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和氣道是一種以柔術、劍道、槍術等武道為基礎發展而成的以和氣為核心原理的武道。其創始人是植芝盛平,1883年出生於日本和歌山縣西牟婁郡西那谷村。
★植芝盛平幼年體弱多病,但非常聰明,有超強的反應能力和記憶力,少年時代曾前往東京學習“起倒流”柔術和“神陰流”柔術。20歲入隊當兵,四年後回到家鄉開設武館,傳授柔術。並且他又向柔道九段高木喜代市學習柔道,向“柳生流柔術”專家中井正勝學習柳生派柔術。柳生派柔術以柔克剛的思想,對其後來創立和氣道起到重要作用。
★1908年,植芝盛平拿到了柔術教練證書。
★1912年,他抱著“開拓北海道”的夢想,前往北海道。在那裡他向“大東流柔術”名人武田角學習大東流柔術,並得到柔術秘本《秘傳奧義》。這對後來和氣道的形成也起了重大的影響。
★1920年,植芝盛平從北海道移居到京都,在京都府綾部認識了“大本教”名師出口王仁三郎。在出口王仁三郎的幫助下,植芝盛平辦起“植芝拳館”。在此期間,他融合了各種柔術、劍道、槍術的精華,開拓了氣、心、體統一的“和氣”新境界。
★1922年,植芝盛平將自己的武道正式命名為“和氣武術”,也稱為“和氣柔術”。但此時的和氣道還是一種以變化技術制服對手的純技擊功夫。
★1924年,植芝盛平跟出口王仁三郎去蒙古,參加了蒙古軍隊。在一次與張作霖軍隊的作戰中,植芝盛平所在軍隊遭到毀滅性打擊。
★植芝盛平逃回日本後,依舊在京都綾部地方開設武道館。但他認識到武道不能只限於技擊功夫,更重要的是通過武道的訓練,將個人的身心與宇宙自然同化。此時,他的武學思想已從單純的技擊觀點上升到以人生哲理來倡導技擊的觀點。這是合氣道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新思想的指導下,植芝盛平對和氣武術進行了改良。
★1926年,日本海軍大將竹下勇聽說和氣武術的名氣後,召植芝盛平去東京。面談之後,竹下勇當即決定全力支持植芝盛平。翌年,竹下勇還把自己的房產送給了植芝盛平。和氣武術在東京有了基地,發展迅速起來。
★1931年,植芝盛平在東京牛入若松街建造了和氣武術的總部,取名“皇武館”,隨後又在大阪、兵庫等地建立了分館。
★1936年,植芝盛平將其正式命名為“和氣道”。和氣道就這樣創立了起來……
★和氣道作為日本的一個主要流派,發展非常迅速。二戰進入高峰時期,植芝盛平看到戰爭的殘酷,於是隱居到茨城縣的岩間農村務農,空餘時間習武練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東京的合氣道總部也成了一片廢墟。
★1946年,植芝盛平的兒子植芝吉祥丸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後,擔起了復興和氣道的重任,並舉辦春季、秋季和氣道講習會。
★1950年,植芝吉祥丸舉辦《和氣會報》。
★1953年至1955年,日本經濟復甦,和氣道也進入復興階段,學習人數增多、設施改善,《和氣會報》改為《和氣道新聞》,春季、秋季的和氣道講習會改為“全日本和氣道演武大會”。
★1956年,第一次和氣道公開演武大會舉辦了,轟動了東京。在大會最後一天,植芝盛平親自上台表演,觀眾皆為其神技所感嘆。從此,和氣道在日本獲得巨大的影響力,其支部在各地相繼開設,發展更加迅速。
★如今,和氣道已成為流行世界的武道。
和氣道的原理:
★和氣道原理的核心,是“氣”與“和氣”。
★氣有多種含義,可以表示客觀存在的自然之氣,也可表示抽象之氣(靈氣、殺氣等)。這裡所說的氣,並不特指某一種物質,而是指天地自然一切生命之氣。和氣道中的氣的概念,可以說是從哲學方面引伸而來的。
★關於和氣,植芝盛平曾作出如下解釋: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源,和氣就是將生命的氣絕妙地活用起來,使人體任何部位都有氣感存在,並使氣能根據自己的意志隨意運動,達到心身如一的境地。
★所謂氣之活用,要體會呼吸的微妙變化,進而能運用呼吸方法修身養性、掌握技擊之道,並使技擊動作依呼吸變化而變化。
★所謂心與氣合,是指個人心理活動與氣(這裡的氣分內、外)相合,不可有逆反心理。內指自我呼吸;外指個人以外的所有物或人。對敵人的攻擊,不要直接對抗,而是在其攻擊的活動中改變其動勢,在自然中制服對手。
★所謂體與氣合,指自己的行動與內、外之氣相應一致。合於內,指動作應與呼吸配合;合於外,指針對外境之變化,合理地發揮自己的優勢,而行動應與外力的變化相吻合。
和氣道的特點:
★和氣道的技術動作,都是非常柔和的。在發力方面,和氣道所運用的是一種“流水式”的發力方式。流水柔和,但能無堅不摧。和氣道的發力也是如此,其技術能使對方強硬的攻擊受到有效的緩衝,消除其威力,達到以柔克剛的效果,最終將對手制服。
★和氣道是一種在防守中制服對手的武道,而不是主動攻擊他人的武道。所以,和氣道沒有主動進攻的技術……
★和氣道是一種綜合性的武道,包括徒手技術、劍、杖和匕首等兵器技術。所有技術中,動作都較為平和,沒有騰空跳躍等動作。徒手技術可分為當身技、投技、固技三大類(其中投技、固技是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