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總述
國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簡稱國師附中),1940年4月創立,1950年2月與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學合併為湖南省立衡山中學,在其後多次變遷中成為衡東縣第一中學。校址先為湖南省安化縣藍田(今婁底市漣源市藍田街道),1944年6月遷至漵浦縣(今懷化市漵浦縣),1946年8月遷至衡山縣南嶽大廟(今衡陽市南嶽區南嶽大廟)。
學校附屬於國立師範學院(簡稱國立師院或國師,1938-1953)。國立師範學院直屬於國民政府教育部,國立師範學院在變遷中成為湖南師範大學。
沿革
1940年4月,國立師範學院院長廖世承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創立國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核准後,6月成立附中籌備委員會,院長廖世承委任朱有瓛、任孟賢等9人為籌備委員會主任。7月,籌備告竣。
8月20至24日第一次招生;9月16至18日第二次招生。10月開學,學院聘朱有瓛為附中主任;暫借國師第一院第二舍的李園和九思堂為校舍。
暫借期間用法幣一千萬餘元在湖南省安化縣藍田鎮的六畝塘購置土地30餘畝,建築永久校舍。1942年夏,校舍建築完工。
8月,自李園搬遷至六畝塘。1944年6月19日,日軍侵占長沙,國師附中一部分學生隨國師遷至新化縣(今婁底市新化縣);8月8日,日寇侵犯,衡陽淪陷,學校又搬遷至漵浦縣,借趙家村和趙氏祠堂和民房做臨時校舍。
光復後,1946年8月奉命搬遷衡山縣南嶽大廟東廊(由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學讓予),歷史3年半。
1950年2月,與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學(以下簡稱省立十二中)合併為省立衡山中學,並搬遷至衡山縣城西街兩路口原省立十二中校址所在地。2月13日至3月4日,衡山、南嶽兩地駐軍派車及兩校遷並委員會雇用車輛,總計71輛馬車和板車,將國師附中的全部圖書、儀器、藥品、文具、紙張、體育用具、檔案文卷及大部分器具,遷至省立衡山中學。
至此,國師附中完成了它全部的歷史任務,並相繼由湖南省立衡山中學、衡山第二中學、衡山第一中學和衡東縣第一中學薪火相傳。
概述
國師附中創辦於抗日烽火瀰漫之際,有著數次搬遷的遭遇,艱苦創業的過程,不曾進入過城市,而長期處於鄉村。勤儉艱苦之風,賴以養成。
第一任校長朱有瓛對師資的選擇,均要求學驗俱佳,事業心和責任心強,國師附中恰好有著取之不盡的師資來源。抗戰勝利後,教師薪俸甚為微薄,生活艱苦,但能以為國育才為樂。學校對學生之管理,國中按童子軍之準則,要求從嚴。卻又強調愛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因此能在短期內從尊師重道之境進入親師樂道之境,形成紀律嚴明而又活潑生動的局面。
對於學生,重質不重量。招生考試嚴格,擇優錄取,班不超過50人,組不超過30人。國師附中創辦之初就採用導師制。平時注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將強國興邦只希望寄託於莘莘學子,注重學生之艱苦創業的精神,強調勞動實踐,以糾正以往讀書人的通病。而於體育,注重普及而反對選手式的錦標主義;強調學生的儀表儀態,要求學生著裝整潔,瀟灑大方,彬彬有禮。
教學方面,認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強調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全神貫注聽講,即所謂“上學以神聽”;基本技能方面,提倡多讀、多寫、多思考、多練習、多實踐,即所謂“熟能生巧”;基礎知識強調博聞強識,而用之於解決實際問題,反對以記為最後目的的死記硬背。
1945年,日本投降,舉國光復。第二任校長張文昌決心將學校辦成“東方第一流學校”,並提出學校的三項根本方針——“一、重質不重量;二、考試嚴格,注重平日;三、注重能力培養”。1947年,厲鼎勛接任校長後,亦以辦成東方第一流學校為志。
1947年以前,有“思潮”等學術社,1949年上期,社團如雨後春筍,出現“大眾”、“浪潭”、“格致”等社,社團均有自己的刊物,一般辦牆報。有的有油印刊物,少數用鉛印,這些刊物,常成為社團成員對某一問題發表意見的園地。
國師附中因附屬於國師,學生思想頗受國師學生之影響,感應全國青年之脈搏更為靈敏。1947年6月,南嶽爆發由國師學生髮起的遊行,包括劉正在內的60餘名附中學生參加。
國師附中自創辦到合併,僅僅十年時間,卻創造了輝煌和奇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辦學經驗,成為今天衡東一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歲月留蹤
大事記
1940年
