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唐史原來可以這樣讀》編輯推薦: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夢回大唐可看見遺留的詩篇……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貞觀盛世雄風展;一代女皇帝武則天,巾幗之威盡顯;唐玄宗李隆基,造福天下,開元盛世威名現。千古名妃楊玉環,“回眸一笑百媚生”,風采依舊;文成公主,為了民族融合,遠嫁吐蕃。房謀杜斷,讓我們思從中來;魏徵直言進諫,讓我們感慨萬千……
作者簡介
大眾暢銷書作者,常常以犀利的言辭,獨特的視角,潑辣的文風道古論今。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隋朝的強弩之末
這就是傳說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傑作
農民起義為隋朝敲響了喪鐘
流言也能殺人
我要造反了
起義的並不都是草包
叛軍的大火
第二章 李家雄霸天下
雀伏於後
誰人敢攔我
得天下難,治天下亦難
第三章 爭皇位爭出來個名君
令人羨慕嫉妒恨的太子之位
哥哥弟弟鬧玄武
仁者,天下同也
萬事民為貴
君臣相和開華篇
晚年遭流放的長孫無忌
凌煙閣上論英雄
教子有方
第四章 大唐盛世
絲綢之路的困擾
坎坷和親路
真實的西遊之路
太宗胸懷天下
第五章 唐太宗不可外揚的家醜
太子位不是用來享受的
造反是沒有好下場的
不爭有不爭的好處
迷霧重重的高陽公主
越老越糊塗
第六章 一個女人摻和的歷史
盛世遺風
一朝選在君王側
宮廷不是一個好玩的地方
醜小鴨變白天鵝
女人當家
挑釁是要不得的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造反等同於自取滅亡
帝王夢成真
第七章 日月當空曌,花兒不微笑
我的未來不是夢
狄仁傑的坎坷人生
立嗣帶來的苦惱
太子歸來
老有所養
我的天下又回來了
武則天退居二線
第八章 成功是不可複製的
我的朝堂我做主
如此“瀟灑”的安樂公主
皇權比家人更重要
想做皇帝得有資本
外甥與姑姑的戰爭
第九章 大唐的頂峰——開元盛世
十事要落實
宋璟的大起大落
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
僧人兼使者——鑒真
外國友人——阿倍仲麻呂
儒佛道三教共棲的時代
第十章 盛極必衰是真理
名相張九齡
奸臣李林甫
天子,我也可以不把他放在眼裡
兒媳婦還是媳婦?
女人是用來鋪路的
禍患始於忽微
潼關失守
落魄的帝王飄逝的香魂
第十一章 唐肅宗收拾殘局
站出來才是硬道理
“被”太上皇的唐玄宗
旗開得勝
動盪過去依然看不到光明
第十二章 歷史在這裡拐了一個彎
皇帝只是表象
害人終害己
做事要考慮後果
該出手時就出手
第十三章 中央和地方的遊戲
短命的“永貞革新”
我有我的自由
有其父必有其子
夢想敵不過現實
第十四章 衰敗勢不可擋
勇敢站出來就是皇帝
傻也是一種手段
大權在握勝於一切
“長生藥”不長生
第十五章 誰降下了大唐的旗號
我自橫行向天笑
皇帝是用來享受的
他年我若為青帝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大唐帝國降下了旗號
附錄
唐朝帝王年表
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一章 隋朝的強弩之末
這就是傳說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次子,他博學多才、頭腦精明。對於國政,他也有遠大的抱負。主政後,他曾西巡張掖、建洛陽、修馳道、築長城、開運河、下江南。然而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窮兵黷武,在歷史上留下了“暴君”的罵名。
