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晚期越窯青釉缽

唐晚期越窯青釉缽

唐晚期越窯青釉缽,文物。該缽直口微內收,弧腹。

基本信息

【名稱】:越窯青釉缽
【器型】:碗缽
【年代】:隋唐(唐晚期)
【尺寸】:高5.5cm、口徑10.8cm、底徑5.5cm。
【窯口】:越窯(越窯系)
【釉彩紋飾】:色釉陶瓷
【紋飾明細】:青釉

器皿介紹

唐晚期越窯青釉缽,該缽直口微內收,弧腹,外壁修削痕跡明顯,造型古樸穩重;釉水柔潤勻薄,寶光含

唐晚期 越窯青釉缽唐晚期 越窯青釉缽
蓄內斂;釉色青中泛黃,似將熟之稻穀;足如吉祥玉壁,中心內凹,周圍所見鐵褐色支墊燒痕自然,整體老舊氣息濃重,是一件較為完美的晚唐越窯作品,頗有收藏價值。

越窯鑑賞

在今浙江餘姚、慈谿、上虞一帶,唐屬越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東漢時該地區已經燒制出成熟的瓷器,自東漢至北宋的1000多年間,瓷器生產從未間斷,以唐、五代最為精緻。
特徵:
1、 東漢、三國時青瓷胎較白,呈淡灰色,少數胎較松,呈淡淡的土黃色。胎色較深,呈灰或深灰色。唐、五代胎質細膩緻密,呈淺灰、灰或淡紫色。宋代胎體較厚重、堅緻,胎色灰白。
2、 東漢、三國時釉色以淡青色為主,淡雅明亮,少有黃釉或青黃釉。西晉時釉層厚而均勻,普遍呈青灰色。南朝到唐代早期,一部分產品釉色泛黃,開細密紋片。唐代中晚期釉層勻淨,呈色黃或青中泛黃,滋潤而不太透明,如冰似玉。五代至宋黃釉逐漸減少,青釉多數帶灰,釉層變得透明。
3、 東漢至三國紋飾簡樸,常見的有弦紋、水波紋、鋪首及器耳印葉脈紋等。
4、裝燒方法,東漢、三國時主要用三足支釘疊燒,故盤、碗內底留有三足支釘痕。
5、越窯器物造型隨著時代的不同和工藝技術的不斷發展而有所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