6月:國師呈請創辦附中;27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電令批准。
7月:院長廖世承聘朱有瓛為附中主任,同時成立招生委員會,借國師第一院第二舍(李園)為校址;月底,第一次招生。
9月:第二次招生。兩次招生計招高中新生甲、乙各1組,國中新生1班,共89名,另戰區借讀生1班,計21人。
10月:1日國師附中開學,實行秋季始業。
12月:於安化藍田六畝塘購得土地30餘畝,作為永久校址。
1941年
2月:於六畝塘動工新建校舍。
4月:28日,舉行英語演講挑選賽,邀請國師教授錢鍾書、王西林、儲安平三人任評審。
1942年
1月:呈請創辦農場,得學院批准。
4月:國立師院及附中師生捐獻飛機,中國航空建設協會總會會長蔣介石頒發獎狀,以資鼓勵。六畝塘建校舍八幢竣工。25日,奉令附中主任改稱校長。
8月:自李園搬遷六畝塘新校址。遵部令,試驗六年一貫制,與“六三三”制各招新生一班。
1943年
7月:第一屆高三甲、乙組及初三畢業,高中畢業39人,在湖南省高中畢業會考中名列第一,升入大學者35人,佔畢業人數的93%。
1944年
1月:校長朱有瓛因病辭職,19日,國立師院以教授張文昌代理校長。
2月:實行春秋季始業,本期招國中新生一班。
8月:奉令隨國師西遷漵浦。
9月:六畝塘校舍暫與岳雲中學借用。
10月:奉令停止六年一貫制試驗,試班學生編入“六三三”制班。
1945年
1月:國師聘張文昌為附中校長。
8月:15日,日本投降,師生慶祝。
1946年
3月:16名學生獲國際獎學金。
8月:奉令自漵浦遷南嶽大廟東廊。
1947年
5月:校長張文昌因病辭職。
6月:院部聘國師教授厲鼎勛為附中校長。2日,國師學生李大信回響全國學聯聲援北平“五·一八”和南京“五·二〇”血案,組織國師學生於南嶽舉行反內戰、反飢餓、反暴行大遊行。附中學生劉正(後歷任湖南省長、政協主席)等60餘人回響,參加遊行。
7月:開除遊行學生20餘人。
8月:13日,國民政府國防部代電,規定學校軍訓團以校長兼團長。厲鼎勛即任團長。中共湖南省委派黨員熊家寬(附中教師)在附中開展地下工作。校長厲鼎勛因事請假去南京,國師院長陳東原兼任附中校長。
1948年
1月:校長厲鼎勛回校賡續,陳東原不再兼任附中校長。
4月:中共國師附中黨支部成立,以體育教師鄧立基任支部書記。
1949年
3月:軍訓教官離校。
6月:撤銷軍訓處。成立應變委員會,於24日舉行追悼“五·一九”“五·二〇”被槍殺的學生。
8月:28日,白崇禧部魯道源第十一兵團包圍國師及附中,逮捕學生32人,傳訊校長厲鼎勛,將厲鼎勛及陪同前往的職員丁傳一、熊家寬扣押於實驗國小。29日,校長厲鼎勛獲釋。
9月:國師行文交涉,4日,附中職員丁傳一、熊家寬獲釋。
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南嶽及衡陽。衡陽專員公署令全區各校成立臨時校務委員會,附中隨即成立臨時校務委員會,厲鼎勛任臨時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2日,遵衡陽專員公署令,廢除公民、黨義、童軍、軍訓課及訓育制度,設政治常識課。
10日,校長厲鼎勛奉命去教育廳,校務由曾近義暫代。教育廳派督學鄧軒宇駐附中指導。
12月:12日,湖南省臨時政府接管國師附中,仍以厲鼎勛為校長,成立校務管理委員會,厲鼎勛任主任委員。高中部甲、乙組合併為一班。以1940年秋季所招高中甲乙兩組為第1班,以1949年下期所招高中新生為第10班。
1950年
1月:奉令停止招收國中新生。
2月:4日,接湖南臨時省政府令,國師附中與省立十二中合辦,改稱湖南省立衡山中學,以原省立十二中校址為永久校址;委任厲鼎勛代校長,程鶴軒代副校長;重新編訂班次,以原省立十二中高、國中第九班,原國師附中高中第八班編為衡山中學高、國中第一班,以此類推。
紀實錄
一、抗戰時期的國立中學
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節節敗退,逃亡的難民絡繹於途;其中大多是沒有組織的民眾扶老攜幼,拖兒帶女,十分可憐。但是偶爾也會出現一些有組織的隊伍或人群,那就是淪陷區逃亡的政府機構,和一些不肯做亡國奴的內遷學校。內遷學校中,大學一般都有自己的雄厚力量和國家與地方政府的照顧;唯獨內遷的一些中學、大都是淪陷各省市的名牌中學,他們領導力量比較薄弱,學生年齡幼小,安置起來比較費事。
為了解決內遷中學的安置問題,國民政府曾在川、湘、黔、陝、甘等省區設立國立中學凡20餘所,以收容從淪陷區逃亡內地的青年學生為主要任務,當然也招收非淪陷區的內地學生。這些學校大都以從淪陷區遷來的有名中學為基礎,適當加以組合和擴充而成,由教育部發給經費並直接領導。據統計,當時幾乎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大學生,是由這批國立中學輸送來的。所以當時的國立中學很為一般學子所嚮往。
但是,這些中學由於離開了原有校址,遷往內地,住房和教學設備都比較簡陋,一般多租用當地祠堂廟宇等為主要校舍,有的還分散在偏遠山區的縣市,校本部與各分部之間有時相距甚遠,所以辦學條件很是艱苦。例如由原來安徽七個省立中學聯合起來所組建的國立第八中學就分設在湘西、四川等處:除校本部外,所屬有十一所分校設在分布很廣的山區,領導起來很不方便。
