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柴門不向小溪開,西阜山多稱不才。拄丈前村新雨後,故人東郭買舟來。
山瓢遠慰何多幸,竹徑相逢第一回。從此熟來溪上路,莫教行跡有莓苔。
作品注釋
柴門
(1).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 三國 魏 曹植 《梁甫行》:“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宋 王安石 《即事》詩之一:“漸老逢春能幾回,柴門今始為君開。” 清 李漁 《憐香伴·書空》:“柴門靜夜無關鑰,留與山僧帶月推。”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十:“ 蕭祥 推開柴門,兩隻白鵝驚飛著跑開。”
(2).代指貧寒之家;陋室。《晉書·儒林傳論》:“若 仲寧 之清貞守道,抗志柴門; 行齊 之居室屢空,棲心陋巷……斯並通儒之高尚者也。” 宋 楊萬里 《送蔡定夫提舉正字使廣東》詩:“柴門僵臥三臘雪,魚釜僅續一線煙。” 元 張可久 《山坡羊·雪夜》曲:“扁舟乘興,讀書相映,不如高臥柴門靜。”
猶杜門,閉門。《後漢書·楊震傳》:“夜遣使者策收 震 太尉印綬,於是柴門絕賓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蘿公主》:“生歸,殯母已,柴門謝客。”
不才
(1).沒有才能。《左傳·文公七年》:“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 唐 李山甫 《山中依韻答劉書記見贈》:“至道非內外,詎言才不才。”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國猷》:“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無以自見。”
(2).指無才能者。《孟子·離婁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明 文徵明 《還家誌喜》詩:“清朝自是容疏懶,明主何嘗棄不才。”
(3).不成材。《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
(4).指不名譽。 宋 司馬光 《論張方平第三狀》:“今 方平 舉措輕脫,震駭一方,傳笑天下,不才之跡,章灼如此。”《紅樓夢》第三二回:“如此看來,倒怕將來難免不才之事,令人可驚可畏。”
(5).對自己的謙稱。 宋 王安石 《落星寺南康軍江中》詩:“勝概唯詩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閒來。” 元 薩都剌 《寄沙郎中》詩:“不才瘦馬走州縣,君已落筆中書堂。”《老殘遊記》第十回:“不才往常見人讀佛經,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無理之口頭禪,常覺得頭昏腦悶。”
新雨
剛下過雨。亦指剛下的雨。 隋 江總 《侍宴玄武觀》詩:“詰曉三春暮,新雨百花朝。” 唐 韓愈 《山石》詩:“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新雨後泥平如掌,絕無人蹤。”
故人
(1).舊交;老友。《莊子·山木》:“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 唐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 無故人。”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二:“在往常,開學的日子正像家庭中的節日,大家可以會見一個暑天未見面的故人。”
(2).古人;死者。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二:“復員後 張季鸞 卻成了故人了。”
(3).對門生故吏的自稱。《後漢書·楊震傳》:“故所舉 荊州 茂才 王密 為 昌邑 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 震。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資治通鑑·漢桓帝建和三年》:“此咎由故人畏憚彊御。” 胡三省 註:“ 漢 人於門生故吏之前,率自稱故人。”
(4).指前妻、前夫或舊日的情人。《玉台新詠·古詩〈上山采蘼蕪〉》:“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南朝 梁 劉孝綽 《古意》詩:“故居尤可念,故人安可忘。” 唐 李白 《怨情》詩:“新人如花雖可寵,故人似玉猶來重。” 清 繆艮 《沉秀英傳》:“曩者 李順娘 死,病危時,戀戀故人,至有魂覓情緣之語。”
東郭
(1).東邊的外城。《左傳·襄公十八年》:“ 晉侯 伐 齊 ……壬寅,焚東郭、北郭。” 晉 潘岳 《西征賦》:“吊 爰絲 之正義,伏 梁 劍於東郭。”《水滸傳》第五回:“眾人各各都穿本身披掛,戎裝袍甲,擺隊成伍,從東郭門而入。”
