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哈洛

哈利·哈洛

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1981)英國比較心理學家,早期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問題解決和辨別反應學習,其後用學習定勢的訓練方法比較靈長類和其它動物的智力水平。

基本信息

生平

童年畫畫

哈利·哈洛原名哈利·以色列,1905年出生在愛荷華州,父親是一名不太成功的發明家,而他的母親,根據哈洛在一本沒有完成的自傳中回憶,也不是那么和藹可親。在學校,他不合群,所以在10歲之前,他把他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畫畫。在他的圖畫世界裡,哈洛創造了一個叫做Yazoo的地方,在那裡,有許多會飛行的動物和長著角的怪獸。當他每畫完一幅畫,他就用粗黑線條把怪獸切開。

改名

哈洛在史丹福大學跟隨著名的智商研究專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念完了本科和研究生。在特曼的建議下,他把自己帶有濃厚猶太色彩的名字改為了哈利·哈洛。後來,他和特曼的女兒——智商高達155的克拉拉 ·米爾斯(Clara mears)結婚。特曼為此特地寫了一封賀信,他在信中寫道:“我很高興看見克拉拉卓越的遺傳物質和哈利作為一個心理學家的生產率的結合。”這聽起來不像是恭賀一段婚事,倒像是在描述兩個良種動物的成功交配。

研究猴子智商

1930年,哈洛在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找到一份工作。他本來計畫研究老鼠,但隨後轉而研究恆河猴。一開始的時候,他設計了一個研究猴子智商的實驗,但他很快又開始對其他的東西產生了興趣。

愛的本性

在1958年,作為新當選的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哈洛在華盛頓該學會的年會上發表了一場叫做“愛的本性”的演講。在演講的最後,他提出了他的研究所具備的實踐價值。他說,美國女性正在職場中取代男性,但是他帶來了一些好訊息:美國的男性在一些輔助設備的幫助下,完全可以和女性在撫育後代方面競爭。

在演講後不久,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發表了一份新聞稿,宣稱“為母之道已經倒掉”。哈洛立即開始了一項新的研究,以證明用布料做的代母比保姆更重要,甚至和真實的母親同樣重要。一時間,哈洛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還專門為他拍攝了紀錄片。

實驗結果

但哈洛的實驗結果出現了一些問題。他發現那些由用布料做的代母撫育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不能交配,它們的性格極其孤僻,有些甚至出現了孤獨症的症狀。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代母。

根據哈洛的學生、後來成為著名的猴類研究專家的倫納德·羅辛布林(Leonard Rosenblum)的話說,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羅辛布林說:“這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數:觸摸、運動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數,你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求。” 羅辛布林繼續強調說:“真是令人驚訝,我們的神經系統僅僅需要這三樣就能保持正常。”

育兒理論影響

哈洛的發現對當代的育兒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許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愛嬰產業都或多或少地依據哈洛的發現調整了自己的關鍵政策。部分是因為哈洛的緣故,醫生現在知道將新生嬰兒要直接放在母親的肚子上;孤兒院的工作人員知道僅僅向嬰兒提供奶瓶是不夠的,還必須抱著棄嬰來回搖動,並且要對其微笑。當然,更要感謝哈洛,正是他的實驗使我們開始重視動物權益的保護。幾年前,動物解放前線組織(AnimalLiberationFront)在威斯康辛大學的猿類研究中心舉行了一場示威遊行,以悼念數千隻在實驗中死亡的猴子。

有人說,哈洛之所以名聲不好,就是因為他言語不慎。羅辛布林說:“哈洛的問題出在他描述事物的方式上。比如他不會說猴子的生命‘終結’了,而是說‘被殺死了’。他為什麼一定要把強迫不能性交的母猴子與公猴子交配的裝置叫做‘強暴架’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也就不會有今天對他的這種毀譽參半的評價了。”

絕望之井

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離世後,他也到明尼蘇達州的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療。在那裡,他接受了一系列電擊治療,就像一隻動物一樣被皮帶綁在桌子上。回到麥迪遜之後,人們說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停止了對剝奪母愛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生物精神醫學興起,出現了通過藥物減輕精神狀況的可能,而這引起了哈洛的極大興趣,他再次開始在恆河猴身上進行實驗。

