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1769年8月23日,喬治·居維葉出生於法國東部的蒙貝利亞爾(當時還屬於德國的蒙特利阿德);
1784~1788年,在德國斯圖加特的加羅林大學學習;
1788~1794年,在法國諾曼第擔任家庭教師,他利用近海條件,精心觀察和解剖了大量海生動物,特別是軟體動物及魚類的標本。他的精確細緻的形態學研究成果,引起了當時學術界的重視;
1795年,進入自然歷史博物館任動物解剖學助理教授,雖然他相信物種是不變的,但他的工作卻為後來進化論學說的建立提供了重要證據;
1796年起,為法蘭西研究所成員(1803年起為該所終身秘書),並開始對一種已經滅絕了的動物——“原始象”進行研究;
1800年起,先後任法蘭西學院教授,大學評議員;
1800~1805年發表《比較解剖學講義》,提出“器官相關”律,認為動物每一器官的解剖構造,與其自身其他器官在功能上都是互相聯繫的,而各器官功能與構造上的特點,則是與環境相互影響的結果;
1802年,成為巴黎植物園的名譽教授。同年被任命為該研究所的顧問;
1804年,在亞歷山大·布朗格尼亞特的協助下,開始地質學研究,特別是地層的形成
1811年,受封為勳爵;
1814年,被選為國務委員;
1817年,任內務部副大臣;
1818年,被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1819~1832年,任參議院內政部主席;
1832年5月13日,因霍亂在巴黎死亡。
發表著作
1797年,發表《動物學初階》;
1800~1805年,發表《比較解剖學講義》,提出“器官相關”律,認為動物每一器官的解剖構造,與其自身其他器官在功能上都是互相聯繫的,而各器官功能與構造上的特點,則是與環境相互影響的結果;
1812年,發表《四足動物骨化石研究》,1825年與《引言》一文合併,題名《地球表面災變論》出版,對古代災變概念提出新的解釋:他認為,地球在短時期內曾發生多次巨變,每次陸地上升,洪水泛濫,物種毀滅,因此形成今日地球的面貌;
1817年,寫有《動物界》一書,較林奈的分類法更進一步,曾多次再版。該書將動物分成4大類,即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關節動物及輻射動物。每類各具有特殊的解剖學類型,同一類的所有動物都是一種特殊解剖類型的變體。
1826 出版《論地表的革命》,這是一本從《四足動物化石研究》中抽出來的單純論述;
1828 出版《魚的自然歷史》的22卷本。
主要貢獻
器官相關法則
他提出了“器官相關法則”,認為動物的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身體各部分結構都有相應的聯繫。如牛羊等反芻動物既有磨碎粗糙植物纖維的牙齒,就有相應的嚼肌、上下頜骨和關節,相應的消化道以及相應的適於抵禦和逃避敵害的洞角和肢體構造;虎、狼等肉食動物則具有與捕捉獵物相應的各種運動、消化方面的構造和機能等。
解剖學和古生物學的創始人
他不僅研究現生的動物種類,還將當時己知的絕滅種類的化石遺骸歸入同一個動物系統進行比較研究。他運用器官相關的原則和方法,根據少數的骨骼化石對動物進行整體復原。這些開創性的工作,使他成了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的創始人。 他首先指出非洲象與亞洲象是兩個不同的種,而猛獁象(毛象)則是一種更接近於亞洲象的絕滅動物,並證明北美發現的“猛獁”化石是另一個絕滅的新屬——乳齒象。儘管他反對生物進化論,但他正確地提出了物種(及種上類群)自然絕滅的概念,並論證了現存種類與絕滅種類之間在形態上和“親緣”上的相互聯繫,在客觀上為生物進化論提供了科學的證據。
地層化石研究
他認為地層時代越新,其中的古生物類型也越進步,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後來出現了植物與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化石,然後又出現脊椎動物的化石。在最近地質時代的岩層中,才出現了現代類型的哺乳類與人類的化石。他的這些論點與近代地質古生物學和進化論的結論基本一致。居維葉根據各大地質時代與生物各發展階段之間的“間斷”現象,提出了“災變論”。認為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變革,造成生物類群的“大絕滅”,而殘存的部分經過發展與傳播又形成了以後各個階段的生物類群。他的這一科學假設也基本上與現代地質、古生物學的結論相一致。
災變論
居維葉認為,在整個地質發展的過程中,地球經常發生各種突如其來的災害性變化,並且有的災害是具有很大規模的。例如,海洋乾涸成陸地,陸地又隆起山脈,反過來陸地也可以下沉為海洋,還有火山爆發、洪水泛濫、氣候急劇變化等。當洪水泛濫之時,大地的景象都發生了變化,許多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每當經過一次巨大的災害性變化,就會使幾乎所有的生物滅絕。這些滅絕的生物就沉積在相應的地層,並變成化石而被保存下來。這時,造物主又重新創造出新的物種,使地球又重新恢復了生機。原來地球上有多少物種,每個物種都具有什麼樣的形態和結構,造物主已不記得十分準確了。所以造物主只是根據原來的大致印象來創造新的物種。這也就是新的物種同舊的物種有少許差別的原因。如此循環的往復,就構成了我們在各個地層看到的情況。
居維葉推斷,地球上已發生過4次災害性的變化。最近的一次是大約距今5000多年前的摩西洪水泛濫。這使地球上生物幾乎盪盡,因而上帝又重新創造出各個物種。後來,居維葉的學生歐文(R·Owen,1804~1892)極力鼓吹災變論,不僅在法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影響到國外。
儘管災變說在法國學術界取得了統治的地位,但是,居維葉的理論受到一些生物學家的批評,特別是主張進化學說的拉馬克和聖提雷爾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儘管他們三人在18世紀末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結下了友誼。
1830年(這時拉馬克剛去世不久),聖提雷爾同居維葉開展了激烈的辯論。這是在法國科學院的會議上爆發的。雙方的辯論一天比一天激烈並且一共持續了6周時間,如此激烈的辯論在科學史上也是少見的。
這場辯論在法國乃至歐洲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時的報紙和一些宣傳機構都對此進行了報導。最後的結果是居維葉獲得了勝利。在辯論會上,居維葉淋漓盡致地表示了他的學術觀點,激烈地反對拉馬克和聖提雷爾的理論,頑固地堅持災變論。災變論還在地質學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因為災變論也可用於解釋地質的變遷。然而,就在災變論在生物界取得勝利的時候,英國著名的地質學家賴爾(SirC.Lyell,1797~1875)主張“漸變論”,反對災變論,並在英國清除了災變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