(2).指東城外,東郊。《宋書·謝靈運傳》:“ 會稽 東郭有 回踵湖 , 靈運 求決以為田, 太祖 令州郡履行。” 唐 白居易 《尋王道士藥堂因有題贈》詩:“常悲東郭千家冢,欲乞西山五色丸。”
(3).狡兔名。“ 東郭逡 ”的省稱。《三國志·魏志·袁譚傳》“ 太祖 乃還救 譚 ,十月至 黎陽 ”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此韓盧、東郭自困於前而遺田父之獲者也。”參見“ 東郭逡 ”。
(4).複姓。 春秋 齊 有 東郭偃。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買舟
僱船。 唐 元稹 《競舟》詩:“買舟俟一競,競斂貧者賕。” 宋 洪邁 《夷堅丁志·劉堯舉》:“京師人 劉觀 為 秀州 許市 巡檢,其子 堯舉 買舟趨郡,就流寓試。” 清 沉起鳳 《諧鐸·生吊》:“某亦草草束裝,星夜買舟回 白下。”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三:“這當兒,電光一樣在心頭閃現的,就是買舟回鄉的念頭。”
買舟
僱船。 唐 元稹 《競舟》詩:“買舟俟一競,競斂貧者賕。” 宋 洪邁 《夷堅丁志·劉堯舉》:“京師人 劉觀 為 秀州 許市 巡檢,其子 堯舉 買舟趨郡,就流寓試。” 清 沉起鳳 《諧鐸·生吊》:“某亦草草束裝,星夜買舟回 白下。”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三:“這當兒,電光一樣在心頭閃現的,就是買舟回鄉的念頭。”
山瓢
山野中人所用的瓢。泛指粗陋的盛器或飲器。 唐 韋應物 《寄釋子良史酒》詩:“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應瀉山瓢里,還寄此瓢來。” 宋 陸游 《秋雨》詩:“書冊頻開闔,山瓢任濁清。” 明 高啟 《秋日端居》詩:“巷轍人已斷,山瓢仍屢虛。”
多幸
(1).猶僥倖。《左傳·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宋書·沉慶之傳》:“上逼令作詩…… 慶之 口授之曰:‘微命值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崗。辭榮此聖世,何愧 張子房。’” 南朝 梁 丘遲 《侍宴樂游苑送張徐州應詔詩》:“小臣信多幸,投生豈酬義。”
(2).猶慶幸。客套話。 唐 韓愈 《與大顛師書》:“緣昨到來,未獲參謁,儻能暫垂見過,實為多幸。”《水滸傳》第二二回:“ 柴大官人 見了 宋江 ,拜在地下,口稱道:‘端的想殺 柴進 ,天幸今日甚風吹得到此,大慰平生渴仰之念!多幸!多幸!’”
(3).多所偏愛。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將失》:“廿曰,多幸,眾怠,可敗也。”整理小組註:“幸,偏愛。”
竹徑
亦作“ 竹徑 ”。 竹林中的小徑。 唐 王勃 《宇文德陽宅秋夜山亭宴序》:“琴亭酒榭磊落乘煙,竹徑松扉參差向月。” 唐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向陽設兩扇柴門,門內一條竹徑,兩邊都結柏屏遮護。” 清 黃鷟來 《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草堂》詩:“松門落葉深,竹徑寒香靜。”
相逢
彼此遇見;會見。 漢 張衡 《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 唐 韓愈 《答張徹》詩:“及去事戎轡,相逢宴軍伶。” 宋 王易簡 《水龍吟》詞:“看明璫素襪,相逢憔悴,當應被,薰風誤。” 清 徐士鑾 《宋艷·奇異》:“舉世無知音,今夕相逢,豈天假真緣耶。”
第一
(1).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傅 產 、丞相 平 等言, 武信侯 呂祿 上侯,位次第一,請立為 趙王。” 宋 蘇軾 《與梁左藏會飲傅國博家》詩:“將軍破賊自草檄,論詩說劍俱第一。”《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 杜子春 ﹞急松松跟著老者逕到西廊下第一間房內,開了壁櫥,取出銀子。” 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2).形容程度最深;最重要。 北魏 賈思協 《齊民要術·養羊》:“常以正月、二月預收乾牛羊矢,煎乳第一好:草既灰汁,柴又喜焦;乾糞火軟,無此二患。” 明 李贄 《復士龍悲二母吟書》:“幸公虛心以聽,務以 翰峰 先生為念, 翰峰 在日,與公第一相愛,如仆旁人耳,仆知公必念之極矣。” 魯迅 《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 中國 第一要他多。”
從此