隋文帝共有五個兒子,分別是楊勇、楊廣、楊俊、楊秀和楊諒,這五個兒子均由正宮皇后獨孤氏所出,其中楊勇為嫡長子,按照中國古代嫡長子繼承制的規定,楊勇是太子的不二人選。所以早在北周時期,楊勇就被立為世子。
太子楊勇為人仁愛寬厚,凡事都率性而為,從來不會掩飾自己的行為舉止。這種率性大度、不拘小節的性格是他的優點,但對於處在政治鬥爭中心的他來說,這種性格恰恰成了導致他最終被楊廣攻擊並取代的最大弱點之一。
由於楊勇不善察言觀色,漸漸與父親隋文帝發生了矛盾。一次,楊勇用錦繡裝飾了一副馬鞍,一向以勤儉自居的隋文帝得知後認為太子十分奢侈,因此將楊勇狠狠教育了一番。楊勇甚至在冬至之時接納了百官朝拜,這讓隋文帝更加不滿,懷疑他對地位有非分之想,父子二人之間產生了芥蒂,而且越來越嚴重。加之楊勇與獨孤皇后為其挑選的太子妃元氏感情不和,卻極其寵愛小妾雲詔訓,這讓獨孤皇后十分不滿。
在太子與皇帝皇后漸行漸遠之時,隋文帝的次子——晉王楊廣欲伺機而動。《隋書·帝王本紀》對楊廣的記載是:“上美姿儀,少敏慧。”早在隋朝建立之初,楊廣就以親王的身份參加了南下滅陳、北上攻打突厥的戰役,建立了赫赫功勳。公元589年的四月,成功結束平陳之役的楊廣率領隋朝大軍浩浩蕩蕩地回到了都城大興(長安),並將陳國的亡國之君陳叔寶作為戰俘,在太廟舉行了獻俘儀式。此時,他的功績已經遠遠超過了太子楊勇,也正是由此萌生了取太子而代之的心思。
開皇十年(590)十一月,南方的婺州和會稽州等地發生了叛亂,楊廣被任命為揚州總管,南下處理平叛事宜。揚州,這個讓楊廣一生魂牽夢縈的地方從此成為他從親王逐漸成長為帝王的根據地。在這裡,楊廣度過了他生命中極為重要的十年。在這漫長的十年里,楊廣似乎分裂成了不同的兩種人格:在朝堂,對隋文帝和獨孤皇后他是忠臣孝子;而在江都,他卻是一個狼子野心的逆臣。這種長期被分裂的人格似乎也可以給他後來所實施的暴政提供一種解釋。
為了博取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的歡心,楊廣每次回揚州之時都與父母深情辭別,甚至達到了痛哭流涕的地步,這讓隋文帝和獨孤皇后十分感動,認為他是個十分孝順的孩子。對於朝廷派來視察的官員楊廣也十分謙恭有禮,每每親自到碼頭迎接。楊廣的行為讓隋文帝和獨孤皇后十分欣慰,他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了。
這只是登上皇位的第一步,畢竟楊勇是嫡長子,而且以前一直都受到隋文帝的喜愛,楊勇只是遇事不拘小節,如果能夠保持在大事上不犯大錯,那么他的太子之位還是十分穩固的。所以,促成廢太子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增加自己實力的同時瓦解掉太子在父皇母后心中的信任和地位,這樣才能取而代之。
恰在此時,很受楊勇冷落、多年不得召見的太子妃元氏突發心臟病而死。於是,楊廣抓住元氏的死大做文章,元氏的死本來就讓獨孤皇后對楊勇十分不滿,楊廣便找準機會多次向獨孤皇后哭訴,說哥哥想謀害他。已經被憤怒蒙蔽了雙眼的獨孤皇后完全聽信了楊廣的話,怒火中燒,對太子楊勇更加憎惡。與此同時,楊廣還在心腹宇文述的幫助下拉攏了朝中重臣楊素,為在朝廷營造輿論打下了基礎。
隨著時間的流逝,朝廷之中關於太子的議論越來越多,當然,這都是楊廣和楊素等人的“功勞”。雖然這些議論都是雞毛蒜皮、不足為道的一些小事,但是小事逐漸積累起來,隋文帝對楊勇的猜忌就越來越嚴重。為了防止太子謀反,他逐漸撤離了太子所居東宮的守衛而換上了一些老弱病殘之人。
楊勇終於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再這么發展下去,不但太子之位不保,還有可能人頭落地。但是,當楊勇舉目望去,滿朝上下,沒有一個人能幫得了他。孤立無援的楊勇只好向神靈求助,希望通過“占卜避邪”來免除自己即將被廢的命運。
此時,遠在仁壽宮(離長安一百多公里的行宮)的隋文帝派楊素回長安打探太子的動靜。楊勇接報後,穿著禮服等著接待楊素。可已經站在楊廣一方的楊素為了激怒楊勇,到了東宮卻故意不進門。楊勇苦等多時煩不勝煩,對楊素髮了一通脾氣,於是楊素回報隋文帝說:“太子面有怒色,似乎對陛下您很不滿,望陛下早做防範。”
