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世界以道相通(全三卷)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是即將在陝西和香港舉辦的“國際道德經論壇”的主題。 “和諧世界,以禮相待”——則是儒家一整套學說的主題。 “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

內容介紹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套裝共3卷)》內容簡介:這文化底蘊中,就包括中國佛教的“從心開始”,道家的“以道相通”,儒學的“以禮相待”。“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是去年在浙江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佛教認為只有內心的平和與安定,才有外在的和諧與安寧。內有不和不平的心因,外有不平不和的事緣,相互影響,推波助瀾。因而力求“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倡導“心靈環保”。這種“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的“內心”與“天下”的關聯,來自佛教的“緣起論”,因緣乃“和”,人世皆有緣,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互相依存,密切關聯,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也來自佛教的“平等觀”,平等致“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平等才能慈悲為懷,理解寬容,“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是即將在陝西和香港舉辦的“國際道德經論壇”的主題。“道”被視為基本規律、必由之路、生命力與精氣神。而“道”之要在“通”,通則包容,容則和諧,“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家之“和”,包括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慈愛和同、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和而常通、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處事哲學、人生理念和社會理想,即所謂“太和萬物”。“道”與“德”緊密相聯,“以道相通”,就要“以德相求”:要以德為本、以德為行,抑惡揚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施藥治病、憐貧憫疾,助人為樂、助學興教,謙虛謹慎、慈儉濟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勞動自養、自食其力,淡泊名利、和光同塵。
“和諧世界,以禮相待”——則是儒家一整套學說的主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人人以禮相待,家家以禮相待,社會以禮相待,國國以禮相待,人心則可欣然懿美,家庭則可怡然和睦,社會則可井然有序,世界則可安然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之“和”博大精深,不僅限於儒釋道三家。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時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經常運用“和”的概念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和”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