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國家開發銀行史(1994-2012)》全景式再現了開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團結一致、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全過程,這是我國第一本記載政策性銀行發展歷史的專著,它的出版也是中國金融史學界的一件大事。成立於1994年的國家開發銀行(以下簡稱"開行"),歷史雖不足20年,但卻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大力支持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開創銀行支持城建的融資新模式,還是主動關注民生金融、以批發的方法破解千家萬戶的融資難題;無論是規範發展融資平台、面對金融危機"逆境托舉市",還是率先在全球"投棋布子"、實現國際合作的互利共贏,開行都彰顯了"國字號"銀行服務國家戰略的責任與擔當。
我國開發性金融事業的蓬勃發展,是由於開行努力走出一條把國際先進金融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把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與開行的中長期融資優勢相結合,探索以市場化方式服務國家戰略的有中國特色的開發性金融之路。
今天的開行,不但是中國中長期投融資的主力銀行,也是中國最大的債券銀行、最大的外匯貸款銀行、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以及全球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成為中國金融乃至世界金融版圖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
1994年3月17日,我國歷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成立。這標誌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開行忠實履行"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的崇高使命,從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出發,緊緊跟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國際化步伐,主動發揮中長期投融資優勢和作用,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開發性金融之路,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1994年3月17日,《國務院關於組建國家開發銀行的通知》(國發[1994]22號文)發布。通知指出,為更有效地集中資金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緩解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增強國家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巨觀調控能力,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國務院決定組建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正部級單位),對由其安排投資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在資金總量和資金結構配置上負有巨觀調控職責。4月14日開行開業。當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新聞:"國務院決定組建國家開發銀行".這是我國金融機構中唯一以"國家"命名的銀行。"國家"意味著開行的政府背景和政策性定位,昭示著開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目標宗旨;"開發"契合了我國開發中國家的國情,喻示著開行在中長期投融資領域中的獨特定位;"銀行"就是要以銀行的一般原理辦開行。
1994~1997年是開行初創的四年,開行承擔起探索中國政策性銀行發展之路的重任。當時,我國的巨觀經濟形勢複雜嚴峻,國民經濟在保持發展勢頭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經濟結構不合理,不少國有大中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下簡稱"兩基一支")等領域建設資金不足。在此背景下,199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作為巨觀調控的重要任務。成立不久的開行,把履行國家賦予的職責和任務放在首位,認真貫徹巨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運用信貸手段對承貸項目進行資金總量和結構調節,有力配合了國家對經濟運行的調控,對支持國家"兩基一支"建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這一時期,開行把九成以上的貸款投向電力、能源、交通、原材料、機電輕紡、農業和林業等國家重點領域。在開行的支持下,三峽工程、京九鐵路、嶺澳核電站等先後開工建設。與此同時,開行大膽借鑑國外經驗,探索建立政策性銀行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的方式籌集資金,建立和完善與商業銀行的委託代理關係,初創審貸分離機制,加強對政策性項目的風險管理,業務運行走上良性軌道。但受當時經濟體制、社會環境、政策融資觀念以及銀行運作模式等多重因素制約,開行的運作帶有明顯的傳統政策性投融資痕跡,風險不斷積累,1997年底的不良貸款率達32.63%.如何在支持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同時實現自身健康發展,成為擺在全體開行人面前最緊迫的問題。
1998年,是開行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警示下,防範金融風險前所未有地被提上國家重要議事日程。中央確定了經濟成長8%的目標,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不斷擴大內需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開行新一屆領導班子解放思想、深入調研,提出了在"市場環境下,銀行框架內"辦行的新思路,推進信貸體制改革,翻開了開行發展史上的新篇章。
開行的首次信貸體制改革,從控制增量風險起步。1998年4月,針對之前"計委挖坑,開行種樹"的業務模式,開行主動面向市場篩選項目,對所有新增貸款項目建立風險路演審查機制,在項目評審上設立"防火牆",實行本息回收與項目受理、評審、貸款的"三掛鈎"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以防控增量風險。1999年1月,開行啟動以化解存量風險為主的第二輪信貸改革。2000年11月,為適應中國即將加入WTO的新形勢,開行又推進第三輪信貸改革,提出與國際接軌的"八項標準"和"五個一流"的目標,全力向國際一流銀行邁進。
