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客中心療法

ers)開創的咨客中心療法影響最大,是人本主義療法中的一個主要代表。 (2)施治者向咨客說明諮詢或治療的情況。 (6)施治者對咨客的積極感情要加以接受和認識。

咨客中心療法及羅傑斯簡介

咨客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人本主義心理療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義心理療法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型心理療法,其指導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出現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這個療法不是由某個學派的傑出領袖所創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觀點的人實踐得來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療法、存在主義療法、完形療法等。在各派人本主義療法中,以羅傑斯(C·R·Roners)開創的咨客中心療法影響最大,是人本主義療法中的一個主要代表。咨客中心療法認為,任何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著積極的、奮發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如果人的自身體驗受到閉塞,或者自身體驗的一致性喪失、被壓抑、發生衝突,使人的成長潛力受到削弱或阻礙,就會表現為心理病態和適應困難。如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他能夠和別人正常交往、溝通,便可以發揮他的潛力,改變其適應不良行為。
咨客中心療法的倡導者和創始人卡爾·羅傑斯,1902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攻讀過農業、生物、物理和神學,以後又學習了心理學,接觸了行為主義的理論並接受了弗洛依德學派的心理分析訓練,他作為心理治療專家曾在一個兒童行為指導中心工作了12年。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構想:“假如我不去考慮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那么我覺得依靠來訪者來完成這個治療過程更好……,來訪者了解自己的問題,了解應向什麼方向努力,了解什麼問題最重要,了解自己隱藏著什麼體驗。”他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的經驗,於1942年出版了《諮詢與心理治療》一書,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療觀,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療》一書,為患者中心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咨客中心療法的特點

(1)十分注意咨客關係
咨客中心療法不太注重治療技巧,只注重治療關係。羅傑斯說:“當一個為許多苦難而苦惱著的人來找我時,最有價值的辦法是,建立一個使他感到安全、自由的關係,目的在於理解他內在的感情,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製造一個自由的氣氛,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存在沿著他要去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關係中,心理醫生不是以專家、醫生或科學家的身份去理解他的情感,促進他的成長,不是以心理醫生自己的理論去影響咨客甚至強加給他們,而是要在良好的環境裡,讓咨客自己內心世界發生變化。所以稱之為“咨客中心”療法。
(2)非指導性治療
咨客中心療法倡導非指導性治療,不講究技巧,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技巧。除了讓咨客暢所欲言外,關鍵的還在於幫助咨客宣洩情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心理醫生在會談中,要不斷地使用會談技巧來激發咨客的情緒。
非指導性治療的會談技巧包括:
1)以某種方式確定咨客表達自身時所反映出的情感和態度;
2)確認或說明咨客的行為舉止所反映的情感與態度;
3)指出對話的主題,但讓咨客自行發揮
4)確認咨客談話的主題
5)提出非常特定的問題
6)討論、說明或提供與問題或治療相關的信息
7)根據咨客的情況,確定會談情境。