二、國立師範學院附中的建立及其優越條件
(一)抗戰時期的湖南藍田
抗戰時期,湖南屬中日雙方通過拉鋸戰反覆爭奪的地區,在那裡曾經發生過幾次影響全國形勢的有名的戰役,如幾次湘北會戰、常德保衛戰及衡陽保衛戰等。
當時湖南的學校為逃避戰火,多遷往省內中西部山區地帶,如安化的藍田(今漣源)及其周邊地區,以及湘西辰溪等地,而以藍田為當時的文化中心。這是因為當時華北和沿海許多學校已經淪陷,國民政府準備以江浙內遷的知名學者為基本隊伍、於1938年組建獨立的師範學院,設立在藍田,即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校址選定在藍田附近的光明山、李園一帶。計有八個系和三個專修班,師生約五千餘人,是當時國內頗有名望的獨立師範學院。
此外湖南的不少有根基的中學如長郡(長郡中學)、妙高峰、大麓、文藝、省立一中、省立一師等中學,以及湖南僅有的兩所女子學校周南女子中學(今周南中學)和明憲女子職業學校也都遷來藍田及其鄰近的橋頭河、七星街、楊家灘等市鎮。所以藍田是當時國內很有名的文化中心。
(二)國師附中的建立及其有利條件
1940年,國立師範學校經上級批准,建立了“國立師範學校附屬中學”,高國中同時招生以便國師的畢業生能夠就近實習,也為了發展湖南的中學教育和接納戰區流離失所的子弟。
跟當時的一般國立中學相比,湖南的“國師附中”有許多的優越條件:首先是辦學條件良好:它的規模遠比一般國立中學小,最盛時期學生也不超過五百人,便於管理;經費由學院統一籌劃,比較充足。校舍整齊:本部設在藍田“六畝塘”,修建有雖然簡陋但卻整齊劃一的新校舍,並且縣城還有武裝警衛站崗。這與當時租用民房的許多中學相比,氣魄就很不一樣。一部分高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在國師所在地光明山下的“李園”借用一部分房子,以便大學部的教授和講師能夠就近兼課。
當時大工業城市淪陷,教學儀器很難採購,但附中卻因有大學部的支援,一般儀器如顯微鏡之類和做理化試驗的藥品,往往可以從大學部弄到。做生物等實驗時,還可以用公款買來雞、兔之類的小動物做解剖實驗。
幾乎全部來自淪陷區或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夠申請到“公費”,由國家供給一伙食。有比較穩定家庭收入的則給予半公費。早期有特殊困難的學生還可以申請某種補貼。初期還發給每班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一段“羅斯福呢”——美國支援的救濟物資,得獎者可以做一件上裝或一條褲子。這在物資極端困苦的抗戰時期,可以算是很有吸引力的獎賞。
其次是師資力量雄厚:當時學校的常任老師,特別是英語、數學、國語、物理、化學等主要科目方面的老師,除由學院的教授講師兼課外,都是聘請當時省內中學教員中的名角。先後曾來附中兼課的學院教師計有沈同洽、周邦式、厲鼎勛、龍季和、梁鎮等教授和講師。省內比較有名的教師有杜秉正、蔣竹如、李澹村、謝國度、張文庭、胡少□、楊筆君、周令本、端木露茜等,也大都是由附中領導從其他學校請來或是在國師的畢業生中擇優留用。他們很多後來成為教授、優秀教師和知名學者。
第三是學生素質良好:辦好一所學校的基本條件不外是領導、設備、師資、學生素質和學風。
有了前面幾個優越條件之後,投考的人數必然眾多。當時國師附中的錄取名額常常是十里挑一,所錄取的大多是各國中的優秀學生。並且隨著學校聲望的提高,愈來愈難考,報考的往往是各校的尖子。有些人認為國師附中“可望而不可及”,甚至不敢報考。記得高三班開學不久,同學們互相交談時得知大多數人都是自己原來學校的前幾名。以這樣的生源,並且在良好學風的薰陶之下,所以幾年後幾乎都考上了大學,並終於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材。
第四是有良好的領導班子。客觀條件再好,如果沒有良好的領導班子,也不能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把學校辦好。有幸當時掌權的都是比較著名的學者、教育家。國立師範學院院長廖世承是當時有名的教育家,他所選擇的附中首任校長朱有瓛也是剛從法國留學歸來的正當壯齡的教育家,其後的繼任人選也都是教授、教育學家。他們有一套辦學方法:開明、著重心理因素,善於有事和師生民眾商量,能夠調動全體人員特別是師生的積極性。
三、教學概況和主要成就
(一)國師附中的教學情況
國師附中高國中每年署假招生一次,後來從1944年起,國中寒暑假都招生。這樣到日本投降時,高中前後只招收了八個班,國中九個班。總共有學生大約不超過一千人。
學校採取小班制,每班一般不超過三十人(當時一般中學,每班往往五、六十乃至七八十人),因而師生關係密切,教學效果良好。
高中生到高二時,便分做甲、乙即文理兩組,甲組是理組,乙組是文組,所教功課側重點有所不同。
學校的主要功課,不僅講授得紮實,而且速度超前,到高二或高三上學期時,就把高中的主要課程基本講授完了,剩下的時間進行複習、升學指導和講授一點微積分之類的東西。因此這些學生升大學後表現得都很突出。