他建造了一個黑屋子,把一隻猴子頭朝下在裡面吊了2年。哈洛把這叫做“絕望之井”。那隻猴子後來出現了嚴重的、持久的、抑鬱性的精神病理學行為。即使在放出之後9個月,那隻小猴子還是抱著胳臂呆呆坐著,而不像一般的猴子東張西望探索周遭。

最後,哈洛死於帕金森綜合症,死前他抖動個不停。

猴子實驗

隔離

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及同類隔離開,結果他發現小猴子對蓋在籠子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它們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緊緊地抓著絨布,如果把絨布拿走的話,它們就會發脾氣,這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小猴子為什麼喜歡這些毛巾呢?依戀一直被認為是對於獲得營養物質的一種回報:我們愛我們的母親是因為我們愛她們的奶水。研究員克拉克·赫爾(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經說過,人類的依戀是基於需求減降論(drivereduction):飢餓是我們首先需要減降的需求,其次是饑渴和性。從20世紀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減降論及其與愛的關係從來沒有受到質疑。

猴子先生

但哈洛開始對此提出了質疑。當他把奶瓶從小猴子的嘴邊拿走的時候,猴寶寶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們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當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時候,猴寶寶就開始尖叫,在籠子裡滾來滾去。哈洛對此產生了極其強烈的興趣。正如他的傳記作者DeborahBlum寫道的,了解內心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其打碎。哈洛備受讚譽但充滿殘忍的職業生涯就此開始了,他因此還獲得了一個“猴子先生(Monkeyman)”的外號。

恆河猴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但對於這些與人類從某種程度上有著親戚關係的實驗對象,哈洛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憐憫。“我只關心這些猴子是否能幫助我完成可以發表的論文,”他說,“我對它們毫無感情,從來就沒有過。我壓根就不喜歡動物,我討厭貓,討厭狗,我怎么會去喜歡猴子呢?”

哈洛用鐵絲做了一個代母,它胸前有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裝置;然後,哈洛又用絨布做了一個代母。他寫道:“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一開始,哈洛把一群恆河猴寶寶和兩個代母關在籠子裡,很快,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在幾天之內,猴寶寶把對猴媽媽的依戀轉向了用絨布做成的那個代母。由於絨布代母不能提供奶水,所以猴寶寶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代母那裡喝幾口奶水,然後又跑回來緊緊抱住絨布代母。

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

這是一個意義極其重大的發現。從20世紀30年代直至50年代,一些著名的兒科專家,比如班傑明·斯帕克(BenjaminSpock),都建議應該根據時間餵奶。另一個知名哺育專家約翰·沃森(JohnWatson)寫道:“不要溺愛寶寶,不要在睡覺前親吻他們,正確的做法是,彎下腰握握他們的手,然後關燈離開。”

但哈洛認為,千萬不要跟寶寶握手,而應該毫不猶豫地擁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證明了:“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愛最重要的元素。

哈洛猜測,臉是愛的另外一個變數。他命令他的助手做一個逼真的猴面具,看看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寶寶就已經誕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寶寶與一個臉部沒有任何特徵的絨布代母關在一起。猴寶寶愛上了無臉代母,吻它,輕輕地咬它。但當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後,小猴子一看見這張臉就嚇得連聲驚叫,並躲到籠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許多人都認為哈洛的實驗對於那些實驗對象來說太過殘忍,但也有許多人認為他的實驗提供了一些對於我們來說非常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的需求遠不止飢餓,我們不惜任何代價與他人建立連線關係,我們所見到的第一張臉在我們心中是最可愛的臉。

個人生活

儘管哈洛研究愛,但他的愛情生活卻並不如意。他的老婆克拉拉帶著他們的兩個孩子離開了他,而他也有了另外一個“女人”——鐵娘子(IronMaiden)。鐵女人是哈洛設計的一種特殊的代母,她會向小猴子發射鋒利的鐵釘,並且向它們吹出強力冷氣,把猴寶寶吹得只能緊貼籠子的欄桿,並且不停尖叫。哈洛聲稱,這是一個邪惡的母親,他想看看這會導致什麼結果。

正是因為這個實驗,使得哈洛的名聲更糟了。他製作了各種邪惡的鐵娘子,它們有的會對著小猴子發出怪聲,有的會刺傷小猴子。無論是什麼樣的邪惡母親,哈洛發現猴寶寶都不會離它們而去,反而更加緊緊地抱住它們。

獲得獎項

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51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