羅傑斯的經驗

羅傑斯在數十年的實際工作中,尤其是在同那些有各種煩惱的人直接接觸中,得到了許多知識並積累了許多經驗。簡言之,有以下幾點:
(1)他發現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不能長時間裝假。如:當自己生病時,不能裝成正常人。
(2)在他承認自己不完善,接受別人的真實感情時,他才能有所改變,和別人相處也會更有效些。
(3)對別人理解越深,自己和被理解人的關係越會有所改變。羅傑斯說,他從了解患者的各種體驗中學到了改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為一個更有責任心的人。
(4)用他的態度創造一種安全的關係和自由的氛圍,能減少和別人之間的隔閡,才能互相公開自己的內心世界。
(5)能接受別人的感情、態度,包括憤怒的感情和仇視的態度,才能助人成長,因為這才是他真實的、要害的部分。
(6)他不急於叫別人照他的意願去做。即不去塑造別人,越是如此,就越發現自己和別人都在成長變化。
(7)應當相信自己的經驗。別人評價好的對自己不一定有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例如:羅傑斯不是醫生卻在做心理治療,批評和鼓勵的人都有,可以不去管它。
(8)經驗是最高權威。羅傑斯認為,不論是聖經或預言,不論是弗洛依德學說或其他理論,不論是上帝啟示或人的指教,都不能勝過自己的直接經驗。
(9)同樣,應認識到事實才是真正的朋友。
(10)經驗證明:人們都有一個基本的、指向成熟的、建設性的、自我實現和社會化的潛在趨勢。如果能理解別人的感情,能承認他們作為獨立的人擁有自己的權力,理解越充分,他們就越能放棄以前對付生活的假面具,向前邁進。
(11)生命是一個流動、變化的過程,其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包括信仰),應當允許別人發展自己內在的自由,對他的生活經驗做出自己有意義的解釋。羅傑斯把這些生活經歷和實踐經驗,都滲透到了他的咨客中心療法的理論和實踐中。
與其他心理治療的不同
(1)它打破了以前疾病診斷的界限。不進行疾病診斷和鑑別診斷,治療對象部分神經病人和正常人,甚至精神病人,因為不叫他們為病人,而稱之為咨客。
(2)只注重治療環境和氛圍,不重治療技巧。羅傑斯說,心理分析法的“鑽心”技術無用,行為矯正法過分“機械”而失去人性。他批評以前的心理施治者把自己的判斷和價值觀強加給別人,叫他們無條件接受,阻礙了病人發揮自己的潛力。
(3)輕視專家的作用。批評心理分析中父母——子女式的醫患關係和行為療法中的師生關係,主張施治者不應以醫生、專家的身份出現,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咨客,不給於具體的指導和分析,指引到他們抒發自己的情感。

