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喬爾·科恩(Joel coen)和伊桑·科恩(Ethan Coen)兄弟是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編劇、製片。由於其作品的編劇、製片及導演都是兩人共同合作完成,故被稱為“科恩兄弟”。他們的電影作品獨具特色,其情節不落俗套,往往強調命運的某種不確定性。1991年的其作品《巴頓·芬克》(BARTON FINK,又名《才子驚魂夢》)曾獲當年法國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2008年,兩人以影片《老無所依》獲第80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獎。
美國當今聲名最為卓著的獨立製片旗手,當屬喬爾·科恩(Joel Coen)、伊桑·科恩(Ethan Coen),這對科恩兄弟了。當習慣於好萊塢大公司娛樂作品的觀眾
們最初看到他們作品的時候,一時間很難明了影片在說什麼,是在講一個詭異的故事,是在揭示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還是表達一種卓爾不群的思想,還是關於政治歷史的隱喻?而科恩兄弟作品帶著魔幻色彩的黑色風格、與好萊塢娛樂片截然不同的敘事手法、誇張變形的人物和情節,營造了一個獨具魅力的個人影像世界,與好萊塢主流電影也有著天差地遠的區別。 這對兄弟不僅以出色的作品證明了兩個人之間合作的親密無間,而且他們的工作方式也顯示著兄弟組合的非同尋常,甚至令人聯想到血親兄弟的神秘傳說。從演職員名單中,非常明確哥哥喬爾是導演,弟弟伊桑是製片,兩人合作撰寫劇本,但現實工作中卻難以這樣明確區分。科恩兄弟兩個總是一起策劃、一起寫劇本,一起去看電影,片場上經常看到他們竊竊私語,交換著只有他們才懂的意見,甚至在生活中他們都共同撫養一個他們收養的孩子。顯然,這一對兄弟的合作甚至要比雙胞胎兄弟之間的合作還要密切和諧。從1984年第一部電影[血迷宮]在第一屆聖丹斯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獎以來,科恩兄弟一直在好萊塢堅持獨立製片,每一部電影從劇本創作到最終剪輯都牢牢把持著自己的控制權。正是他們堅持獨立製片,才得以在技術上保證自己的獨立性,創造出個性鮮明的作品。他們相對固定的工作團隊從一開始延續。喬爾科恩的老婆弗朗西斯麥克多蒙德說:“我們的風格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我不是指通過好萊塢,而是選擇獨立製片。喬爾和伊森製作他們的電影的最後剪輯,完全負責電影拍攝的各種創作。甚至以犧牲最後的經濟利益來去的一切。”
生平
哥哥喬爾·科恩生於1954年11月29日,弟弟伊桑·科恩生於1957年9月21日,他們和父母,愛德華·科恩和瑞娜·科恩(Edward and Rena Coen,父親是經濟學教授,母親是歷史教授),共同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這也是科恩兄弟到念大學時才離開的家鄉。年幼時,喬爾就攢錢買了攝像相機,和弟弟與鄰家的小孩一起扮演電視和電影中的角色。
兩人均畢業於西蒙斯洛克巴德大學。之後喬爾·科恩在著名的紐約大學參與了一個電影項目,創作了30分鐘的短片聲響(Soundings)。而伊桑·科恩則是在德州大學簡短的中轉以後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哲學學位——他的畢業論文長達41頁,標題是關於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後期哲學理論的兩種觀點。
1984年,喬爾與女演員弗朗西斯·麥克多曼結婚,收養了一個巴拉圭的孩子,佩德羅·麥克多曼·科恩。弗朗西斯·麥克多曼出演過5部科恩電影,並且因出演冰血暴獲得奧斯卡獎。她將在閱後即焚中繼續出演。
職業生涯
80年代
畢業後,喬爾一直在擔任製片人助理的工作,之後又做了電影剪輯。這些經歷為他今後的電影運作積累了一定經驗。血迷宮海報1984年,科恩兄弟花了80萬美元2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影片《血迷宮》。影片十分黑色,有許多評論人認為這是希區柯克的復活,實際上這是科恩兄弟自己的風格——特別而模糊的類型電影;複雜情節下的簡單劇情;扭曲和黑色的幽默;對於氣氛的出色把握。影片獲得第一屆桑丹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成為獨立製片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理所當然的,這部電影也獲得了獨立精神獎。而影片這些內容和形式上的基本特徵,甚至影響了以後很多的美國影片,尤其是90年以後出現的大量獨立製片作品,而在大約十年後成為一種潮流。
《血迷宮》的成功,當時只是表現在影片成本與票房的比例上,至於影片所產生的難以估量的重大影響,還要再等上幾年才能顯露出來。所以,接下來的兩年中,兄弟兩個只完成了一部《罪惡浪潮》的劇本,並沒有馬上開始下一部影片的製作。直到1987年,科恩兄弟才再度推出他們的新作《撫養亞利桑納》——這部電影是他們相對主流的一部作品。
90年代
1990年他們又推出《米勒十字路口》。三年一部作品,似乎難以滿足不耐久候的影迷,但每一部作品的推出,都令所有人無法忘掉兩個人展現出的驚人才華。在傳統影片題材範圍內,講述一個並不十分特別的故事,風格化的手法,陰暗的黑色調子,讓你在明白故事之後,又恍惚於迷離的手法。這一切,都使得所有看過這一對兄弟影片的觀眾和影評人,難以忘掉他們平和的怪異、溫柔的誇張和彬彬有禮的黑色幽默。巴頓芬克海報1991年的《巴頓芬克》,是科恩兄弟正式走上國際影壇的揚威之作。此前的三部影片,都僅僅是在想像與現實的疆界上逡巡,而從這部影片開始,科恩兄弟步入了二者之間廣闊的灰色地帶。即使《巴頓芬克》不是自傳,也無疑是來自科恩兄弟現實中的經歷,尤其是其中對於好萊塢大製片商的諷刺性描繪,則肯定是自《血迷宮》成名之後兄弟兩個最大的感受體現。在《巴頓芬克》一片中,不多的人物和場景都是提煉自生活,經過誇張處理,明顯帶有魔幻色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是西方文化自卡夫卡以來的現代派思潮在90 年代電影領域的體現,形成科恩兄弟影片最大的特色。
