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敬茶

和尚敬茶

和尚敬茶選自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卷六·鴿異》的一個故事,暗示社會風氣。寺廟如此清靜之地,竟也趨炎附勢。

原文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鴿異》:靈隱寺僧某,以茶得名,鐺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數等,恆視客之貴賤以為烹獻;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出佳茶,手自烹進,冀得稱譽。貴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進之。飲已將盡,並無贊語。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貴官執盞一拱曰:“甚熱。”

注釋

(1)鐺臼:烹茶的工具

(2)蓄:儲蓄

(3)恆:常常

(4)伏謁:拜見

(5)冀:希望

(6)默然:默不作聲的樣子。然:……的樣子

(7)鞠躬:彎下腰來,表示尊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譯文

靈隱寺的某個僧人,憑藉烹煮茶而得名,烹茶的工具都很精緻。而且他儲蓄的茶有很多等級,經常依據客人的貴賤來烹茶進獻給他;那些最上等的茶葉不是高貴的客人以及識茶之人,不會全部拿出來。有一天,有位顯貴的官員到來,僧人恭敬地拜見,拿出好茶,他親自動手烹煮進奉給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稱讚。顯貴的官員默不作聲。僧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葉烹煮進獻給他。顯貴的官員將要喝完了,並沒有稱讚。僧人焦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問道:“茶味道怎么樣?”顯貴的官員拿著茶杯手一抬說:“太燙了!”

寓意

結局很幽默出乎人的意料,不是茶的不好,而是茶太熱。 而風趣幽默的原因類似於現代的的一種嘲諷說白了,就一個會點茶道手法,而沒心境的和尚馬屁拍到馬腿上了。和尚不是在敬茶,而是在趨炎附勢,雖是和尚,原該斷絕塵緣,內心卻依舊是世俗至極。

作者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身沒落地主家庭,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同鄉好友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聘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還有國中課本中的《狼三則》、《山市》。

蒲松齡的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