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王莊行政村

解放初村設公辦國小,1956年在村北建新校,有1—4年級四個教學班,學生100餘人。 1970年,該村國小升格為聯中,教師十餘名,7個教學班,學生250餘名。 1957年開挖了四乾渠,水利條件得到改善,糧食產量有了提高。

基本信息王氏建莊

姓氏命名為王莊。1981年更名為回民王莊。村落呈鏊子形,中間高,四周低,村中央有兩座特別令人矚目的清真大寺。該村逢農曆單日有集。解放前是“露水”集,比較冷清。改革開放後,集市貿易逐步繁榮。南北大街上門市林立,每逢集日,四鄰八鄉前來趕集的人熙熙攘攘,絡繹不絕,購銷兩旺,成了附近商品交易的中心。

歷史記載

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該村清末隸屬東明縣第七鄉(吉利營);民國時期屬東明縣第一區(城內);1944年屬東垣縣第二區(游擊區);1947年至1957年屬東明縣第八區(沙窩);1958年屬城關公社;1961年屬沙窩公社;1979年屬至1984年屬臨河店公社(鄉);2001年屬東明集鎮至今。
該村現有楊、徐、海、王、馬、趙、郭、李、張、金、歐陽、楊、沙、崔、呂、潘、喬16姓。徐姓於明朝時期由山西洪洞縣王窩莊逃荒至本縣三春集鎮徐寨落腳,不久,因風俗習慣不同,生活不便,又遷入該村,現有124戶、649人;海姓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從鄭州市西刀溝遷此,現有108戶、600人;王姓屬始遷戶,現有12戶、115人人口;趙姓由河南開封市柳園村遷此,時間不詳,現有20戶、96人;郭姓於清朝時由河南封丘縣遷此,現有15戶、82人。其他10姓人口較少。該村魏啟明1戶3人於1915年逃荒遷至北京;粟朝臣1戶5人於1953年移民遷至黑龍江省佳木斯。
該村在戰爭年代為革命做出過貢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在我冀魯豫軍區部隊解放長垣、封丘、延津時,在東垣縣二區區委領導下,該村組織20多人的擔架隊、運輸隊,隨大軍行動,冒著敵人的炮火,擔架隊到火線搶救我軍傷員,運輸隊給我軍送給養、轉運彈藥,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1946年,該村臨近葛崗國民黨偽軍據點,屬我方游擊區,我黨幹部王東嶽、劉長久常到該村秘密活動。一次被敵人發現,進村搜查,民眾迅速將二人藏到偏僻人家的地窖里,保護了我地下黨幹部的生命安全。1947年秋,敵我雙方“拉鋸”形勢時,我共產黨游擊隊第三營,與國民黨偽軍六八五團在該村發生一次遭遇戰,一時槍炮齊鳴,硝煙瀰漫,戰鬥激烈,偽軍人多,武器精良,我游擊隊人少武器差,處於劣勢。在此危急時刻,該村民眾冒著生命危險,將我軍戰士化裝隱藏或掩護,避免了我軍的重大傷亡。在掩護我軍戰士轉移時,有的民眾(如徐廣和)中彈受傷。

