建立背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華北廣大地區相繼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被迫南遷。同年10月,三校合併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由於局勢持續惡化,1938年4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於1946年解散,三校分別遷回北京、天津復校。西南聯大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保存教育與文化命脈,以其卓越的貢獻而成為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學,創造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蹟。培養了眾多英才,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八位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朱光亞、王希季、趙九章、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楊嘉墀;四位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並有173位師生被評選為兩院院士;有的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
西南聯大設文學院、法商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師範學院,共26個系,以及2個專修科、1個選修班。
蒙自分校設立
聯大到達昆明後,由於校舍不敷使用,而蒙自有滇越鐵路連線昆明,交通便利,又有空置的房子,校方決定將部分師生遷至蒙自設立分校。
1938年4月,文學、法商學兩院師生分兩路陸續抵達蒙自:一路由長沙南下,經廣州、香港、越南海防,乘火車經滇越鐵路抵達蒙自;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從昆明沿滇越鐵路至蒙自。
西南聯大要到蒙自開設分校的訊息傳一經傳出,整個蒙自城頓時沸騰起來,無論政府官員、還是老百姓,都非常歡迎聯大師生的到來。當時的蒙自縣長帶領鄉紳把這些流亡師生安頓在風景秀麗的南湖之濱,住進了最好的房子。當時空置的蒙自海關稅務司署舊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課室和辦公機構。單身教師和學生就住在臨近湖岸的哥臚士洋行樓內,這是當年蒙自難得一見的西式樓房,帶家眷的教師和女生則住在南湖北邊的城裡。那時在這些樓內暫棲過的就有陳岱孫、鄭天挺、陳寅恪、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錢穆、吳宓、葉公超、湯用彤、燕卜蓀、馬約翰等大師學者。
意義
①.帶來新思潮
蒙自這樣一個封閉已久的邊地小城,聯大學生的到來激起了好奇和議論。特別是那些偶爾穿著旗袍和肉色絲襪的聯大女生獨自走在青石板路上,總會引來眾多好奇的目光。他們想知道,這些大城市來的知識女性,用了怎樣的一種布料,縫製的是怎么一種款式,畢竟這和他們以往的生活實在相去甚遠。
然而,聯大師生帶來的改變遠非於此。
作為滇南抗戰的大後方,除了沒有日軍的空襲,蒙自的學習環境似乎比長沙還要糟糕,教材和參考書少得可憐,只有17個座位的圖書館對於數百名聯大文學學院的師生來講,這幾乎就相當於沒有,但聯大文學院和法商學院的學生們主動擔負起傳播現代文明的責任,決心把抗日熱情傳播到尚不能識文斷字的勞苦大眾中。
他們在蒙自城內辦起了夜校,吸引成人來學習,不但學文化,也宣傳抗日,教唱愛國歌曲。與蒙自普通大眾溝通情感的同時,在開啟民智,傳播進步思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朱自清在《蒙自雜記》寫道:他們又幫忙北大的學生辦了一所民眾夜校。報名非常踴躍,但因為教師和座位的關係,只收了二百人。夜校辦了兩三個月,成績相當可觀。
②.融入當地社會 傳播抗戰思想
垂柳婆娑、碧波蕩漾。1938年的6月正是萬物生長的時節,南湖邊走來了聞一多、朱自清、湯用彤、陳寅恪等大師學者。
聞一多先生的宿舍就在南湖邊上,哥臚士洋行,每天,他都要穿湖而過,到海關的關捨去上課,荷花、柳樹、桉樹,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先生,昆明的翠湖和蒙自的南湖相比,您更喜歡哪個?”散步途中,學生問他。先生略微沉思,說,蒙自的南湖更正像一個純樸的農家少女,我更喜歡南湖。
開學以後,慢慢有西南聯大的女生到南湖邊的柳樹下、河塘邊看書,漸成一道風景。很快蒙自的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紛紛效仿,一時間,南湖邊聚攏起濃濃的文化氛圍。
