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元好問詞句]

問世間情為何物[元好問詞句]

“問世間情為何物”出自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一詞中。這首詞名為詠物,實在抒情。 作者馳騁豐富的想像,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對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開了深入細緻的描繪,再加以充滿悲劇氣氛的環境描寫的烘托,譜寫了一曲淒婉纏綿,感人至深的愛情悲歌,深深寄託了詞人純真的愛情理想。

作品原文

摸魚兒·雁丘詞

【序】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白話譯文

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甚麼?竟會要令這『大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

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

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眼前的這一刻,才知道這痴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痴情的男女還要更是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裡應該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單,萬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飛萬里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隻,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汾水一帶,當年是漢武帝巡幸處,帝王游幸歡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作儀仗的音樂是排蕭與建鼓合奏,樂工們坐在鼓車中演奏,樂聲響徹雲霄。可是現在已經一片荒涼,平林漠漠,荒煙如織。

漢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經無濟於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會再歸來!

雙飛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一般的鶯兒燕子一樣,死後化為一抔塵土。將會「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

千秋萬古後,也會有像我和我的朋友們一樣的“鍾於情”的騷人墨客,來尋訪這小小的雁丘墳,縱情高歌,盡情的喝酒,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創作背景

這是元好問16歲赴試途中有感而發寫的一篇即景之作,據說金末元初著名學者元好問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來到太原,就在汾河岸邊,一位張網捕雁的農夫告訴他,早上他捕捉到兩隻大雁,殺掉其中一隻後,另一隻撞網逃脫而去,逃脫的大雁在死雁上空悲鳴哀叫,久久不願意離去,到後來甚至撞死在地面上徇情,聽完後,元好問唏噓不已,於是向農夫買下兩隻死雁,埋在汾河岸邊,並稱之為“雁丘”。當時與元好問同行的友人墨客紛紛寫詞紀念,於是,元好問也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雁丘詞》。 這就是說,大雁殉情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元好問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人擬雁,賦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像極為新奇。也為下文寫雁的殉情預做張本;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

作品賞析

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暑”中雙宿雙飛,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而“網羅驚破雙棲夢”後,‘隻影向誰去’?愛侶已逝,安能獨活!於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於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情,可超脫生死,永久不滅。生命寶貴,情更無價。痴情兒女,相依為命,冬去春來,幾多風雨。而兩情相悅,又有什麼能攫去共同生活的樂趣呢?像大雁這樣的痴情兒女,在人間更應有多少?那失偶的悲雁,迷茫,惆悵,無所依託,心懷情愛而不得寄,縱是“萬裡層雲,千山暮雪”也阻隔不斷那強烈的為情而死的執著。元好問為情雁而觸動懷古傷今之情。情超生死,愛情永在。

過片以後,元好問又藉助周圍景物襯托大雁殉情後的悽苦。懷想漢武當年游幸汾河,何等壯觀威嚴,而今簫聲鼓動已沉寂千年,汾河灣內平原漠漠,荒煙裊裊,縱是聲聲招魂,怎喚回那“簫鼓鳴兮發擢歌”之盛況?天音高一聲,低一聲,莫不是山鬼枉自哀啼?刻骨銘心的愛情連上蒼也難相信,以致要妒忌它們愛得執著。雁死不能復生,而雙雁合葬之雁丘,豈是那些平常的鶯兒燕子的一抔黃土所能比。忠貞的愛情應該為人歌頌,悲慘的雙雁應該受人憑弔,“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全詞行文並不複雜,而行文騰挪多變,用事實回答了什麼是至情,寄人生哲理於淡悟之外。《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狂歌當哭,雌雄雙鵰的先後投水而死,更增加了其詩中的意境。

作者簡介

元好問 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出生七月,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與李治、張德輝友善,時號龍山三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