經濟情況

該村解放後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明清時代這裡沒有學校。1941年開始辦私塾,1947年私塾改學堂。解放初村設公辦國小,1956年在村北建新校,有1—4年級四個教學班,學生100餘人。1970年,該村國小升格為聯中,教師十餘名,7個教學班,學生250餘名。1984年、1998年先後投資5萬餘元新蓋教室18間。2004年,通過政府投入,社會捐助等形式籌資120餘萬元,在原校西側新建可容10個教學班的高標準教學樓一棟,擴大校園面積5600平方米,配齊了微機室、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等教學功能用房。配備微機31台,實驗儀器387件,體育、美術、音樂器材520件,圖書2500餘冊。全部更新了桌凳。硬化了校園路面,拉了圍牆,新蓋了大門。校園內安裝了自來水,修建了體育場,栽樹種草,美化了環境。教室內照明、降溫、採暖設備、廣播器材,一應俱全,贏得了不少兄弟學校前來參觀學習。2006年12月6日,全市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在東明召開,與會人員參觀了該村,給予極高的評價。2007年,省民委處長馬傳凱、市宗教局局長沙啟中等一行12人,實地考察了該村學校,並召集村負責人、阿訇和村民代表進行座談,馬處長對該村民族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十分滿意。由於重視教育,村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普遍提高。該村有博士1名,研究生1名。
建國前,該村生產條件差,土地沙鹼、河坡,旱不能澆,澇不能排。一般年景,糧食產量畝產60斤左右,棉花畝產皮棉只有20來斤,村民過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窮日子。遇到災荒,生活難以維持,有的就要出外逃荒要飯。為了養家餬口,不少戶除了種地,還做小生意。他們利用本村有集的優勢,有的養牛養羊,搞屠宰加工,賣生熟牛肉、羊肉;有的搞皮毛、皮貨加工,做皮貨生意。解放前,全村加工牛羊肉的10餘家,加工皮毛、皮貨、羊皮襖、皮韁繩的20多家。還有開饃店、做其他小生意的,他們以此謀求溫飽。
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該村實現了農業合作化,靠集體力量開始改變生產條件。1957年開挖了四乾渠,水利條件得到改善,糧食產量有了提高。1960年後連續三年自然災害,生產下降,糧食減產,村民生活出現困難。多虧黨和政府領導民眾開展抗災鬥爭,但是農業產量一直徘徊不前。1977年,在縣、社黨委的支持下,該村引黃灌淤,淤平了土地,改良了土壤,原來的沙鹼河坡地變成了平坦的良田沃土。當年打機井四眼,糧食產量明顯提高。
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為了農業豐收,他們又新打機井21眼,開挖排灌溝渠多條,建橋閘10座,生產條件有了根本改變,使耕地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井灌、河灌“雙保險”,旱澇保豐收。加之,機械化耕作,科學種田,糧棉產量大幅提高。該村小麥畝產800多斤,玉米畝產900多斤,大豆畝產350多斤,棉花畝產皮棉130多斤。同時,大抓林業生產,在路旁、渠旁、村旁,房前屋後等閒散土地,大搞植樹造林,先後栽植楊樹、果樹4萬餘棵,有的果樹已經掛果,不但綠化了環境,而且增加了經濟收入。黨的改革開放,搞活經濟政策,使王莊人如魚得水。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他們紛紛經商、務工,放開手腳大幹,多渠道地增加收入。在本縣和周邊縣城經營餐飲、熟食業的80多家;加工點心的10家;做豆腐的2家;開饃店的3家。其中徐老五的牛肉,海長太的燒雞,東明縣城中頗有名氣,在本村集上開代銷點的16家,養羊專業戶60家,養牛專業戶50家,貨運專業戶2家,有大型貨車2輛;公交客運專業戶10家,有大型客車10輛。另外,全村每年勞務輸出500多人,村里還有一處窯廠,不少人在此打工。這些經商務工的、搞養殖的、跑貨運客運的,經濟收入可觀,不少戶發了家,致了富。

收入情況

該村收入增加,經濟繁榮,帶動了公益事業的較快發展。1974年集資架上了高壓線,結束了多少代點煤油燈的歷史;1985年集體投資,建一座清真寺,滿足了伊斯蘭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需要;1991年修環村路1600米,並硬化了街道,便利了村民的經濟活動;2005年打井、安泵、鋪管道,全村家家用上了甘甜、衛生的自來水;2007年建文化大院一處,設有黨員活動室,青年活動室、圖書閱覽室,並設健身場所,購置了器材,硬化了場地,方便了村民的健身活動。
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住條件日益改善。過去低矮的土坯屋,已翻蓋成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住上了樓房。大街上綠樹掩映,環境優美;庭院中青竹扶疏,鮮花點綴,乾淨衛生。全村有大、中型拖拉機18台,各種農用三輪車300多輛,農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交通工具由原來的腳踏車,換成了機車、電動車、機動三輪,有12戶買了轎車。家庭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電話機(手機)基本普及,有4戶安裝了電腦。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王莊這個回族村越來越富,村民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正創造更加幸福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