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介紹
宸橋附近。明清時期京杭古運河航運繁忙,一時間,商船穿梭,墨客如鯽。到了清朝,通過人工開挖的漕運,江浙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杭州運河旁的"富義倉""仁和倉"和"倉基上",都是有名的"天下糧倉"。隨著歲月流逝。仁和倉與其它糧倉一樣漸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建築特點
時過境遷,到1937年日寇侵占杭州之前,此地已是國立浙江地方第二堆場,占地面積約有28畝之多,建有中式平房、棚屋數間,還有關帝廟和倉王廟各一座。當時門牌號為仁和倉前31-40號。主要堆放米麵、桂圓、花生、鹽布等物資。日寇占據湖墅後,將此倉庫建築付之一炬。八年抗戰期間,此地荒廢。有農民偶爾墾地種菜。根據當地居民陳延林老人回憶,抗戰後,他們的老闆顧先生將半山的房屋架空架子,搬到這裡給工人住宿。
解放後第三年,即1952年,人民政府開始籌建浙江省絲綢公司,並且在此建造了廠絲倉庫。建築由四座三層青磚黛瓦樓房組成,田字形布局。具有20世紀50年代工業建築簡約主義風格,占地面積約為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總約6000平方米。樓房內部每層都用實木來吊頂鋪地,上下呼應。建築分三層,每一層層高近四米。總體布局呈長方形,16根柱子分為2排支撐建築;每層橫牆上有7扇窗戶,縱牆則為3扇窗戶;一層共有四扇門;一、二兩層均有2個透氣窗。氣窗較有特色,從外面看,是實封鐵制,事實上,窗戶有三層。最外面一層,可從內部開合,並包有鐵皮,以防止日曬雨淋;第二層,則用鋼筋圍護,非常堅硬粗壯,可防止盜竊;最裡層,仍為兩扇窗戶,可以往裡開合。這樣的窗戶設定,既隱秘保險,又可以保持整個室內溫度恆定,庫存貨物不易變質。50餘年過去了,這裡仍在作為倉庫使用。可以說是屋盡其用。
像國家廠絲儲備倉庫這樣因運河而建的工業儲備倉庫,應該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因為這是一段特殊歷史的一部分。這裡見證了解放初我們熱火朝天的幹勁,這裡記載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手工業艱辛創業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