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長三尺

喙長三尺,漢語成語,即嘴長三尺,形容人善於辨說。本句出自《莊子·徐無鬼》卷。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huì cháng sān chǐ
喙:嘴長三尺。形容善於辨說。
出處:《莊子·徐無鬼》:“丘願有喙三。”

成語故事

唐初有個陸餘慶,吳縣(今江蘇省)人,曾當過“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職,同當時著名文人陳子昂、杜審言、宋之問等都是朋友。但是據說這人文筆並不高明,他雖然頗有口才,能說會道,談起來往往滔滔不絕,卻不善於把自己的所談所論,寫成文字。有一次,奉命當殿草擬詔書,半天也寫不出一句,急得不得了,後來還因此降了官職。

據《唐書·陸餘慶傳》載,當時人們對於陸餘慶有兩句嘲笑的評語道:說事則“喙長三尺”,判字則“手重千斤”。唐人張鷟所撰的《朝野僉載》中,也有這樣的記述,說是“筆頭無力嘴頭硬”。

形容花言巧語,只會空談、不會實幹,就叫做“喙長三尺”。(喙,鳥獸的尖長嘴。)

“喙長三尺”這句話,最初出現在《莊子》上,原意卻是閉口不言的意思。見《莊子·徐無鬼》:“仲尼(即孔子)曰:‘某願有喙三尺。’”郭象註:“蓋鳥喙長者多不能言(叫)也。”清人翟灝的《通俗編》因此說:俗語譏諷能說會道的人,叫做“三寸鳥,七寸嘴”,《唐書》還嘲笑陸餘慶為“喙長三尺”,可見都說錯了,“已誤用《莊子》文矣。”其實,人們既習用了“喙長三尺”的成語,又有“三寸鳥,七寸嘴”的俗語,已把只憑一張尖嘴的人,刻劃得形象生動、寓意深妙,何必一定還要拘泥於《莊子》之文、孔子之言的原意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