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結構
泰陵陵園規模宏大,據《省志》載,陵內封地達三十八公里,為諸陵中最大者。陵區以玄宮為中心,依山勢構築陵牆,平面布局分內外兩城,酷似京師長安,內城四周各開一門,其位置分別為:
朱雀門(南)。位於現保南鄉唐陵村西約500米處;
玄武門(北)。位於現上王鄉嶺南村;
青龍門(又稱東華門)。位於現椿林鄉唐陵村東約400米處;
白虎門(又稱西華門)。位於現翔村鄉東山懷村400米處。
四門及陵牆四角分別建有門闕、角闕,地面建築包括獻殿、下宮、闕樓、陵署等,殿舍連綿,錯落有致。陵區林木繁茂,蒼翠蔭郁,一派肅穆景象。與其他帝陵一樣,陵園設有陵台令(從五品)及主文、主樂、主輦和典事等-。陵區還設有折衝府,負責陵區安全,封內陵戶,則專門應付各級-的祭奠活動。
像其他唐陵一樣,泰陵四門(尤其是神道兩側)也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藝術品,其簡單情況為:
原在四門外,各有石獅一對,共八個,現仍殘存六個;
南門(朱雀門)外,原列有石人十對,現仍殘存九對;華表一對,現存一殘一;飛馬一對、鴕鳥一對,現仍存;石馬五對,現仍殘存五個;
北門(玄武門)外,原列有石馬三對,現尚殘存二個;
與其他陵不同的是,泰陵曾布列有“番酋”立像八尊,現僅殘存東側立像三尊,另於北門處,還殘存一隻小蹲虎。
泰陵侍臣(石人)雕刻反映了唐玄宗“文用漢,武用胡”的特點。
人文歷史
李隆基是唐朝第七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開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極盛的巔峰;因“天寶之亂”,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幾致覆亡的深淵;一折“長生殿”,使他流傳千古;一曲“長恨歌”,又使他遺恨終生。
唐玄宗去世的時候,雖然“安史之亂”已近尾聲,但河南、河北的戰爭仍在繼續。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兩京破壞殆盡,軍隊(尤其是軍閥軍隊和回紇軍隊)燒殺淫掠,社會一片混亂。唐朝國力急轉直下,幾致覆亡,從此歷史走進了中唐時代。由於陵墓石刻的產生同社會主宰者關係的直接性,它本身既反映著產生時的國力,也博動著統治那個時代的精神力度的脈象,因之,泰陵石刻成了中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同盛唐作品相比,中唐石刻個體變小,精神魄力在大氣磅礴中漸趨平和。但此段時期石刻作品也有一定的發展,不少作品保持著很強的生氣和氣勢,其中泰陵翼馬(在陵墓中,翼馬起著聯繫亡靈與天界的神秘作用)體態矯健,英恣瘋爽,不失為唐陵石刻藝術中的珍品;泰陵翁仲,文臣雍容華貴,武臣勇武驃悍,仍不失大唐風韻,只是那威風凌歷的神態,信佛要威懾某一特定的對象,不象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曠達不羈。
破壞與修復
隨著歲月的流逝,戰火頻仍,泰陵曾遭受過多次破壞和洗劫。尤其是朱溫篡唐期間,華原節度使溫韞“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取所藏金寶。”浩劫不僅使宏偉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而且還禍及玄宗遺骸。北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下詔修葺泰陵,玄宗遺骸著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同時建立玄宗廟(廟址在今 椿林鄉敬母寺村東南),於下宮處立碑,並於陵區廣植松柏、長楊、巨槐等。明清以前,下宮即為朝延祭祀泰陵處所。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陝西巡撫畢沅下令修葺泰陵,並於陵區修築寬3尺、高6尺的圍牆(今已無存)加以保護,同時還在朱雀門獻殿遺址附近,樹立親筆題寫的“唐元宗泰陵”(為避康熙玄煒諱,改玄為元)巨碑一通。這一石碑至今猶存,五個隸書大字,蒼勁有力,不失為一件鐫刻珍品。一九五六年,泰陵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一九五八年建立了泰陵文物管理所。-期間和0中,泰陵石刻又一次遭受到大規模的、無知的破壞。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地方政府才加大投資力度,整修道路,植樹綠化並對地面石刻進行了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