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噪吮蜜鳥 (學名:Philemon corniculatus)是一種分布於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東部的鳥類,屬雀形目吸蜜鳥科。它是該屬鳥種中其中一種頭部沒有羽毛的品種。其色棕灰,在黑色無毛的頭上有一明顯突起,以昆蟲和花蜜為生。分類
噪吮蜜鳥於1790年首次由鳥類學家約翰·拉薩姆描述。其種小名來自拉丁語的 corniculum,即“(有)小角”的意思。有時又被稱為Leatherhead。悉尼盆地的歐拉族和達魯格族原住民稱之為 Wirgan。
分子研究顯示,與其最接近的品種為同屬的銀冠吮蜜鳥。DNA分析顯示,吸蜜鳥與同屬吸蜜鳥總科的斑啄果鳥科 (班啄果鳥)、刺嘴鶯科 和細尾鷯鶯科有親緣關係。
外形描述
噪吮蜜鳥身長 31-36 厘米 (12-14 英吋),是同科的大型烏種。它上半身為暗棕灰色,下身顏色較淺。黑色的頭部除頰下和眉毛周圍冢外無毛,其種小名也源於此。黑色的喙上的圓形突出是其特徵,在遠處也可看見。腳暗藍色,眼紅色。
噪吮蜜鳥得名於其嘈吵的叫聲。其中一種叫聲被比作“四時的鐘聲”。
分布與生境
本種的天然分布始於維多利亞州的萊克斯恩特倫斯和墨累河流域,北經新南威爾斯州和昆士蘭州,經約克角半島至紐幾內亞。
行為
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本種為候鳥,飛向北方壞冬直至春天回歸。它們大群聚集,並與小吮蜜鳥混雜。遷移的時候,噪吮蜜鳥的咯咯聲和吱吱聲,會令森林熱鬧不已。叫聲是作識別各自的覓食範圍,以及向其他鳥,包括其他品種的鳥,宣布發現食物之用。它們的食物包括花蜜、昆蟲和果實。它們也會食用種植作商業用途的水果,包括葡萄和其他漿果,在那些情況它們因為被視為害鳥而與人類產生直接衝突。
繁殖
每年的七月至翌年的一月為繁殖期,每次養育一至兩隻雛鳥。雀巢大而深,呈杯狀,外圍向外翻。以樹皮和草築成,離地面1至3米,較為隱蔽。雌鳥一次下二至四隻蛋,偶爾會下五隻。蛋長33公厘,寬22公厘 (即1⅓ x 1 英吋),棕粉紅色或偏紫色,上有暗黃或淺粉紅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