國師附中教學最突出的是“英文”的教學方式。當時英語教學強調所謂“直接教學”。初高中英語老師基本使用英語講解,到高中時英語老師幾乎就不使用漢語了。個別班的《范氏大代數》也曾使用過該書的英文原本。國師附中教學注重德智美全面發展,在高一年級每周還設有一節音樂、美術課。這在抗戰時期湖南各高級中學也是少見的。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學風良好。如前所述,院長和附中校長都是知名的教育專家。朱校長辦學民主、開放,有事常跟學生商量,因而當碰到困難問題時,很能夠上下一心,共同解決。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辦學認真,尤其在招收新生上面嚴格無私。朱校長自己的兒女入學考試成績不夠分數線時,也照樣不予錄取,硬是在學校附近經過實習之後才考進來。就這樣,學校的聲譽一下子就傳遍遐邇。
由於學校的設備和老師條件良好,生活條件有保障,因之學生對於自己的學籍和前途十分珍惜;加以學校校規謹嚴,校風良好。當時的校規簡單得真的就是約法三章:
1.考試作弊者開除;
2.打架鬥毆者開除;
3.有偷竊行為者開除。
高三班有個姓楊的同學,上午發現他有作弊行為,下午就背起行李回家了。因此,每逢大小考試,教師有時不在場監考。
從來沒有聽說過不認真讀書,甚至在校外吃喝玩樂的事情,學生之間不團結乃至謾罵的事情也極少發生;而這在當時一般中學則是常有的事情。
因此,在這琅琅書聲的氣氛之下,學生成績良好,德、智、體、美、群全面發展。母校優良的教學效果和嚴肅緊張而活潑的學校風氣,給人留下了終身難忘的美好印象和永恆的思念。
當時國師附中的另外一大特點是學校在管理方面,即有嚴又寬:嚴在學習方面毫不放鬆,寬在生活管理上的比較開明。當時湖南社會風氣比較保守,男女合校的中學極少。國師附中是男女合校,男女學生在社交和文娛活動方面比較開放,男婦學生之間有正常往來,可是從來沒有越軌的事情發生。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學校雖有國民黨三青團活動但是在讀書和升學第一的氣氛下,國民黨三青團的活動甚為冷落,學校並未在“防止左傾”上大做文章,偶爾還有人偷偷看些進步書籍。而據從某國立中學轉來的同學反映,在那裡軍訓極嚴,早晚點名訓話,聽冗長的報告,有時動不動就軍事管制,並且曾經不斷發生“左傾分子”被捕,和因“思想問題”而勒令退學的事件。正因為如此,國師附中畢業的學生,後來在大學多成為反蔣學生運動的骨幹。
(二)主要成就
由於功課學成踏實而縣城進度比一般學校快,高中生有不少人在念完高二之後,就考上了大學,到畢業之後,幾乎全部都考上了大學。以筆者所在的高三班為例。1945年畢業時,由於日本侵略軍深入,文理兩科只剩下48人,據初步統計,其中考入:
中央大學十四人。中央大學在當時是很不容易考上的學校之一。
西南聯大後轉北京大學者五人;清華大學一人;浙江大學四人;上海交通大學一人;唐山交通大學一人;復旦大學一人;武漢大學三人;湖南大學十一人;國立師範學院兩人。
還應該考慮到當時由於日本人從湖南打到貴州獨山,兵荒馬亂,有的同學沒有機會投考甚至性命不保。
國師附中存在期間,前後共招收八個班,四百餘人高中畢業,後來幾乎都上了大學,在工作中成為高級知識分子、高級幹部和實業家的頗不乏人。據不完全統計,在偶爾的一次校友會上得知,計有院士、著名科學家、知名教授、高級工程師、省長、副省長、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高校副院長、省教委主任、地委書記、大企業總工程師等數十人。作為一所存在年限僅八載、學生前後不超過千人的中學,它在培養人才方面的成績,應該說是很可觀的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校友歡迎朱校長時,他老感慨很深地說自己一輩子成就甚少,所感到欣慰的是,所教的學生大都上了大學,花前月下事業有成。這可絕非虛語。
正因為如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國師附中,在湖南是首屈一指的名校。前來投考的不僅都是各校國中畢業的尖子,有的人甚至在他校念過一學期或一年之後再來投考高一。也有人因為沒有機會考入而望洋興嘆。
四、國師附中的式微
1944年為逃避日本侵略,附中隨國師一道遷往湘西漵浦,條件比在藍田更困難多了,但是全校上下仍然臥薪嘗膽,埋首向上。
緊接著日本投降,這當然是全民族的特大喜訊。但是,就像歷史上所時常發生的那樣,從重慶、昆明到其它大後方的大中小城市,在抗戰勝利之後,由於當年從京滬平津等大地方逃來的人才和資本,一時都紛紛返回原地;於是這些後方城市因抗戰所帶來的一時的短暫繁榮,突然冷落下來。湖南的國立師範學院也碰到了同樣的命運。那時職業由各人自己憑本事挑選,於是有聲望、有背景的教授學者紛紛沿江而下,到京滬蘇杭等地高就去了。國師顯得有些今不如昔,但仍然保存了相當可觀的師資陣容。
1946年8月,附中隨國立師範學院由漵浦遷往湖南南嶽。1949年南嶽解放,國師奉命遷往長沙,被併入湖南大學。由於湖大沒有附中設定,不願接受國師附中,附中只得仍留南嶽。1950年省文教廳接管附中後,令其遷往衡山城郊兩路口,與省立十二中合併,改衡山中學。1953年1月,該校改名衡山二中,而原有設立在南嶽的“岳雲中學”則稱為衡山一中。1966年國務院將衡山縣湘江以東地區設定衡東縣時,衡山二中又遷往衡東縣城,改稱衡東一中,最終定址于衡東城關。國師附中原有的圖書檔案資料一併收藏於衡東一中圖書館和檔案室。原有國師附中的校友們,絕少輾轉尋根,以衡東一中為母校的。
