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稚松

唐稚松

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專家。湖南長沙人。195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年同系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60年代中從事自動機理論研究,證明計算機轉移命令的許多結構性性質,如轉移命令可用循環代替,它比Böhm-Jacopini定理早一年。70年代中從事結構程式設計與結構化語言的研究,推動了國內這方面工作的開展。80年代初開始從事時序邏輯語言XYZ/E及以它為基礎的軟體工程工具與環境系統XYZ系統的研究。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7月21日3時3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唐稚松先生是中國計算機科學和軟體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在結構程式設計理論、程式語言、形式文法、漢字信息處理、軟體工程等多個方面均有卓越建樹。他在關鍵時刻發表的指導性的論文,對中國計算機科學和軟體理論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唐院士主要從事數理邏輯、自動機理論、程式語言與編譯方法、形式語義、軟體開發方法、工具與環境等方面的研究。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及軟體研究所研究員並任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91年起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1996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早在1965年,唐稚松先生在《數學學報》發表了一篇關於計算機指令系統性質的論文,提出轉移指令可用循環替代。這一重要結果比國外同行的類似結果早發表一年。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分析總結了國際上結構程式設計研究方面的大量資料,完成了長篇論文“結構程式設計與結構程式語言”。在此基礎上,他設計了一個廣譜的結構程式語言,取名為系列化語言族,簡稱XYZ系統。1978年,唐稚松先生在IFIP(國際信息處理協會)專家組會議上,介紹了XYZ系統的概念及設計思想,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1980年,他成為來自中國的第一位IFIP專家組成員。

唐稚松(1925-2008)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中國計算機科學和軟體工程研究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為中國科學事業的振興兢兢業業奮鬥近六十載,貢獻了畢生精力,於2008年7月21日3時31分在北京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3歲。唐稚松先生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

學術成就

唐稚松 唐稚松

唐稚松先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包括圖靈獎獲得者Pnueli教授在內的眾多國外著名學者的高度評價。1995年,由史丹福大學Z.Manna教授提議,國際學術界為慶祝唐稚松先生70壽辰在北京召開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由WorldScientific出版社出版。

唐稚松先生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逾百篇,並著有詩詞作品集《桃蹊詩存》(桃蹊是他的筆名)。專著《時序邏輯程式設計與軟體工程》上、下冊(科學出版社1999、2001)獲2003年國家圖書獎正式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唐稚松先生曾任《計算機學報》、《軟體學報》、《自然科學進展》、《JournalofSymbolicComputation》等雜誌的編委,中國軟體行業協會顧問、中文信息處理學會常務理事、自然辯證法學會理事等;曾任武漢大學、重慶大學、中南工業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大學、貴州大學等校兼職教授。

1979年,唐稚松先生應邀訪問了美國史丹福大學。此後又應邀先後到歐美和日本等國的30多所大學、科研機構講學和訪問。在此期間,他為XYZ建立了時序邏輯基礎。1983年IFIP巴黎大會上,他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可執行時序邏輯語言XYZ/E。該語言第一次將狀態轉換的控制機制引入到邏輯系統之中,又第一次將這種時序邏輯形式化理論與最新軟體技術結合起來。這一成果被國際著名計算機專家稱為軟體工程領域中發展可執行時序邏輯的先驅。由於在基於時序邏輯的軟體工程環境理論和系統方面的研究成就,他榮獲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1996年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人生歷程

唐稚松 唐稚松

1925年8月7日(農曆),唐稚松先生出生於湖南長沙。因生父唐子誠貧病早逝,自幼過繼給寡伯母朱純軒為子。其祖父唐成之,以藏中醫書聞名湖南,是清末民初在長沙最早創辦新型學校的人士之一。

1940-1944年,唐稚松先後在湖南長沙著名的明德中學國中部和省立第一中學高中部學習,1945-1950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及清華大學哲學系本科學習。在學期間,他文理各科成績均很突出,尤以詩詞受重於師長。

1950-1952年,唐稚松先生在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專業為數理邏輯。1952年8月至1956年10月,任中國人民大學數學教研室講師;1956年10月至1962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邏輯室助理研究員;1962年10月至1985年3月,先後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1985年3月起任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人物評價

唐稚松 唐稚松

唐稚松先生治學嚴謹,極力維護科學的尊嚴,對學術腐敗現象深惡痛絕。他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計算機理論和軟體方面的人才,為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經常教導學生,作為科研人員,首先應具備科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科學研究是探索真知,來不得半點虛假與投機取巧。

唐稚松先生熱愛祖國,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奮鬥了一生。在他訪問史丹福大學將近結束時,曾有美國記者問他,以他所具備的條件,為什麼不爭取留在美國?他回答很簡單:“我愛中國,她是我的祖國,我在美國沒有根。”(紐約時報雜誌,1981年11月15日)。他早在1949年從香港啟程回北京時以及八十年代初訪問美國時的詩作都明確地表示了這種心跡:“劉郎不是天台種,願與蒼生共有無”,“蠶為獻絲甘自縛,蛾因戀火以身投”。他認為這是一百多年來受盡欺凌的中華民族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唐稚松先生用他無私的奉獻精神、偉大的愛國熱忱和過人的聰明才智譜寫了精彩的人生,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他的逝世是軟體所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科學界的重大損失。我們深切懷念唐稚松先生,沉痛悼念唐稚松先生!

名人教誨

唐稚松院士寄語畢業生:尊德行而道問學

中科院中科院軟體研究所2007屆研究生畢業典禮前夕,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計算機軟體科學家唐稚松研究員,在寓所接受了軟體所團委和研究生會的採訪,並寄語畢業生:“善於把握人生的發展機會”。如今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的唐稚松院士,還念念不忘即將畢業的科學院學生。得知要向畢業生談一點人生體會,他即刻說了這樣一番話。他說,自己原先在人民大學當老師,後來國家出台了科學院發展戰略,正好需要數理邏輯方面的專家,正是緣於這樣一個機會,他才能來科學院工作。“國家特地調了一位老師去人大教書,這才把我換出來,到科學院工作。”唐院士至今不忘當年的場景。“機會存在於國家需要之中,我正是有了這樣一個機會,才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機緣就是這樣產生的。”唐院士說“機會可遇而不可求,在機會到來之前要做好準備才能抓住他。”唐院士一生桃李滿天下。他說:“我很看重學生。如果有一個不爭氣的學生,我會很生氣。如果學生很有成就,我會很自豪。我們這一代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學生身上。”學生成才,不僅要有作為,更要學會做人,人品要好。提到自己的得意門生,唐院士首推軟體所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惠民院士。他告誡年輕學子:“千萬不要貪圖虛名!千萬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洋洋得意!”他援引《中庸》中的四句話來勉勵後生:“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

相關詞條

梁思禮 匡定波 李衍達 雷嘯霖 林尊琪
乾福熹 黃宏嘉 李啟虎 陸汝鈐 劉盛綱
郭雷 黃民強 李未 侯洵 劉永坦
郭光燦 黃琳 簡水生 李志堅 劉頌豪
高慶獅 何積豐 侯朝煥 林惠民 闕端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