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和平古鎮](/img/a/cab/wZwpmLzUTMwUzMxYjMy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I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和平鎮位於邵武市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21'53"——117°31'2",北緯27°8'17"——27°17'49",其四至範圍東和東南與城郊鎮、大埠崗鎮、泰寧縣龍湖鎮毗鄰。全鎮總面積192平方千米,轄10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劃分為128個村民小組,74個自然村,總人口至2006年底為20500人,5410戶。2005年榮獲“國家民眾性體育先進鄉鎮”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06年又被評為“福建省文明村鎮”和“福建省最美麗的鄉村”
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進入這份名單的小鎮共有127個,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鎮入選。
氣候與物產
![和平自然資源及特產](/img/3/767/wZwpmL3cjM3ITN5EjNx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Y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全境屬丘陵地帶,境內山區、半山區、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平 均海拔320米,氣候宜人,雨量充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C,年平均降雨量為1800mm,是邵武市的主要產糧區之一,並盛產茶葉、菸葉等經濟作物。全鎮耕地面積1875.6公頃,林地面積7126公頃,其中毛竹7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8%。農業仍是該鎮的主導產業,全鎮糧食產量已達1.4萬噸;菸葉已有近20年的種植歷史,年種植面積達400公頃以上,成為鎮、村農戶的三富種植項目;茶葉生產久負盛名,面積達430公頃,羅前、坎下的大坪山茶場先後被評為省和國家級無公害茶葉示範基地,擁有綠色標誌使用權,且坎下村觀星山的“碎銅茶”更是聞名中外,具有疏風清熱,解暑消食,涼血潤肝,止渴生津之功能和碎銅錢之奇效;畜牧業也較發達,生豬存欄一萬頭以上,年出售仔豬5萬頭以上,家禽飼養8萬隻;和平的特色產品“和平豆腐”與“和平鯉魚”更是遠近聞名。另外,境內還有較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硫鐵礦、高嶺土、鎢砂、白石粉、甲長石、水晶石、鉛鋅瓷土、雲母等都有一定的開採價值。
交通狀況
和平鎮交通便利,離市區40千米,距省道204邵泰線2.3千米,福銀高速公路互通口3千米,武邵高速亦經過和平與福銀高速連線。
基礎設施
該鎮水力資源較豐富,禾田溪為鎮區內主要河流,由五條支流匯合而成,水量充足,穿過大埠崗西南角,流經泰寧、將樂,匯沙溪入閩江。全鎮有小二型水庫1座,小三型水庫2座,蓄水量為310萬立方米,小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1200千瓦,全部併網至鎮內3.5萬千伏的輸變電站,鎮區有日供水3000噸的自來水廠,十個村全部通自來水和程控電話,並建有三個移動基站和二個聯通站,通訊信號覆蓋面95%以上,全鎮除黎舍和朱源外,八個村的公路全部實現了水泥路面硬化,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得到最佳化。
科教文衛
![和平中心國小](/img/3/d3b/wZwpmLxEzMycTM4UjNw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Y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文教衛生事業蓬勃發展,位於鎮區西門筆架山下的邵武第二中學創辦於1947年10月,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2003年復辦高中,現己實現多媒體教學,並於2006年興建一座圖書館。全鎮有幼稚園一所,國小十所,其中完小3所,中心國小配有先進的教學儀器和電腦設備以及寄宿條件。鎮衛生院設備比較齊全,技術力量比較雄厚,並於2005年與邵武市立醫院建立合作醫院,輻射周邊幾個鄉鎮,成為邵南的中心衛生院。此外,全鎮十個村在2006年全部實現了閉路電視連網,進一步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值3.236億元,財政收入721.947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988元。隨著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投資環境的不斷最佳化,吸引了眾多客商投資興業,新引進的葉之林木竹有限公司,總投資達8000萬元,成為和平的最大企業項目,至此,全鎮規模性企業已發展到11家,形成竹木製品、鑄造、茶葉加工、針紡、淡水養鰻等支柱產業。
歷史人文
![和平鎮聚奎塔](/img/a/20d/wZwpmLxgjN4UzNyEjNw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Y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和平鎮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寧、建寧、汀州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嶺”就在和平境內,因而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和平鎮面積192平方公里,早在四千年前便有人類繁衍居住,建置始於唐,歷史文化悠久,是邵武歷史上第一古鎮。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其眾多古建築是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
![和平鎮[福建省邵武市下轄鎮]](/img/5/698/wZwpmL4UTM0UzN5kTNw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U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和平舊稱“禾坪”,取地勢平坦和盛產稻穀之意。新石器時期,古越先民就在這兒繁衍生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代。其建置沿革為:唐稱晝錦里,宋屬晝錦鄉,元屬晝錦下鄉,明為晝錦下鄉三十三都,清朝乾隆年間設定和平分縣,建縣丞署,又有舊市街,舊圩街之稱,民國時設禾坪區、禾鳳鄉,1950年設立和平鎮,1958年成立紅南人民公社,1960年改稱和平人民公社,1984年復改為和平鎮,現為邵南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集鎮。和平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過兩名宰相、六名尚書、137名進士,故和平又有“中國進士之鄉”的美譽,如今博士、碩士、研究生也多達20多名,他們分布全國各地。
建築景觀
![邵武和平古鎮](/img/d/ec5/wZwpmLxETO2gDNwEjMy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I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和平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古鎮區建築格局為全國罕見的古城堡式大村鎮。現尚存東門、北門兩座城門譙樓及部份城牆,城內南北向一條用青石板鋪築的主街長600餘米, 被專家稱為“福建第一街”。古鎮區內文物古蹟星羅棋布,在0.43平方千米的城堡內有黃峭創辦的閩北歷史上最早的“和平書院”,有李氏、黃氏、廖氏等五座“大夫第”,清朝乾隆年間設定的分縣舊址“縣衙門”,還有歧山公祠、丁氏公祠、舊市義倉、謝氏莊倉、司馬第、舊市三宮(天后宮、萬壽宮、三仙宮)、恩魁等近200幢典型明清古建築,形成古民居建築群;和平還是黃峭的故里,五代後唐工部侍郎黃峭,因娶三妻共生21子,其後代子孫2000多萬遍布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各國,故位於坎頭村的“黃峭墓”和“黃氏峭公祠”每年都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黃峭後裔前來尋根祭祖;此外,還有羅前村的光源寺,坎下村的中乾廟,坎頭村的下神橋,以及明末抗清民族英雄、軍事家袁崇煥題名的“聚奎塔”等等,均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和平鎮位於邵武市西南部,東和東南與城郊鎮、大埠崗鎮、泰寧縣龍湖鎮毗鄰,南和西南與桂林鄉、肖家坊鎮相連,西和西北與金坑鄉交界,北與沿山鎮接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