於是這所曾經盛極一時的優秀中學,就在時代潮流的衝擊下,終於泯滅了。
1953年國師從湖南大學分立出來,成為湖南師範學院,並從新設立附屬中學,後來湖南師範學院又升為湖南師範大學,也以原來的國師附中為其附中的前身,並把某些原來的附中同學列為校友。但其實,今天的湖南師大附中,並不是原來國師附中的延伸,頂多只能算是多年中斷之後的重建。它和原來的國師附中已經沒有血緣和繼承關係,因之原來的國師附中校友,也很少參加湖南師大附中的活動。
不過,儘管當年盛極一時、譽滿三湘的國師附中,畢竟確實是因故變更了。原有的國師附中校友每念及此,不免有一股淡淡微愁。
注1:本文為部分國師附中校友集體回憶。寫於2007年春季,7月下旬根據部分校友意見修改。
注2:2010年編寫《七秩風華——衡東一中校慶資料彙編》時,另行修改某些內容,據載,已經過作者同意。
資料遺存
校友名錄
來源:衡東一中校慶資料彙編。
歷任校長
姓名 | 職務 | 任期起止 |
朱有瓛 | 主任 | 1940.8-1942.6 |
校長 | 1942.6-1944.1 | |
張文昌 | 代校長 | 1944.1-1945.1 |
校長 | 1945.1-1947.1 | |
厲鼎勛 | 校長 | 1947.1-1947.7 |
陳東原 | 兼校長 | 1947.7-1948.1 |
厲鼎勛 | 校長 | 1948.1-1950.2 |
教職員工名錄
【國文教員】阮真 張振鏞 周白鴻 樊兆庚 章昭雍 吳忠匡 金瑜 秦琪 常振岡 郭晉稀 唐炳昌 張傑 何東 蔣竹如 謝淑頤 王子羲 譚續嫻 楊宜春 唐炳昌 馬志珍 黃忠菕 胡清泉 顏克述 金煥南 康得青 熊家寬 湛超岑 楊堯
【英文教員】胡少煃 端木露西 楊筆鈞 譚邦萃 杜秉正 周爾壽 李又起 張文昌 張文庭 周令本 李仁 曾錦章 孟永祈 李曼青 尹世珍 張健知 李文 張子卿 徐英仲 周遒成 江若華 張緒謙 胡克勤 易晴薰 李季屏
【數學教員】胡昭全 蕭而廣 王介眉 易懽聯 錢芳 胡霧林 李淡村 丁汝康 王成格 劉愛暉 王鈞 李世晉 曾延瑛 曾近義 劉德興 劉虞風 劉諤夫 洪惠英 阮珍 李錫麟 陸傳務 李偉任 林廷景 徐行 賓雨珠
【物理化學教員】胡昭 易懽聯 彭炳朴 熊哲直 減鳴華 張贊湯 曾延瑛 曾近義 王兆賓 李錫麟 賓雨珠
【生物教員】張予若 王承淑 劉治雄 謝文華 高天煦
【歷史地理教員】厲鼎勛 吳景賢 虞超 王炳廷 黃禮玉 謝國度 杜秉正 曹植福 黃蘊如 曹典禮 呂枕華 梁亦邁 馬志琳 袁家瑞 文元珏 陶懋炳
【公民政治教員】朱有瓛 於知雄 周白鴻 胡榮庭 曹文岑 吳灶大 胡清泉 趙彩屏 李彬卿 賓石麟
【軍訓教官】黃亶 廖慶孝 舒企賢 李鍾岳 方友如 譚學富 許芸
【童軍教員】曹庸芳 馬名芳 丁緩芸 謝文華 童載新 彭振群 朱純 陳顯儔 鄧立綦
【圖畫勞作教員】梁世德 方坤壽 李振邦 王晴川 工承鼎 羅澤霖 張劍樵 湯月湖 鄭英鑄
【音樂教員】王克明 陳紹基 房惠康 董莉娜 周自然
【家事教員】梁文瑞 宋禮賓 陳璋 沈競士
【職員】虞超 劉志燮 黃豪 周承成 黃禮玉 黃治農 劉玉璇 張知音 唐振霞 殷予心 李昌棟 周式俊 蕭靜宜 劉伯龍 黃蘊如危淑敬 李伯平 譚資源 鄧榮齡 吳履雲 李緯義 曾廣遜 李國賢 王家桔 胡素梅 李靜 胡松林 鄧純偉 何東 徐志松 朱泰永 譚醒世 孫慧華 胡榮庭 譚邦萃 譚清舟 楊慶祥 楊勖庵 謝文華 房惠康 沈希趙 程德麗 陶惠芬 羅澤霖 歐陽惠芳 李鍾岳 曹文岑 王鈞 章照明 胡玉生 黃杰 譚植棠 顏克述 屈景秀 顏長宣 龍訓行 減春化 劉英 楊華 程仆伍 包曉文 肖和初 黃拜南 瞿希懷 王承鼎 陳璋 楊宜春 傅格物 李洪輝 易畏民 胡清泉 趙彩屏 周樹鑫 梁亦邁 繆明輝 端木露西 彭振群 李彬卿 方友如 潘伯先 魏景泰 賓雨珠 李華錚 李裕待 何致蕭 黃湘馴 易煥秋 曹玉琢 彭秋羅 張滋圃 沈競士 朱純 袁家瑞 黃文贅 石崢嶸 劉鄂夫 汪漢源 文元珏 李韻宇 劉瑞欽 黃紫微 巫貽政 李春發 羅崇魯 陳新華 周濤 陽仲堯 熊家寬 廖尚彝 陶懋炳 丁傳一 李季屏 賓石麟 譚文彬 徐英仲
重要文獻輯存
(一)194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創辦國師附中後國立師範學院致湖南省政府公函
廿九年九月五日
國立師範學院公函師29三四六號
本院附屬中學業經籌備成立函請查照備案
由
案查師範學院規程第六條之規定,師範學院須附設中國小,籍供學生參觀與實習。本院成立。已逾兩載,設立附屬中學,實有急切需要,愛於本年四月中,教育部自二十九年度起,添設附中,奉令核准。當就本院教職員中,聘定附中籌備委員九人,開始籌備,先後開籌備會多次,所有校內應有設備,及今後進行計畫,均大致籌備就緒。決定本年度先行招收初一及高一文理兩級學生各一班,每班三十名,共收學生九十人,男女兼收,第一次入學考試,已於七月二十六、二十七兩日舉行完畢,投考學生,六百餘人,錄取初一學生十八名,高一學生四十名,未足定額、將於九月二十三、二十四兩日續行第二次考試,現已聆定原枉本院秘書兼教育系教祖朱有瓛擔任附中主任,負責辦理一切校務,預擬於十月中開學。
貴廳督導中等教育,相應備函奉達,至希查照備案,將來一切有關中學教訓事項,尚祈隨時指示,俾資改進,至紉公宜!
