褡褳火燒
北京小吃“褡褳火燒”
北京出現第一份褡褳火燒,是清代光緒年間從京郊順義來京的姚春宣夫婦,在東安市場擺了一個經營火燒的小食攤。他們的火燒與眾不同:豬肉切肥剁瘦,製成米粒狀,加入姜蔥末、清水打餡;用溫水和成軟面,擀成薄皮;然後,皮里包餡,折成長條形,放入餅鐺,煎至金黃色,外焦里嫩、鮮美可口。這火燒的形狀,突破了司空見慣的圓形,成為“長條狀的薄皮餡餅”,便從此因形得名“褡褳”。一來二去,小攤的生意越做越火。姚氏夫婦索性開起一家名叫潤明樓的小店,專門經營褡褳火燒。後來,這店由於姚家晚輩經營不善而倒閉。當年潤明樓里的兩個夥計羅虎祥、郝家瑞把“香火”傳承下來,合夥在前門門框胡同里開起一家飯館,繼續經營褡褳火燒。店名從倆人名中各借一個字,叫“祥瑞飯館”。一時間名噪京城,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吃。1997年褡褳火燒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華名小吃”。
“褡褳火燒”也有牛、羊肉餡的,但最初卻是豬肉餡的,是地道的漢民食品。
炸回頭
北京小吃“炸回頭”
“炸回頭”和傳統的瀋陽“回頭”相比,是“餡”似“形”不似。
炸回頭是北京清真餐館特有的小吃品種,類似餃子。形狀好像餛飩,顏色金黃、表皮焦脆,餡香鮮美,透亮,外焦里嫩、鹹香。在清真的餐館中還有一種類似的食品叫炸肉火燒,後者是擀皮成圓形,放肉餡封口油炸。這兩種小吃是回族同胞於開齋節時食用的。具有色澤金黃,表皮焦脆、鮮美的特色。
做法為:
1、將牛肉末和花椒水一起與黃醬、薑汁、精鹽、涼水拌勻然後連同韭菜末、芝麻油拌成餡;
2、將麵粉放入盆中,澆入等量開水攪拌;
3、另將麵粉與半量的涼水和好,案板上抹些花生油,把兩種面一起揉合成麵團;
4、把麵團搓成直徑一寸的圓條,摘成劑,擀成圓皮,包上餡料成半圓的餃子形狀,再把兩個角對彎回到中間成“回頭”;
5、花生油倒入鍋中,用旺火燒至六成熱,放入回頭,炸二三分鐘呈金黃色撈出即成。
清真回頭
哈爾濱小吃“清真回頭”
“回頭”是什麼時候傳到哈爾濱的,已不可考。寶盛東圓籠鴛鴦蒸餃的創始人張寶盛1931年在道外天一街開的小飯館“衛生半菜館”就是以賣“回頭”等小吃為主,這也是有記載哈爾濱最早“回頭”。哈爾濱是移民城市,很有可能,回頭也是20世紀初隨著移民們進入哈爾濱的。
“回頭”曾經在哈爾濱盛極一時,而後卻斷檔過30多年。1988年,當時的哈爾濱商委將位於道外區靖宇街247號的市回民燒賣部,改為“回頭香飯莊”,主打“回頭”。“回頭香”在成立前,還專門派人到北京學習過,開業時候,買回頭的人排起了長隊。顧客吃上3兩“回頭”,喝上一碗羊湯(5角),只花2元錢便可品嘗風味,物美價廉。
做法:
1、和軟面(1斤麵粉吃5兩水),餳好。類似炸大果子面。
2、將牛肉與特二粉,牛肉,白菜,蔥,豆油、香油一起攪拌均勻(回頭香“回頭”投料)。
3、1斤麵粉做30個劑子,擀圓皮,把調好的牛肉餡放在圓皮中心的一邊,再把圓皮的一半折起蓋再另一半上包住餡,將邊緣捏緊,呈半圓形。
4、再把兩個角相對彎到中間,角壓角地捏在一起,長約13厘米,拇指粗,即成“回頭”。
5、用平鍋烙,成品金黃,外皮微焦,香醇味美。
瀋陽小吃
瀋陽回頭色澤金黃,皮焦餡嫩,口味鮮香,老少鹹宜,是瀋陽當地著名特色小吃之一,也是瀋陽八大風味小吃之一。“回頭”與鍋貼類似,但較之鍋貼要稍大,包的餡也多,呈長方形,兩頭不封口,而且要向中間褶回,疊上即可,用油煎制而成。食用時佐以醋、蒜。現在瀋陽最著名的回頭館要數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店“協順園”。
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姓金的一家人在瀋陽北門裡開設燒餅鋪謀生。因為經營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節,生意更加蕭條,時至中午尚不見食客上門,店主茫然,遂將鐵匣內幾枚銅錢取出,買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餡,將燒餅面擀成薄皮,一折一疊地包攏起來,準備自家過節食用。這時,從外面忽然進來一位差人,進店見鍋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經品嘗,品味甚佳。這位差人當即告訴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館驛,眾人食後齊聲叫絕。此後,這種食品一時名聲大振,官民爭相購買,生意日趨興隆,故而取名“回頭”。還有一說是,名字是根據做法起的:因為包的時候要四面回頭,故名曰“回頭”。
做法:
1、將500克麵粉加入250克水,少許鹽調成麵團備用。
2、把羊肉、牛肉餡和時令鮮菜剁好切碎拌在一起加蔥、姜、味素、香油等調料製成餡備用。
3、將揉好的麵團搓成長條,下成每50克一個的小劑,用手將劑子按扁、擀平、抽薄、上餡,摺疊成長方形再把兩頭包緊即成。
4、平鍋內放油燒熱,將回頭生坯擺入鍋內,兩面反覆煎烙,待回頭鼓起即可出鍋。
特點:色澤金黃,皮焦餡嫩,口味鮮香。
天津小吃
“回頭”是天津的傳統風味小吃,具體是怎么來的,卻沒有詳細記載。《天津通志·民俗志》上,只記載,“回頭”從天津開埠起就是天津人的主食之一。
“回頭,是一種與鍋貼類似的食品,但較之鍋貼要稍大,包的餡也多,呈長方形,兩頭不封口,而且要向中間褶回,疊上即可,用油煎制而成。食用時佐以醋、蒜。”
過去在天津,“回頭”幾乎與狗不理齊名,但是現在“回頭”確已默默無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