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呼蘭區

哈爾濱呼蘭區

呼蘭區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南瀕江與哈爾濱市阿城區、賓縣相望,東臨巴彥縣,西毗肇東市,北接綏化市、蘭西縣。

基本信息

簡介

呼蘭區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南瀕江與哈爾濱市阿城區、賓縣相望,東臨巴彥縣,西毗肇東市,北接綏化市、蘭西縣。總面積2186平方千米。轄3鄉10鎮、4個街道辦事處。

編輯摘要

目錄-隱藏

  • 1地理資源
  • 2行政區劃
  • 3歷史沿革
  • 4呼蘭歷史
  •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地理資源 呼蘭區氣候

    呼蘭區處在中緯度地帶,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區氣候差異不大,南部氣溫略高,年積溫差異不超過100℃,年平均氣溫3.3℃。區境東西橫跨1個緯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東向西降水逐漸遞減,相差5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春季風速較大,全年最多風向為西南風。全年無霜期平均144天。初霜日期平均為9月26日,終霜日期平均在5月4日。全年氣溫以7月份最熱,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19.4℃。凍土深達197厘米。四季分明,春季4—5月乾旱少雨,多西南大風;夏季6—8月高溫多雨,氣候濕潤,多偏南風;秋季9—10月涼爽,多偏西風,氣溫逐漸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長嚴寒,乾冷少雪,多西北風。

    呼蘭區地理資源

    呼蘭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下游。地理坐標45°49-46°25,東經126°11-127°19。全區幅員面積1297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東北略高,西南略低。呼蘭河橫貫西南,東有漂河,少陵河,西有泥河,“一江四河”形成呼蘭肥沃的堆積和沖積平原。各類地貌相對比差在20-30米之間,為波狀平原。海拔最低點為113米,最高點團山子189.5米,平均在115-150米。境內砂礦資源,水資源豐富。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行政區劃 呼蘭區轄4個街道、10個鎮、3個鄉:腰堡街道、蘭河街道、利民街道、呼蘭街道、康金鎮、沈家鎮、方台鎮、白奎鎮、石人鎮、二八鎮、蓮花鎮、大用鎮、雙井鎮、長嶺鎮、許堡鄉、楊林鄉、孟家鄉。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歷史沿革 呼蘭是黑龍江省最早開發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蘭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歷史。建國後隸屬松江省,1954年屬黑龍江省,1958年劃歸哈爾濱市,2004年撤縣建區,現為哈爾濱市八區之一。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10號),調整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呼蘭縣,設立哈爾濱市呼蘭區。以原呼蘭縣的行政區域(不含樂業、對青山2個鎮)為呼蘭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呼蘭鎮南京路。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萬年以前,古代人類就在呼蘭地區活動,他們集體從事狩獵和採集,其社會發展已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一、建置前隸屬

    商、周屬穢貊

    漢、晉屬夫余

    南北朝屬豆莫婁

    隋朝屬靺鞨

    唐朝屬黑水都督府東

    遼朝屬京道女真鐵驪部

    金朝屬上京路會寧府

    元朝屬蒲峪路屯路屯田萬戶府。

    明朝屬奴兒乾都司兀者衛

    清初屬黑龍江將軍

    二、建置後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建呼蘭城(1734年)

    光緒五年設呼蘭副都統(1878年)

    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呼蘭府

    1913年設呼蘭縣

    1932年東北淪陷時期屬偽濱江省

    1945年10月(解放戰爭時期)屬松江省

    1954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屬黑龍江省直轄

    1956年呼蘭由綏化專區領導

    1958年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1965年劃規松花江地區領導

    1983年劃規哈爾濱市管轄

    2004年2月撤縣設區併入哈爾濱市。

    特色食品:

    殺豬菜(相當的好吃)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呼蘭歷史

    呼蘭是黑龍江省最早開發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蘭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歷史。建國後隸屬松江省,1954年屬黑龍江省,1958年劃歸哈爾濱市,2004年撤縣建區,現為哈爾濱市八區之一。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10號),調整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呼蘭縣,設立哈爾濱市呼蘭區。以原呼蘭縣的行政區域(不含樂業、對青山2個鎮)為呼蘭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呼蘭鎮南京路。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萬年以前,古代人類就在呼蘭地區活動,他們集體從事狩獵和採集,其社會發展已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 編輯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