此致
湖南省政府教育廳
院長 廖世承
(二)1950年省教育斤國師附中與省立十二中合辦的命令
公元一九五〇二月四日
湖南臨時省政府教育廳令 教秘字第五五六一號
為國師附中與省立十二中合辦改名為衡山中並派厲鼎勛、程鶴軒代理正、副校長由
受文者:省立十二中
一、茲決定國立師範附屬中學與省立第十二中學合辦,改名為省立衡山中學。
二、派厲鼎勛代理校長,程鶴軒代理副校長。
三、從令到日起即進行合併並將合併經過情形具報備查。
四、除分行外希即遵照
廳長李祖蔭
勘廳長戶劉壽棋
校友回憶
來源:《衡東一中校慶資料彙編》
管理制度
教學方法
國師附中自創辦時起,就注重教法的專研究。
校長朱有瓛定下基本教學原則是,“基本科目注重熟練;國文,多讀多做多看;英文,高國中均用直接教學方法;數學,注重臨時測驗;自然科學,注重實驗;社會科學,注重我國當前之環境及青年對國家應負之責任的講解;國文作文,國中每周一次,高中每兩周一次,高、國中日記或周記、國中學生寫字等,均按時考查。數學每周交練習一次,板演一次。英文練習及作文,每周相間舉行。
指導學生學習功課,採用復節學習指導制(Double period supervised study system)。由各科教師負責,學生成績低劣的得以補習,優秀的另予補充讀物。
對各科教材法的研究,組織各科教學研究會,商討制訂各科教材的聯絡,教導處根據商討的意見,分別進行綜理,請各科教員嚴格實施。
課堂教學高度注意學生平時學習考查,各科可隨時舉行短時間測驗,檢驗其效果,並將學生成績及最優試卷進行公布。
學校還十分重視教師下班輔導。除上述的學習指導時間外,每日早晚學生修,亦由教師出席指導及監視。1940年下期國師附中對學生輔導建立導師制,注重學生差異,施以個別指導。為使學生對於基本功課的消化和熟練起見,每5一15個學生,由校長聘任一個導師(不另給薪),進行個別教學輔導。其方法採用練習、解題、測驗等,使成績低落的得以補習,優秀的則另補充讀物。高國中課程及每周課時數,除遵照部頒課程標準編定外,規定增加學生學習指導時間,高中英文、三角、幾何,每周分別增加2小時和1小時;國中英文、算術,每周各增加1小時。
學生組織各種學術研究會或研究社,聘任導師進行輔導。1940年國師附中創辦和組織國語演說會、英語研究會、數學研究會、體育會、書會、好癖會、話劇會、國文學會等學術活動,均以“互相砥礪,增進學業進步”為宗旨。1942年,學生自發呈請學校批准,成立了思潮學術研究社。
國師附中對學生成績考查分六種:入學考試,平常考查(包括臨時測驗)、月考、學期考試、畢業考試、補考。
教師聘用
國師附中的教員、職員採用聘任制。
1942年,聘請教職員分高國中專任及兼任兩種。聘請須驗其合格證書。聘請的國中專任教師每周教學時數為18至24課時,高中專任教員教學時數為16到22課時。專任教員不得在校外兼任何職務。聘約以一年為有效期。續聘於期滿前一月送聘約,屆時不送的即為不續聘.收到聘書者如不應聘可於兩周內覆信辭謝,受聘者亦於兩周內以書信方式作為應聘概校方以收到應聘書視為受聘。應聘教師如聘期未滿而要求解除聘約,須有充足理由,一般情況下必須提前一個月通知校方,經同意方可離職,如無充分理由不得中途解約辭聘。教職員因事缺席和請假,須通知教導處,所缺功課,須設法補上。凡請假一周者,教員自行覓人代教,代課教師薪金由請假教師付給。
在有效聘期內,除違反聘約和重大事故經呈上級主管部門認準同意外,校方不得解除聘約。應聘老師,除教課外,尚須遵守學校有關規章制度。應聘女專任教員產假為六周。持續應聘九年者,可休假一年從事研究,但必須撰寫專著。休假期內,薪金照發。應聘教員在該校退休者,可享受養老金和憮恤金。履行聘約,雙方均負道德上的責任。上述制度,保持到1949年10月。
自創辦至1950年2月,國師附中對教師的要求,一般有四個方面:一、道德品行好;二、責任心強;三、對教育的事業心強;四、從事教育工作的知識豐富。不僅能以言教,而且能以身教,以保持優良師資。
1942年,制定《聘任教師服務規劃》,其中第十七條規定:“專任教師,每日在校時間至少7小時”第十八條規定:“聘任教員,對該校教育經驗的研究,對學生之實習指導、教訓事項,學生課外活動、晨操、紀念周及集會、監試、閱卷、分數計算和其它臨時指定事項,均有參加協助的義務和責任”;第二十一條規定:“該校教員,須負有考查學生品行行為及學業成績的責任”;此外,要求教員上課,必須儀容整肅,教態端莊,作風正派。對學識方面要求尤嚴。要求教員均須學識和教學經驗俱佳。
1940年下期,聘請專任教員5人,兼職教員13人,專任教員5人中學士1人,大學畢業4人;兼職教員13人中,正副教授5人,講師2人,大學畢業6人。任教者,都有3年以上和更長時間的教學經驗,且能自編教材和講義進行教學。所編《公益文選》為全省許多學校採用。1942年下期,聘專任和兼職教員32人,專任教員24人中,學士3人,大學畢業16人,專科畢業5人;兼職教員8人中,教授4人,學士2人,大學畢業2人。1949年下期,專任教員19人中,學士1人,大學畢業者16人,專科2人;兼職教員3人中,學士1人,大學畢業2人。
行政管理
1940年6月,設主任一人,主持學校全面工作。 1942年7月,主任稱校長,組織校務委員會。校務委員會下設教導處、總務處、會計室、圖書館。
教導處:設主任一人。下設學業成績、生活指導、體育衛生、軍事訓練四個組,各組設組長一人,並組織教導會議和導師會議。總務處:設主任一人。下設保管、出納、事務、文書四個組,各組設組長一人,並組織處務會議。會計室:設會計主任一人,佐理員一人,幹事若干人,負責經費稽核事項。圖書館:設管理員一人。
校長之下設定了校刊編輯、招生、審查學生貸金、建築、課外活動指導、經濟審核等11個委員會。
1942年,實行教導分開,分為訓導處和教務處。教務處設主任一人,下設學業成績組、圖書館。圖書館設主任一人。訓導處設主任一人,下設生活指導、體育衛生、軍事訓練三股。1949年10月2日奉令取消訓導處,實行教導合一。