通過艱辛努力,開行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先是從1997年底的32.63%降到2000年底的8.78%,而同期的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仍在兩位數徘徊。2005年第二季度至今,開行的不良貸款率始終控制在1%以內,達到並保持國際同業先進水平。在中國的國有銀行中,開行率先走出不良貸款的"泥潭",讓國內外同業刮目相看。
經營業績的提升,提振了開行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增強了開行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開行從1998年以後,特別是2004年以來,在支持"兩基一支"領域業務發展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
在城市,開行牢牢把握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期,從安徽蕪湖起步,與各地政府建立新型銀政合作關係,探索支持城建的市場化融資模式。開行運用建設市場的方法,孵化培育融資平台,成功破解中國城鎮化融資難題,大力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各地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在農村和基層,開行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秉承"人人享有平等融資權"的理念,"走下去"打通民生金融的融資瓶頸。開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創新開展應急貸款、中小企業貸款、助學貸款、保障房建設貸款等民生業務,在金融機構中形成支持構建"和諧社會"的示範效應,使廣大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實惠。
在海外,開行全球範圍內"投棋布子",各類機構和工作組逐步覆蓋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開行以上合組織銀聯體為起點,推動全球多邊金融合作,既主動服務國家經濟外交和能源資源戰略,又實現了自身國際合作業務的跨越式發展。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開行形成了以"兩基一支"為"一體",以民生金融和國際合作業務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業務發展格局。
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開行一邊按照國務院出台的改革方案穩步推進改革轉型,一邊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出台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12月16日,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轉型後的開行發生了股權結構多元化、治理結構公司化、銀行功能綜合化、運作方式市場化等方面的變化,但開行的國有性質、基本職能、市場定位、服務國家戰略的目標始終沒有改變,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展示了開行形象,讓世界感受到開發性金融的中國力量。
實踐的創新,帶來的是理論的突破。在多年的辦行實踐中,開行人對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這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開行領導集體汲取國際先進金融原理,結合中國國情實際,逐步明確了開行作為政府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走出了一條把政府組織優勢與開行融資優勢有機結合,彌補市場空白和缺損,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特色開發性金融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開發性金融理論。
開發性金融理論,是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目標和使命,以國家信用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為基本原則,以市場建設為核心,以銀政合作、社會共建為抓手,以規劃先行為方法和前提,以中長期融資推動為載體的科學的金融理論。開發性金融理論不僅豐富了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金融理論,也成為開行業務拓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成為開行發展中攻堅克難的強大思想武器。開發性金融在中國的實踐碩果纍纍,其理論與案例進入了哈佛等國際頂尖高校的課堂,很多人都希望從開行的足跡中,解讀這條迥異於西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金融發展道路。
《國家開發銀行史(1994-2012)》以時間順序為總體脈絡,分兩篇記述了開行發展改革的歷程。其中,第一篇包含第一章至第三章,階段從1994~1998年,主要回顧了開行成立的背景和過程,描述了開行探索政策性銀行辦行道路、積極履行國家賦予職責的歷程;第二篇包含第四章至第十七章,階段從1998~2012年,主要分階段講述了開行從傳統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向國際一流開發性金融機構邁進的歷程,分專題再現了開行在支持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並對中國特色開發性金融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做了系統性的闡述。
《國家開發銀行史(1994-2012)》真實再現了開行發展改革的崢嶸歷程,深入總結了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開發性金融之路,為構建和完善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中長期投融資體系提供歷史借鑑。《國家開發銀行史(1994-2012)》準確記錄了開行強國富民的經典案例。師學長技、暢遊藍海,總結開發性金融打通融資瓶頸的成功經驗,為破解開行發展中的新難點提供生動教材。
《國家開發銀行史(1994-2012)》用事實和案例說話,堅持客觀性和可讀性相結合,文字嚴謹、史感濃郁,鮮活描繪了開行多年來探索、變革、發展的歷史軌跡,全景再現了開發性金融理論從萌芽到成熟的成長過程。
今天的開行以8000多名員工,管理著超過7萬億元人民幣的資產,不良率、人均資產、人均利稅在國內排名第一,國際上也屬一流。開行的歷史也可以說是社會主義金融史上一部生動的教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