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星定位制

單星定位制

單星定位制(Single star system)是指只靠一顆導航星時同時或順時序方法測出2~3個導航定位參數以確定用戶位置的定位方案。

簡介

單星定位制(Single star system)是指只靠一顆導航星時同時或順時序方法測出2~3個導航定位參數以確定用戶位置的定位方案。用一顆相對於地球運動的導航星測定用戶位置理論上可以有3種方法:

(1)測角定位法:導航星上裝備兩副正交扇面波束天線,用戶收到兩天線掃過自己時的信號,和參考平面信號相比較得出兩個角度,即兩個和應定位面,再和已知地球相交,從而確定用戶位置。

(2)測距定位法:利用一顆導航星運動中的3個位置S1、S2和S3;測出到用戶的3個距離r1、r2和r3以解算出用戶位置的方法。

(3)距離差定位法:利用-顆導航星運動中的4個位置S1、S2、S3和S4測出全用戶3個位置差r1-r2, r2-r3, r3-r4,用以解算出用戶位置的方法。

在單尾定位諸方法中,實際上付諸實施,而且得到廣泛套用的是採用測距離差的定位法,如美國的“子午儀”導航系統採用的是都卜勒定位法。因直接測量出瞬時都卜勒頻移很困難,故改用測量一定時間間隔內(通常為兩分鐘)的都卜勒周數,即兩分鐘內導航星至用戶距離的變化率的積分,由都卜勒計數來算出從兩分鐘間隔開始全終了時導航吊全用戶的距離差,一個距離差即可定出以T星的兩位置為焦點的旋轉雙曲面,由3個兩分鐘的都卜勒計數得出3個雙曲面相交於一點,以確定用戶位置。這種定位方式的優點在於它是一種無源定位,而且用戶能自己定位;但定位時間長,定位精度不高,定位問隔長。20世紀90年代以前雖在航海和陸地上得到廣泛採用,但在“全球定位系統”(GPS)出現後,已被GPS所取代 。

電子偵察衛星

電子偵察衛星又稱電磁探測衛星,是保密級別最高的衛星,也是獲取電子情報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快速作戰決策方面,更是有其獨特的作用。由於電子偵察衛星可以不受地域或天氣條件的限制,大範圍、連續性地長期監視和跟蹤敵方雷達、通信等系統的傳輸信號,從而及時獲得其軍用電子系統的性質、位置和活動情況以及新武器試驗和裝備信息,了解敵方軍隊的調動、部署及戰略意圖,所以它已成為當代情報偵察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電子偵察衛星可分為普查型和詳查型兩種。

普查型的掃描範圍可達2000km左右。該種衛星能監視大面積地區,測定輻射源的位置和粗略地測定電磁信號的工作頻段等參數。詳查型衛星能全面測量電磁信號的各種參數,測定輻射源的位置。

電子偵察衛星依據軌道高度可分為低軌電子偵察衛星和高軌電子偵察衛星,其中低軌衛星比照相偵察衛星軌道要高,通常離地面500km左右。靜止軌道電子偵察衛星所接收的地面信號是低軌衛星的1/5100左右,所以必須採用高靈敏度的大型接收天線,故又稱其為“大天線傘”。電子偵察衛星的軌道為圓形或近圓形,為了增大對地球的監視區域、減少阻力、延長壽命併兼顧定位精度的需要,其軌道平面的傾角都較大,軌道高度大多在300~ 600km,有的高達1400km,也有的部署在地球同步軌道上。衛星軌道高度的選擇主要取決於其所擔負的特定任務和星上設備的性能。

電子偵察衛星依其功能側重的區別,可分為破譯信息內容的通信情報偵察衛星與了解通信、雷達信號電子參數的電子情報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按照定位方法可分為單星定位制電子偵察一衛星和多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 。

發展趨勢

(1)電子偵察衛星部署從低高度向中高度以及靜止軌道發展,由單星工作向多星組網發展。衛星部署得越高,地面覆蓋面就越廣。電子偵察衛星特別是具有對遙測信號和通信信號監聽任務的衛星,向靜止軌道發展,這樣只要使用3顆衛星即可覆蓋全球,如能與中繼衛星配合,可以大大提高監視電子目標的實時性;

(2)信息處理從地面向星上發展。若想取得戰爭的主動權,必須對來自空間的信息準確及時地吸收和利用,儘量減少觀察、判斷、決策和行動迴路的時間,對衛星的自主性和星上處理提出了要求。隨著大規模集成和微處理技術的發展和套用,星,上終端設備將擔負起愈來愈多的信息處理任務,衛星只需把處理結果傳送回地面。星上處理能力的加強,尤其是智慧型處理技術的套用,將為今後戰場直接使用衛星傳輸的信息打下基礎;

(3)衛星任務從單一-型向綜合型方向發展,生存能力從無抗毀能力向自衛防禦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源信息數據融合智慧型技術的開發套用,發展綜合型偵查衛星更有利於提高情報的質量,減少空間費用的投入。在現代電子戰中,只提高衛星的工作能力是遠不夠的,還須有一套自我防衛措施;

(4)航天力量由支持戰略任務向戰術任務套用轉變。海灣戰爭後,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的軍事戰略由原來的“核威懾”轉變為“打贏局部戰爭”,軍用衛星由支持戰略任務向戰術任務套用轉變,把衛星信息的運用範圍從高層指揮機關、司令部,普及到一般的戰場指揮員、武器裝備和單個士兵;

(5)電子偵察衛星發展呈現出多極化趨勢。多年來,衛星軍事偵察領域一直被美俄兩個空間大國所壟斷。冷戰結束後,許多國家的軍事航天戰略都有所調整,多極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己使許多國家認識到控制空間的重要性。電子偵察優勢使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掌握主動並占據優勢,這激勵了不少國家(如法國、英國、日本)努力發展和建立自己獨立的空間電子偵察能力,希望擁有電子偵察能力以實現綜合偵察能力的提高 。

電子偵察衛星

電子偵察衛星與照相偵察衛星一樣,也可分為普查型和詳查型兩種。

1.普查型

普查型的掃描範圍可達2000千米左右。電子偵察衛星按照定位方法可分為單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和多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按偵察對象可分為偵察雷達和遙控、遙測信號的電子情報型衛星和竊聽通信的通信情報型衛星。電子偵察衛星有實時的自身定位能力。

2.詳查型

為了保證較高的定位精度,單星定位時,要求對衛星進行精確控制。多星定位時,則需採用軌道控制系統,嚴格保持衛星之間的相對位置。電子偵察衛星的軌道一般要比照相偵察衛星高。電子偵察衛星的軌道為圓形或近圓形,為了增大對地球的監視地區、減少阻力、延長壽命併兼顧定位精度的需要,其軌道平面的傾角都較大,軌道高度大都在300千米~600千米,有的高達1400千米。有的部署在地球同步軌道上。衛星軌道高度的選擇主要取決於其所擔負的特定任務和星上設備的性能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