彼時,戰火紛飛,硝煙四起,國家存亡匹夫有責,結合滇南抗戰,聯大師生對當地展開了大量社會調查,走訪了解當地農民和礦工的生活狀況,並考察當地文化,收集民歌民謠。而對於抗戰思想的宣傳,更是一刻不曾落下。《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戰歌曲在當地被廣為傳唱。據當地老人述說,那年春節,家家戶戶貼的春聯全都變成了抗日春聯。
幾月後昆明校舍落成,聯大蒙自分校結束學期教學,於8月、9月分批陸續返回昆明。1946年5月,北大、清華、南開分別遷回原址復校,師範學院留在雲南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1943年-1944年為配合印緬戰場即滇西反攻時期,蔣介石在戰時提出“十萬青年十萬軍”口號時,聯大清華十級(1938)有8個同學在南下臨大報到時,就在南京加入了陸軍交通輜重學校,為聯大學子從軍之首發。他們大都分到國軍有名的機械化部隊——陸軍200師。自組建聯大以來共求學8000學子,參軍抗日的有1100多人,每100人中有14人投筆從戎,其中僅參加空軍的就有300多人。尤其是培養出了楊振寧、李政道、嚴志達、葉篤正等一大批蜚聲中外的科學家,對中國乃至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短短的180天裡,對於蒙自來說,西南聯大帶來的影響彌足珍貴,讓很多人留下了難忘的回憶。雖然聯大人離開了,但受新思想的薰陶,蒙自的女孩們,出門可以穿學生裙,也不必再打傘了,還可以進入中學讀書了,少數有志青年還開始試圖離開蒙自,去報考類似於西南聯大這樣的大學。馮友蘭先生之女宗璞在《夢回蒙自》一文中如此寫道:“如激流中一段平靜溫柔的流水,想起來,總覺得這小城親切又充滿詩意”。
8月16日,記者來到在原址上建成的西南聯大蒙自分校紀念館,幾位老人在大榕樹下,描眉畫唇,為即將開始的抗戰70周年紀念演出精心準備。
與此一牆之隔的蒙自一中,飛檐翹角、白牆黛瓦,猩猩紅的高考成績榜分列校門兩旁。其間,有許多莘莘學子即將尋著前輩的足印走入雲南師範大學。
一陣微風從樹梢掠過,似乎有歌聲傳來,“絕徼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
文物保護
西南聯大蒙自分校教室和師生宿舍分散於蒙自城區各地,現存舊址5處,即哥臚士洋行、蒙自海關稅務司署、法國領事府、周家宅院、王家舊宅。儘管西南聯大文法學院在蒙自辦學只有一個學期,但在此期間,聯大師生積極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支持幫助地方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廣泛傳播愛國主義、民主思想和科學文化,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對蒙自近現代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010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在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哥臚士洋行)參觀考察時,充分肯定了西南聯大的愛國、民主和科學精神,要求省州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保護和利用好西南聯大在蒙自的這段珍貴歷史資源,做好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保護和開發工作,將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建成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哥臚士洋行
哥臚士洋行是外國人在蒙自開設時間長、營業額大的洋行之一。哥臚士原為法國建築滇越鐵路的職員,由於採購貨物供築路工人,順便於1906年,在東村路邊設一小店,行銷日用品及五金零件。1911年辛亥革命蒙自兵變,哥臚士趁機自焚小店,騙得民國政府賠款4萬元,準其通商。於是哥臚士就將縣城東門處的彌里村全部買下,擴大重建哥臚士洋行,經營進口五金百貨,出口豆類、蔬菜等。
哥臚士洋行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40年歇業。房屋由地方政府無條件接收,先後用作民國政府中央銀行蒙自支行、縣衛生院址。1938年西南聯合大學文法學院遷蒙,洋行樓上用作聞一多、陳岱孫等十多位教授的宿舍,樓下住男生。
舊址原有北、東、南三面法式轉角二層樓房一幢,為洋行主樓。現僅存北、東兩面樓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587.56平方米,總占地面積5333.9平方米。
哥臚士洋行現為省級保護單位,為法式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