此外,楊廣等人甚至買通了太子府的姬威,讓他上書告發楊勇謀反。所謂“三人成虎”,何況朝中重臣和太子心腹都如是說,於是在開皇二十年(600),隋文帝經過痛苦的考慮終於在武德殿宣布廢黜“撫軍監國幾二十年”的太子楊勇,並將其子女全部貶為庶人。
開皇二十年十一月,楊廣被立為皇太子,次年,已經六十一歲的隋文帝將年號“開皇”改為“仁壽”,並將楊廣的長子楊昭封為晉王,承襲了他父親當太子之前的爵位。
隋文帝晚年身體情況急劇惡化,這一病讓一向謙恭孝順的楊廣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一方面與重臣楊素暗地勾結,另一方面又調戲文帝的寵姬陳夫人。
自悔無識子之明的隋文帝在病榻上痛徹心扉地說道:“枉廢我兒!”但一切都為時已晚。隋文帝帶著悔恨走了,仁壽四年(604)七月,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
序言
前言
風中飄蕩著遠古亘久的回音,我們追著夢的翅膀,在神話中尋找久違的大唐。她深藏在史冊斑斑墨跡中,帶給我們無法言說的美和愁;她鑲嵌在雲彩之上,留給世間難以忘卻的厚重和大氣。一襲輕紗飄過,微風搖醒了沉睡的盛世,古老的風鈴開始叮叮作響,夢回大唐,大唐如夢。
“唐”是晉的古名,是指現在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周朝時已有唐國存在,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曾因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一直沿襲到李淵的身上。到了隋朝,李淵起兵後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建立了唐朝。從此一個嶄新的王朝威風凜凜地屹立在歷史中。
夢回大唐,我們能夠觸摸當時溫柔的月光,能感覺到枝頭綴滿星光的燦爛。趁著月色,我們與李白對飲,通宵達旦;我們與李商隱共愁,落寞千古。唐朝,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多彩圖畫,一曲委婉動聽的繞樑神韻,在我們的記憶中默默綻放。
數不清的人間滄桑,說不完的雄才大略,贊不夠的風流才俊,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唐朝的國度里有著我們想要的一切。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貞觀盛世雄風展;一代女皇帝武則天,巾幗之威盡顯;唐玄宗李隆基,造福天下,開元盛世威名現。千古名妃楊玉環,“回眸一笑百媚生”,風采依舊;文成公主,為了民族融合,遠嫁吐蕃。房謀杜斷,讓我們思從中來;魏徵直言進諫,讓我們感慨萬千……
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酒肆茶樓,人來人往,你唱我和,一片繁華,幾許和樂,讓我們感受到帝王治國安邦的雄才偉略。
和諧的氛圍中還摻雜著不和諧的音符,安史之亂的爆發,打亂了這平靜的局面,踐踏了生活的美好,此時,我們聽到了杜甫發自內心的悲憤。愛國人士發出的怒吼,震天驚地。大唐王朝的號角聲隆隆傳來,盛世漸漸黯淡了它的光芒。河南河北收復,捷報傳來,杜甫高吟“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是心在狂歡。
大唐,你莊嚴地站在中華五千年的青史上,以博大的文化情懷和豐富的藝術成就屹立東方。繁華盛世,陶醉了一個又一個世紀的人們;殘景衰照,警醒了一代又一代帝王將相。
本書正是以歷史為摹本,匯集了眾家之所長,去粗取精、削繁就簡,將大唐的盛世與衰落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三百年的風雨滄桑,三百年的輝煌盛景,三百年的循循相因,任您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