朱有瓛校長的作風,最喜集眾人智慧,共衷一事。凡事都組織一個委員會,以收群策群力之功。1940年7月,籌備告竣,進行招生,聘請18位教師為主試及臨試委員;考後閱卷,又成立新生成績審查委員會。開學之後,奉部令設免費學額及公費學額。又在創辦校刊、新建校舍、招生等方面常設編輯、經濟審核、審查學生貸金、招生、建築、課外活動指導等5個委員會。凡事依眾議而行,分工負責。故國師附中自創辦至與省立十二中合併前,無論招生、確定免費或公費學生,均不容有絲毫的弊端。既收群策群力之功,又杜徇私弄假之弊。故招生能保證質量,規章能嚴格執行。
校首風采
廖世承
廖世承(1892-1970),字茂如,教育家。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國立師範學院第一任院長,國師附中創辦人。
1909年入南洋公學,1912年考入清華學校高等科,1915年畢業後赴美入布朗大學,專攻教育學、心理學,獲碩士、博士學位。留美時曾得曼寧優獎生(James Manning Scholarship)榮譽,被舉為全國科學會名譽委員,並得Sigma Xi Keg榮譽。1927年7月27日,他在香港接到院部聘電,毫不猶豫,置個人生死於度外,抱教育救國之理想,立即牽頭展開國師的籌建工作,選定湖南安化縣藍田之李園為校址,修整其全部房屋,並在光明山上興建教室和其他教學生活設施。10月27日,正式聘為國師院長。他在任職期間,廣泛招才納賢,延聘名師,頑強辦學,艱苦創業,“樹師範學院獨立辦理之先聲”。為方便國師的畢業生能就近實習,1940年,國師經教育部批准,建立附屬中學——國師附中。
解放後,先後任華東師範大學第二副校長、上海師範學院院長,為培養新中國大批合格人民教師而奮鬥終生。
朱有瓛
朱有瓛(1909-?),浙江黃岩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年二十,畢業於光華大學教育系,獲學士。次年,任上海私立光實中學校長。五年後,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教育系研究。旋轉法國,如巴黎大學研究教育;又赴英、德等國作教育考察。1939年回國,國立師範學院院長廖世承聘請任國立師院教育系教授。1940年籌辦附中,後任主任、校長。
朱有瓛校長有獨到的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自成體系,難以詳述。其治學之嚴謹,研究之客觀,亦足為學生之典範。中國自廢科舉新學校之後,猶然為書院研經。
1950年以後,歷任華東師範學院教育系教授、教育系副主任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晚年中國尚無一部自編的教育史,奮起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教育部制定該書為大學文科主要參考書籍。1993年,年八十有五,頭腦仍然清晰,尚能記憶創辦國師附中之情形。校友聞之,無不欣悅。
張文昌
張文昌(1901-1963),號聞滄,浙江嘉興人。1926年夏,畢業於上海私立滬江大學,獲教育學士。1943年秋,受聘於國師,任教授兼國師附中教務主任。11月,繼朱有瓛校長任國師附中校長(代理)。廖院長於1944年元月以張文昌為教育系教授兼附中校長。時日寇侵湘,藍田告急,廖院長請示教育部下委任來不及。文昌校長剛剛上任,即部署遷校漵浦以避敵鋒。在高二畢業之際,文昌校長發表訓詞:“……中國抗戰七年,勝利在望之際,時代的使命降落到每個高中學生肩上。”勉勵學生以救國興國為己任。1945年元月,部任為校長的訓令才到。
8月,日本投降,舉國光復,文昌校長異常興奮,狂喜欲淚,準備大顯身手,繼朱校長之志將附中辦成東方第一流學校,而學院院長易人,廖世承院長告假離院。文昌校長亦於1947年元月借病辭職。
歷任上海華東基督教教育協會幹事、總幹事(1948.09),杭州之江大學教育系主任、教授(1950.09),浙江師範學院教育系主任、教授(1952.09),杭州大學教育系主任、教授(1957.09)。
厲鼎勛
厲鼎勛(1909-1987),江蘇儀征人。幼讀私塾,後入揚州中學。1927年秋,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地質系。1940年,受聘國師史地系教授。附中創辦後,應朱有瓛校長之邀,兼附中地理教員;後張文昌繼任校長,仍兼附中地理教員。既是協助有瓛、文昌兩校長,也是關心附中成長,根本沒想到重任要落到自己肩上來。
1947年元月,代院長皮名舉委任厲鼎勛為附中校長。厲校長接任伊始,即欲實現朱張二校長之宏願,將國師附中辦成東方第一流名校。鼎勛校長承命於危難之秋,為了國師附中的前途,到處奔走呼號。是年5月,北平、南京相繼發生學生流血事件,國師學生激於義憤,以李大信為首於6月2日舉行遊行。附中學生劉正等積極相應,參加遊行60餘人。代院長皮名舉為保護學生,拄杖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面。後被當局免去代院長之職,並開除劉正等20名學生。
同年9月,厲校長請事假去南京,原已作人事安排,其中以曾近義代行校政,並報院部同意。但厲校長離校後,陳東原院長宣布由自己兼任附中校長;12月,對人事安排作較大幅度調整。1949年2月,厲校長回校,陳院長命其賡繼附中校長,但只請梁尚彝仍回院部。
4月底,陳東原棄職走廣州,軍訓教官撤離學校。參加教職工中的新民主主義研究會,厲校長參加了,學習熱情很高,積極支持學生活動。5月,成立應變委員會,被推舉為主任委員,並成立學校治安大隊,以學生巫湘為隊長,宣布全校戒嚴,應對白崇禧。
同年8月28日,白崇禧、魯道源包圍附中,國軍傳訊厲校長,厲校長帶熊家寬、李傳一前往南嶽實驗國小,一到即被押。學校方面,被捕去30人,其中附中學生13人。圖書館被占,已裝箱的圖書損失慘重。次日,厲校長由汪代院長保釋出來。出來以後,又為師生而奔走。
