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唐河樂氏,先祖諱毅公,戰國名將,扶助弱燕,下齊七十餘城,幾亡其國,因戰功受封於昌國,號昌國君,後燕惠王立,中反間計,功敗垂成,遺書與惠王,奔走於趙,封為望諸君。其五子俱顯於趙,稱五珠堂。後落籍江西麻城,小地名昏水塘(待考證),安居數十代。
大明嘉靖至萬曆間(約1550年至1580年左右),因戶口眾多,而田地偏狹,孝感樂氏始祖諱萬福,萬緣,萬善,萬慶四公存心啟後,願移籍孝昌,卜居洪樂鄉木龍村雀陂保蠻王東坡下之荒村,初名彭陳灣,後因樂氏後裔人丁興旺,遂於清初更名樂家畈(今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祝站鎮樂家畈)。四祖萬慶公行事仁義,於黃孝界河東,距樂家畈數里之黃陂縣境內開創基業,名樂家窪(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道樂家窪,又名樂家凹)。
大清道光鹹豐間(約1850年前後),金寶公孤身攜一斧來唐邑,居無定所,後雇於後潘莊潘姓鄉紳,居其門下,因在原籍即系天子六工,職規矩繩墨,故未幾即以技聞名鄉里,為前途計告弟金山公,公亦至,兄弟齊心,家道日昌,後買地置產,田產曾累至二三頃(今制二三百畝),且技藝傳家,後移居唐縣東北白沙河,樂氏之技,聞達唐河以西。
後因司戶籍者瀆職,及其他歷史原因,唐河樂氏多以“岳”為姓,僅少許仍以“樂”為姓,然諸多樂氏後人不以為然,更有以武穆王之後自居者。
族譜
唐河樂氏迄今無譜,自第五世已無字派可偱。據祖輩相傳,祖籍系黃陂孝感(兩地相連)樂家窪,且是兩個樂姓村莊相鄰,祖墳墓碑亦有記載孝感東樂家窪,尋遍孝感北(受公世系),黃陂樂八灣樂氏,孝感東(福緣善慶四公世系),確定與今黃陂樂家窪(該處樂氏已於近代外遷,僅餘一戶,現居者皆張姓),孝感樂家畈樂氏同宗共祖,故列孝感樂氏族譜字派如下。
孝感樂氏,大清乾隆五十二年首次修譜(家譜),長門萬福公之後七世祖明璞公始定16字派,明志維新,昌國長存,克承祖業,大振家聲(該字派僅明璞公支系使用)。
大清鹹豐元年,九世祖維憲公二次修譜(家譜),續訂16字派,行仁守毅,本立道生,德澤久遠,先在修文。
中華民國二年,三次修譜,亦首次修全譜(族譜)。
樂家畈宗親曾協助查閱老譜,據譜記載,前六世無固定字派,民國修譜時,自第七世均以明璞公既定字派更名入譜,故推測金寶公兄弟及其唐河後裔仍使用原樂家窪字派(待考證),故尚未發現有金寶公兄弟相關記載,且據現今萬慶公後人字輩,推測金寶公金山公應對應字派中志或維字輩,然尚無實證。
世系
唐河樂氏,祖墳有二,後世謂之曰北地,南地。民國四年,兩地皆立有碑,大躍進期間,南地墓碑(金山公)被毀,北地墓碑(金寶公)幸族內有識者護之,免遭厄運。後世才據此溯源求根,為第一世金字輩,年代久遠,生卒年不可考,推測應為嘉慶或道光間(約1820年前後)生人。
二至四世,分別是克,榮,自。
第五世多以錫,希,全為字派。
第六世之後,無字派,今已至第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