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典故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有16個最為經典的國學典故,如:高山流水、莊周夢蝶、傾國傾城、凌波微步、破鏡重圓、詠絮才高、人面桃花、秉燭夜遊、白雲蒼狗、青梅竹馬、綠葉成蔭、鏡花水月、閒雲孤鶴、春秋筆法………這些典故,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來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在長兄曹丕當政後備受猜忌,鬱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 是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云:“體訓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波,羅祙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後人遂以“凌波微波”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案》 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深遠,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鍾子期贊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求,也指樂曲絕妙。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體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恐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它年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楊素所獲。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遂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為感動,終讓他們夫妻團聚。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謝安興致勃發,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加讚賞,誇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人面桃花

唐朝詩人崔護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因渴極,叩門求漿。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餘,題詩於門扉:“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桃花”常喻男子邂逅女子,來後不復相見的惆悵心情。

秉燭夜遊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長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22年大疫,文人徐淏、劉禎、陳琳等均患痢疾而亡,曹丕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以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以後又引申出秉燭看花。

白雲蒼狗

唐太宗大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友人杜甫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枯榮沉浮無常。後用“白雲蒼狗”比喻世事瞬息萬變。宋代詞人張元千有“白衣蒼狗變浮雲,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見《杜工部集》)

青梅竹馬

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無邪,親昵嬉戲的形狀。又以“兩小無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純潔,彼此相處融洽。如《聊齋志異·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於生同甲,兩小無猜,日共嬉戲。”(典見《李太白集》)

綠葉成蔭

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前去湖州作客。遇一少女,其時年未及竿,心頗愛悅之,臨別相約十年後與她成婚。此後連年遊宦官,直至十四年後,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並生二子。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後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並生有子女。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研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又明謝臻論詩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閒雲野鶴

五代詩僧貫林,七歲出家,頗負詩名。吳越錢繆稱王后,貫休以詩投:“貫逼身來不自由,幾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寒霜十四州。萊子衣裳功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年萬戶侯!”錢繆見後,令其改“十四州”為“四十州”,乃可相見。貫休不從,道:“州亦難改,詩亦難改。然閒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後以“閒雲野鶴”喻來去自由,不受羈絆。

春秋筆法

來源於魯國史書《春秋》,相傳為孔子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喻褒貶。左丘明概括道:“《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揚善,非賢人誰能修之?”所謂“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

章台柳

唐代詩人韓羽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羽為淄清節使候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分別三年未能相聚,因寄詞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不久柳氏被番將劫去,後賴虞候將許俊用計救出,使得團圓。後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調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做《論琴貼》,自謂曾先後得三琴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蘇軾《琴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此均言聲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