1950年2月,國師附中與省立十二中合併後,成立省立衡山中學,厲鼎勛被派為代校長,厲校長辭,寧隨國師去湖大教書,一再請調,人民政府始準其請,於4月離校,去湖大地理系任教授。
後任廣州華南師範學院地理系副主任(1953)。1974年退休,仍做學術研究。
傳承延續
省立衡山中學
1949年12月,省臨時政府接管國師附中,仍以厲鼎勛任代校長。1950年2月4日,教育廳5561號令,與省立十二中合併,以厲鼎勛為代校長。校址為省立十二中校址,校域不變。
當時教師絕大多數來自國師,於是綜合兩校之所長,繼承兩校的優良傳統,開始新的征程。第一年高國中第一班畢業,高中生大學率居全省第一。1952年上期,學校確定為全省六所重點中學之一。
衡山第二中學
1952年12月15日,省人民政府教育廳教中(62)字第2671號檔案將全省176所公立學校,只冠地名,不冠地區,同一地區有兩所以上中學者,則排列次序的原則,統一編制新校名,省立衡山中學更名為衡山第二中學(岳雲中學為衡山第一中學)。6月,人民政府撥款,購置兩路口文家山荒地12.7畝,至1962年10月土地“四固定”,校域確定為166.604畝。衡山縣人民政府發給了所有證。
1954年,湘南行政公署確定學校微微一報送流蘇預備生學校。
自1957年下期起,受“左”的影響較大,校長孟慶德被錯誤地劃為右派,學校領導和師資力量明顯減弱。1958年上期,學校從省重點中學名單中自然消失。以後,學校秩序一再被打亂,教師尊嚴和積極性屢屢受挫。
1961年8月,中共中央中南局黨委宣傳部部長薄懷齊來校視察,指出存在的許多問題,必須糾偏。
衡山第一中學
1960年冬,衡山縣析為衡山、南嶽兩縣,原衡山一中(今岳雲中學)劃歸南嶽。1961年3月,奉命更名為衡山第一中學,校址校域仍與衡山二中時期不變。
1962年9月康華楚任副校長,給學校定下“三年趕上先進水平”的奮鬥目標。1964年衡山縣文科教派重點工作組駐校,提出以階級鬥爭為綱,副校長康華楚遭到批判,而下期仍然堅持1963年的做法。至1965年,高中升大學者佔畢業人數的73%,三年奮鬥的結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衡東縣第一中學
1966年元月,國務院決定從衡山縣析置衡東縣。學校成建制劃歸衡東縣,更名衡東縣第一中學。1966年至1971年,因新校舍未建好,仍借用衡山兩路口校舍。原本在衡東縣城譚家園征地144畝。1967年10月,因嫌地方狹窄另於兔子岩楓樹□330畝,為衡東一中永久校址。後讓出62.324畝給機關幼稚園、養路工班、教學輔導站62.324畝,又征地20餘畝,現有校域300畝。
仍在衡山兩路口校舍時期,文化大革命轟轟烈烈展開,學校受到極大衝擊。衡東縣文革領導小組以學校為試點,派工作組進駐。康華楚等校領導被打成“走資本主義當權派”。學校行政、黨務癱瘓,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14名教師被打成“黑幫分子”,與“走資派”一起進入勞改隊。9月,開展抓“右派”,數學教師李騫自殺。10月,學校出現紅衛兵組織,學生停課鬧革命。隨後勞改隊無形瓦解,全年停課。1968年,又一名教師自殺。文革期間,學校被改班級制為連排制,改六三三制為四二二制;取消教導、總務處,設校革委會。原來的規章制度被廢除,教師無法管制學生,學校紀律鬆弛。
1976年10月,文革結束。1979年,恢復校長制,張俊華任校長,原副校長康華楚等被收回。恢復六三三制。1978年,被定為首批市重點中學。1981年,大力整改校風,完善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秩序。1982年,縣政府給學校提出“三年摘掉落後帽,六年跨入先進行列”的目標,學校自此時起,重新邁步。1983年高考,學校錄取率居衡陽地區重點中學之首,提前一年摘掉落後帽。1986年,學校率先提前一年達到縣政府提出的“六年跨入先進行列”的目標。
雖然學校跨入了先進行列,但一中人並未滿足。50年代學校是全省六大名校的光環時時縈繞在一中人腦際,也指明了學校的前進方向。此後學校屢屢創下輝煌,1981年至1998年間,學校共產生12名清華北大生、3位市文科狀元。1993年10月31日,學校舉辦了首屆校慶。時任湖南省政協主席劉正,中科院院士劉新垣等兩千多名校友返校,校友、山東省軍區司令員易元秋來信祝賀,這大大加強了學校的知名度。1998年省教委批准學校為省重點中學,次年2月2日正式掛牌,實現了一中人幾十年來的夙願。2004年,“湖南省重點中學”變更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至2012年,學校共為北大清華輸送了27名優秀生,還產生了2名省文科狀元。
2010年10月,學校舉辦了七十周年校慶,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陽寶華校友及夫人曾壽濤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新垣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志雲校友及夫人姜兵,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淳生校友及夫人王鳳英校友等出席,湖南師大、湖南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衡陽市教育局,衡陽市八中等數十所省示範性普通高中,縣內有關單位的負責人一併出席。
學校繼續鞏固和發揚爭創省重點以來的驕人成績,並爭取更大的輝煌。新世紀的曙光照亮了偉大祖國的復興之路。衡東一中這艘巨輪,憑藉國師附中以來70餘年的艱苦辦學,在駛向中華復興的彼岸中,必然劃出一條金色的軌跡,長留在綿綿不盡的史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