(1).從此時或此地起。《史記·高祖本紀》:“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恩愛從此別,斷腸傷肝脾。” 唐 李益 《寫情》詩:“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宋 蘇軾 《石鼻城》詩:“北客初來試新險, 蜀 人從此送殘山。” 明 張居正 《乞崇聖學以隆聖治疏》:“若從此再加學問之功,以講求義理,開廣聰明,則太平之業,可計日而待也。” 清 惲敬 《答伊揚州書三》:“舍弟蹉跎二十年,不得已請書於先生,從此或有遇合以成其用,皆先生之賜也。” 巴金 《滅亡》第八章:“但不到半年,她底丈夫拋棄了她,從此音訊杳無。”
(2).從這一道理或事實基礎出發。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務在獨樂,不顧眾庶,忘國家之政,貪雉兔之獲,則仁者不繇也。從此觀之, 齊 楚 之事,豈不哀哉!” 晉 乾寶 《〈搜神記〉序》:“ 衛朔 失國,二傳互其所聞; 呂望 事 周 , 子長 存其兩說。若此比類,往往有焉。從此觀之,聞見之難,由來尚矣。” 明 李贄 《寄焦弱侯》:“是以天資雖或魯鈍,而從此真積,或可幾於一唯之 參 ( 曾參 )。”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厥弟五人》:“若乃 孔子 所謂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者,亦從此(指 夏 少康 封其庶子於 會稽 )而可知之矣。”
上路
(1).大路;通衢。《漢書·枚乘傳》:“游曲台,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唐 王勃 《滕王閣序》:“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宋 宋庠 《入謁馬羸不進》詩:“上路傳呼萬轂流,羸驂踏月五更愁。”
(2). 元 代稱十萬戶以上的行政區域為上路。《元史·百官志七》:“諸路總管府, 至元 初置,二十年,定十萬戶之上者為上路,十萬戶之下者為下路;當衝要者,雖不及十萬戶亦為上路。”
(1).起程,動身。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興王》:“望星上路,犯風冒浪,兼行不息。”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古蓋言適遠為陟,《書》曰:‘若陟遐必自邇。’猶今人言上路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次早天色未明, 孫解官 便起來催促騾夫、腳子搬運銀鞘,打發房錢上路。” 王西彥 《麻舅舅丟掉一條胳膊》:“等媽媽粗粗地梳完頭,帶起一個小包袱,就這樣平平淡淡地出門上路。”
(2).迷信說法,人死魂歸陰府,因亦稱死亡為“上路”。《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 瑞姐 ﹞夾七夾八一路嚷去,明明要氣 玉姐 上路。” 清 李漁 《奈何天·逼嫁》:“你好好去回絕了他,若還送聘禮來,就是逼我上路了。” 葉聖陶 《苦辛》:“她的結論是世間的壽數到頭了,說不定今天明天就要上路。”
(3).指事情走上軌道,有秩序地開展。 劉少奇 《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你們的工作還沒有上路,我的估計是這樣子的。”
莫教
猶莫非。《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 吳教授 聽得外面聲音,不是別人,是我渾家和 錦兒 ,怎知道我和 王七三 官人在這裡?莫教也是鬼?”
行跡
(1).經行的足跡。 晉 張協 《雜詩》之一:“房櫳無行跡,庭草萋以綠。”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晉 簡文 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 唐 韋應物 《擬古詩》之一:“驅車背鄉園,朔風卷行跡。” 清 吳偉業 《打冰詞》:“新戍 雲中 千騎馬,橫津直渡無行跡。”
(2).比喻行動的蹤跡。 羅文坊 《“向心掃蕩”的破滅》:“儘管 日 寇如何狡猾,最終還是沒有發現我邊區領導機關的行跡所在。”
亦作“ 行跡 ”。亦作“ 行跡 ”。 事跡;行為。《東觀漢記·平原懷王勝傳》:“ 平原王 葬, 鄧太后 悲傷,命史官述其行跡,為傳誄,藏於王府。”《後漢書·皇后紀序》:“故考列行跡,以為《皇后本紀》。” 清 姚鼐 《河南孟縣知縣新城魯君墓表》:“君少讀書,慕古人行跡。” 沙汀 《丁跛公》:“他把她們看成空氣一樣,一點也不因此檢點一下自己的行跡。”
莓苔
青苔。 晉 孫綽 《游天台山賦》:“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宋 蘇舜欽 《寄守堅覺初二僧》詩:“松下莓苔石,何年重訪尋。” 明 李瀚 《光孝寺訪唐佛》詩:“一徑莓苔寒瑟瑟,千年燈火坐蕭蕭。”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四)》:“正如通過密葉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見點點的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