影片還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獎,科恩兄弟從此躋身世界級大師名導行列。同時,這一對編、制、導全面合作的兄弟組合,更以其近乎傳奇的合作方式,為他們的成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金錢帝國海報又是兩年多,科恩兄弟在《巴頓芬克》輝煌的成功之後,創作了一部近代都市童話輕喜劇,《赫德薩克代理人》(又名:金錢帝國)。這部閃亮著銀灰色質感的影片製作非常精美細緻,顯然是《巴頓芬克》的成功給兄弟兩個帶來了足夠的製作資金。不過,影片由於過於精緻、過分注重故事的流暢和傳奇色彩,反而使這對習慣特立獨行和微妙想像力的兄弟難以盡展才華,令人多少有些失望。這當然會導致商業上的失敗——250多萬的成本只收回30萬。
《冰血暴》海報在接下來的1996年,又是兩年以後,科恩兄弟又以一部恢復舊有風格之作《冰血暴》博得一片喝彩。略顯黑色的荒誕情節,接近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讓這部影片帶著難以描繪的特異風格。影片是近年來科恩兄弟最得主流認可的影片,不僅商業上更加成功,而且獲得了多項大獎,包括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坎城的最佳導演獎、奧斯卡的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女演員獎——最後一項是給喬爾的老婆的。
謀殺綠腳趾海報1998年,科恩兄弟的《謀殺綠腳趾》(又名:大亨萊布斯基)問世,影片仍舊有著一貫的,混含著黑色、喜劇、神秘、甚至是略帶矯揉裝飾的風格。男主角督爺本來只是為了一條喜歡的地毯才向大富豪索賠的,但最後居然卷進一個神秘複雜的綁架故事。有點象是喜劇風格的卡夫卡或格里耶的小說。而片中大量關於美國政治歷史的暗示、隱喻、嘲諷,則更加晦澀。雖然當時只獲得了不溫不火的評價和一般的利潤,但後來卻被認為是一部絕對經典的作品。
21世紀
逃獄三王海報2000年,《逃獄三王》由原本的一個逃獄喜劇,改動為一個奧德賽式的關於美國歷史和信仰的神秘劇。和科恩兄弟的上一部影片《謀殺綠腳趾》一樣,影片對美國歷史和政治進行了隱喻式的探討,追尋著美國民主政治、宗教以及民眾心態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歷史性變遷,在這一點上,影片可以被稱為一部史詩而當之無愧。而這部電影優秀的音樂更加為人稱道,甚至影響了一代美國民謠歌手——這部電影也讓喬治克魯尼的喜劇天賦得到發揮。缺席的人海報2001年,科恩兄弟將英國黑色驚悚小說《缺席的人》搬上銀幕。電影完全黑白拍攝,給人以壓迫和緊張感,也十分的非主流。
2003年,科恩兄弟拍攝了一部他們最為商業的片子《難耐的殘酷》,惹得評論界很是惱火。這基本上是一部屎蛋喜劇,有些人喜歡,有些人失望。影片收益基本和成本持平,對於一部好萊塢商業片這已經不錯了。
師奶殺手海報2004年他們重拍了經典老片《師奶殺手》。這讓他們獲得了他們這輩子收到的最冷淡的評論,沒人說他們好,也沒人說不好——總之翻拍經典確實限制了兄弟的想像力。
老無所依海報2008年,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驚艷奧斯卡。他們繼續以往的黑色風格,滲透對美國社會的隱晦思索,將克馬可·麥卡錫的這部小說內容發揮的淋漓盡致,一舉囊括奧斯卡四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改編劇本,當然還有最佳導演,這是即1961年傑洛米·羅賓斯和羅伯特·維斯的《西區故事》以來第二次有兩個導演同時獲獎。
2008年伊桑還嘗試了舞台劇,創作了《將近夜晚(Almost an evening)》,獲得好評。
作品年表
Blood Simple 血迷宮(1984)Raising Alizona 撫養亞利桑那(1987)
Miller's Crossing米勒的十字路口(1990)
Barton Finker巴頓·芬克(1991)
The Hudsucker Proxy 金錢帝國(1994)
Fargo 冰血暴(1996)
The Big Lebowsky 謀殺綠腳趾(1998)
O Brother, Where Are Thou 逃獄三王(2000)
Man Who Wasn't Here 缺席的人(2001)
Untolerable Cruelty 難忍的殘酷(2003)
Ladykiller 師奶殺手(2004)
No Country for Old Man 老無所依(2007)
Burn After Reading 閱後即焚 (2008)
A Serious man嚴肅的男人(2009)
獲獎紀錄
2008年《老無所依》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配角(賈維爾·巴爾登)2001年《缺席的人》與大衛·林奇一同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7年《冰血暴》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97年《冰血暴》獲英國電影學院獎大衛·里恩導演獎
1997年《冰血暴》獲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最佳故事片
1996年《冰血暴》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6年《冰血暴》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電影
1996年《冰血暴》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編劇
1991年《巴頓芬克》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約翰·圖圖羅)
1990年《米勒的十字路口》獲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86年《血迷宮》獲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
1985年《血迷宮》獲聖丹斯電影節劇情片評審團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