羅傑斯的心理病理學觀點以及治療步驟

羅傑斯認為,有機體都有一種天生的基本趨勢,要以各種方式去發揮他的潛在能力,來推動有機體的生長、前進、成熟。比如幼兒學步,在正常情況下,小孩不論跌倒多少次,最後總是可以學會獨自走路的,心理的成長也是如此。在合理、良好的環境中,一個人總是能靠這種天生的力量由小到大發育成熟,成為一個健全的、機能完善的人,在人的成長中,不利的環境條件,使人的這種趨勢受到歪曲和阻礙,形成衝突,人就會感到適應困難,表現為各種乖僻古怪的行為。羅傑斯認為,兒童在成長發育過程中與環境相互作用,感受到許多經驗並賦予正性或負性的價值,才形成了自身。自身能感知哪些經驗是自己的,哪些是環境的、別人的。照羅傑斯的看法,一個人的自身結構包括三個部分:
(1)自己的態度和感情,即直接經驗到的、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經驗;
(2)符合別人的價值觀但已全部內化為自己的經驗;
(3)符合別人的價值觀,但並未被完全內化為自己的經驗,使自己的經驗受到歪曲,包含在自身結構中。
對正在成長中的兒童,這第三部分的經驗,會使他感到別人的評價和自身的經驗發生矛盾的衝突。例如:一個小孩打了他的弟弟感到很快活,但不符合父母的價值觀而受到了懲罰,因而得出經驗是“這種行為不是令人滿意的”。這個經驗便使他自己的經驗受到歪曲。如果不被完全內化為自己的,他就可能在得到快活和避免痛苦這兩個欲望之間陷入衝突。在解決這些衝突時,他必須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相應的價值觀。這樣,他的真實經驗就被扭曲了,這個扭曲的經驗雖然不一定能清楚地被意識到,但它仍以不同方式在影響著人的行為。由於自己的真實經驗被否認而接受符合別人價值的經驗,照羅傑斯的話說,人們的自身結構中就加進了虛假的成分,這些成分並不基於他的本來面目。在虛假的可意識到的價值和真實的意識不到的價值之間,就存在著衝突,然而,自身應當具有整體性和一致性,如果一個人的真實價值越來越多地被從別人借來的價值所取代,而本人又感覺好像是自己的價值。這樣,自身內說就出現了分裂,這個人就會感到緊張、不舒適。為了阻止這些使自己感到威脅的經驗形成意識,就在建立防禦機制,來維持自身造成的假象,好象戴著假面具生活。這時,人就越來越不能與環境適應,並出現煩惱、焦慮和各種異常行為。這就是咨客中心療法的心理病理學。
羅傑斯認為,這一心理病理學觀點可以適用於精神病人、神經症病人和一些有煩惱體驗的正常人,他們都是咨客中心療法的對象。所以,羅傑斯不把他所治療的對象叫做病人(Patient)、而叫做諮詢客人(Client)。咨客中心療法可分為若干步驟,羅傑斯強調,這些步驟並非截然分開,而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1)咨客前來求助。這對治療來說是一重要的前提,如果咨客不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不是在很大的壓力之下希望有某種改變,諮詢或治療是很難成功的。
(2)施治者向咨客說明諮詢或治療的情況。施治者要向對方說明,對於他所提的問題,這裡並無確定的答案,諮詢或治療只是提供一個場所或一種氣氛,幫助咨客自己找到某種答案或自己解決問題。施治者要使對方了解,諮詢或治療的時間是屬於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並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施治者的基本作用就在於創造一種有利於咨客自我成長的氣氛。
(3)鼓勵咨客情感的自由表現。施治者必須以友好的、誠懇的、接受對方的態度,促使對方對自己情感體驗作自由表達。咨客開始所表達的大多是消極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敵意、焦慮、愧疚與疑慮等。施治者要有掌握會談技巧的經驗,有效地促使對方表達。
(4)施治者要能夠接受、認識、澄清對方的消極情感。這是很困難也是很微妙的一步。施治者接受了對方的這種信息必須對此有所反應,但不應是對表面內容的反應,而應深入咨客的內心深鎳,注意發現對方影射或隱含的情感,如矛盾、敵意或不適應的情感。不論對方所講的內容是如何荒涎無稽或滑稽可笑,施治者都應能以接受對方的態度加以處理,努力創造出一種氣氛,使對方認識到這些消極的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有時,施治者也需對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釋,目的是使咨客自己對此有更清楚的認識。
(5)咨客成長的萌動。當咨客充分表達出其消極的情感之後,模糊的、試探性的、積極的情感,會不斷萌生出來,成長由此開始。
(6)施治者對咨客的積極感情要加以接受和認識。對咨客所表達出的積極的情感,如同對其消極的情感一樣,施治者要應予以接受,但並不加以表揚或讚許,也不加以道德的評價。而只是使咨客在生命之中,有這樣一個機會去自己了解自己,使之即無須為其消極情感而採取防禦措施,也無須為其積極的情感而自傲。在這種情況下,促使咨客自然達到領悟與自我了解的境地。
(7)咨客開始接受真實的自我。由於社會評價的作用,一般人作出任何反應總有幾分保留,加之價值的條件化,使人具有不正確的自我概念,因此常常會否認、歪曲若干情感和經驗。這與人的真實自我是有很大距離的。而在治療中,咨客因處於良好的、能被人理解與接受氣氛的之中,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夠有機會重新考察自己,對自己的情況達到一種領悟,進而達到接受真我的境地。咨客的這種對自我的理解和接受,為其進一步在新的水平上達到心理的調合奠定了基礎。
(8)幫助咨客澄清可能的決定及應採取的行動。在領悟的過程之中,必然涉及新的決定及要採取的行動。為此,施治者要協助咨客澄清其可能作出的選擇。另外,對於咨客此時常常會有的恐懼與缺乏勇氣,以及不敢作出決定的表現應有足夠的認識。此時,施治者也不能勉強對方或給予某些勸告。
(9)療效的產生。領悟導致了某種積極的、嘗試性的行動,此時療效就產生了。由於是咨客自己領悟到了,有了新的認識,並且付諸於行動的,因此這種效果即使只是瞬間的,仍然很有意義。
(10)進一步擴大療效。當咨客已能有所領悟,並開始進行一些積極的嘗試時,治療工作就轉向幫助咨客發展其領悟,以求達到較深的層次,並注意擴展其領悟的範圍。如果咨客對自己能達到一種更完全、更正確的自我了解,則會具有更大的勇氣面對自己的經驗、體驗並考察自己的行動。
(11)咨客的全面成長。咨客不再懼怕選擇,處於積極行動與成長的過程之中,並有較大的信心進行自我指導。此時,施治者與咨客的關係達到頂點,咨客常常主動提出問題與施治者共同討論。
(12)治療結束。咨客感到無須再尋求施治者的協助,治療關係就此終止,通常咨客會對占用了施治者許多時間而表示歉意。施治者要採用與以前的步驟中相似的方法,來澄清這種感情,接受和認識治療關係即將結束的事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