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經書院時務齋隨錄

"劉任味經書院山長後

味經書院 設在陝西涇陽縣城內,創辦於18世紀70年代,規模與崇實書院、關中、宏道書院相同,面向陝、甘兩省錄取士子。鴉片戰爭後,陝西古老封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關中地區的關中、宏道、味經和崇實四大書院正經歷了這一社會歷史的變革。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陝甘督學許禕奏請建立書院,修建費也由許捐款和涇陽、三原、合陽、韓城、渭南等縣紳商籌集,由史光熊、柏景偉和劉古愚(名光蕡、字煥唐、號古愚,鹹陽人)等先後任山長。劉任味經書院山長後,為進一步實現他的教育救國主張,首先對書院課程內容進行了改革。他認為革新課程內容是教育改革的關鍵。他說:“世變為漢唐以來所未有,即救變之才,其學問必不能盡循漢唐以來的成跡。”書院改革後,成為一所以傳播科學知識和新思想為特色的學院,陝、甘士子一時爭赴味經學習。該書院先後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如著名數學家張秉樞、愛國教育家楊松軒、水利科學家李儀祉、國民黨元老民主革命家大書法家于右任、著名新聞記者張季鸞等。劉古愚認為:“救世外無學問,致用外無經術”,“時變日棘,非人人臥薪嘗膽,不足以御外侮”,所以要求“士子讀書,以識時務為第一要義”,他認識到“專求舊學不足以維中國之局”,於是在1885年與柏子俊在涇陽創辦了“求學齋”,大力推行新學,並創設“刊書處”(後併入味經書院刊書局),開辦了陝西近代第1家出版機構。1896年康有為、梁啓超在北京成立強學會,創辦了《時務報》,他在陝西涇陽味經書院組織“復邠學會”,創刊《時務齋隨錄》。這是目前知道的陝西近代最早 的報刊出版物了。現存僅有的兩本實物,為小16開線裝書冊型期刊本。第1本多為奏摺,首刊曾國藩《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摺》,文中稱:“旨來津會屢與臣商榷,擬選聰穎幼童送赴秦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書;約計十餘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後可以漸圖強……”又刊載了李鴻章給函,如“兩次奉命遊歷各國,於海外情形,亦已窺其要領,如輿圖算法、步天測海、造船制器等事,無一不與用兵相表里。凡遊學他國得有長技者,無一不與用兵相表里。凡遊學他國得有長技者,歸即入書院分科傳授,精益求精;其於軍政、船政,直視為身心性命之學。中國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當此風氣既開,似宜亟選聰穎子弟,攜往國外肄業實力講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圖自強之至意。”還刊登了左宗棠的“船政奏摺”;《擬購機器雇洋匠試造輪船先陳大概摺》《詳議創設船政章程購器募匠教習摺》和《江岸坍籌堵情形摺》等。第2本多載丁日昌“海防條議”、“商務務陳”和“推廣學校疏”等,還有沈葆楨的《機器到工已齊開船廠現在情形摺》等。據傳,該刊名目來源取自語云:“識時務者為俊傑,其實惟俊傑者乃識時務也……。”劉古愚認為母親為人生最好的蒙師,故重興女學;並認為報章為救國之奇,然勢有不可為,故修女教也。以戒纏足、勸讀為詞而行報章。由此可得知他未能辦成一種正式報紙,是因受“勢不可為”條件的限制,但儘管如此,他還是辦起了味經書院《時務齋隨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