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馬寨村地處武功縣河道鄉西北角,北與乾縣蒲家村相鄰,三個自然村,北堡南堡南莊,全村386戶,1860人,2250畝耕地,屬寶雞峽灌區,土地肥沃,水利條件較好。咬馬村四邊高,中間低,“小盆地”地理特點突出。
歷史據本村關帝廟內古鐘銘文考證,明萬曆年間叫躍馬寨。在近代戰亂中,咬馬先輩文人恐怕是為躲避戰爭侵擾更名為落馬寨,後來不知何時何故改為咬馬寨,沿用至今。
咬馬寨村不同凡響,有人這樣評價:咬馬村乃天下最大村寨。否,只能說它的廟宇最全,有娘娘廟,城隍廟,官廟。藥王廟,文昌廟。是天下大村寨的縮影。它有五廟地盤的關帝廟,設有上殿下殿,有東西配殿,由主持鼓鍾二樓,有十米高的鐵旗桿,旗桿套著一對精巧玲瓏的小鐵獅,周圍的五彩水墨壁畫,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逼真,有的面善如佛,有的呲牙裂嘴。彩畫的精美,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可以說近代無法比擬,可惜這些無價之寶在破舊的狂熱中毀於一旦,這是咬馬人們的遺憾和悲哀。
憶過去,挖掘歷史沿革,點擊咬馬民俗風情,而且約定俗成,令人值得著點筆墨:在文革前夕的1964年,在轟轟烈烈破舊立新中,咬馬人回響上級移風易俗,改革喪葬禮儀中,人沒了,特別是黨員幹部去世,大隊組織開追悼大會,成立治喪委員會,根據已故黨員幹部生前優良品德,為集體為民眾辦好事,公正嚴肅恰如其分寫出紀念追悼文章,予以肯定,從而寄託了全村人的哀思,激勵了後人以先輩為榜樣,化悲痛為力量,達到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目的,在黨員幹部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四十多年來,咬馬經歷了七屆黨支部班子,追悼會這個新事物一直保持下來。這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在全武功縣絕無僅有。咬馬村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三日有會,這個集會文化底蘊很深,源遠流長,誰也說不清哪年哪代在什麼地方興起,它的逢會時間已被載入武功工商系統目錄,輻射面很廣,遠至周至,興平,乾縣,扶風,永壽,彬縣等地區,過去有大家畜:騾馬、牛、驢、豬羊等交易,並有大戲助興。這個會不同集鎮集會,特別有小頑童開心玩耍的特色,小唐人,小風箏,值得一提的是這天早晨天剛亮 街道大路兩旁擺滿了糕點,麻花,賣家不時大聲叫賣,本村年輕人不約而同的去買東西,然後恭敬地端給父母,叔伯,爺爺奶奶們,以表孝心,之後長輩們也禮尚往來,發給小兒孫們零錢,以表愛心,這份禮溝通了兩代人的感情,還有人說,這是女婿會。的確,這是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剛出嫁的女子,帶著女婿、娃,拿著重禮回娘家省親,還要去拜門興的叔伯家拜長輩,咬馬人過會招待客人飯菜因經濟狀況不同因家而異,但做涼粉招待客人卻必不可少,沒有涼粉就沒有情趣了。主人家自覺丟人的。可見咬馬人老先人為繁榮經濟,搞活人際關係先知先覺幾百年和現在搞活開放和諧。/
解放初咬馬近百十戶人,四百多口人,貧苦人占90%,是當地典型貧困村。三中全會後,黨中央連續頒布關於農村、農業,農民勤勞致富的三個一號紅頭檔案。咬馬人看到生機和希望,特別是以宋立會、郭有勢同志為村領導的黨支部和村委會,結合本村實際,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以蘋果樹為龍頭,帶動其產業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多年來,成效顯著。200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400元,從而鼓起了錢袋子,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縣鄉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