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驚湖

周驚湖

周驚湖身懷書法絕藝,詩書印俱佳,書法諸體兼通,尤以魏碑為最。 中國書協副主席鍾明善認為,讀周驚湖先生的書品,猶如憑臨一池素沽靜謐的秋水,期間聚散離合著書家淡泊寧靜,卻又高蹈逸出的心智。 中和為美,和而不同,是中國書法審美價值判斷的基礎,驚湖先生的書藝充分體現了這一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刻內涵。

周驚湖,河北省臨西縣大十二里村人(原行政區劃為山東省臨清縣),1914年出生,1975年冬去世。是一位書法藝術上達到相當成就、卻長期湮沒於鄉野之間名不見經傳的書法家。王希文、李夫燕編選,新華出版社出版的《驚湖遺墨》一書,選入了從民間收集整理的一百多幅周驚湖遺作。
周驚湖身懷書法絕藝,詩書印俱佳,書法諸體兼通,尤以魏碑為最。楷書端莊典雅,含魏晉風骨;魏隸圓渾厚重,獨闢蹊徑;行草體勢舒展,飽筆濃墨,筆筆為實,不留飛白,絕無躁氣。他師法傳統,但和而不同,有新意,有自己的胸臆和心境的抒發,因而有精神,有生機和活力;他行筆甚慢,如書篆隸,哪怕一個點也要斟酌再三。一旦成篇,行雲流水,風檣陣馬,神韻十足。但成就最高、驚世駭俗的還是他的魏碑。原中國書協主席舒同對他的書法作品大加讚賞。中國書協副主席鍾明善認為,讀周驚湖先生的書品,猶如憑臨一池素沽靜謐的秋水,期間聚散離合著書家淡泊寧靜,卻又高蹈逸出的心智。中和為美,和而不同,是中國書法審美價值判斷的基礎,驚湖先生的書藝充分體現了這一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刻內涵。
周驚湖生於衛運河畔,得齊魯、燕趙文化的肥田沃野養育,天資聰慧,早入書道,臨帖無數,廢筆成冢,用紙以車計。十幾歲時,為鄉黨張自忠父親作祝壽長聯,詩書雙絕,藝驚四座。成年之際沿運河遊歷,南下江浙,北上京衛,廣求名師,曾在北京、山東報館任職。解放後回鄉任教,文革中因地主身份和“歷史問題”被逐出教師隊伍,遭到批鬥,淪為無業游民。他的一副“五五初度自述聯”,形象地道出其當時的困境:“冬擁敗絮,夏服鶉衣,暮春穿棉,晚秋著褂,更那堪敝屣破帽,赤足科頭,歲歲囊橐似洗,釜瓮生塵,塊然伏老屋,最怕風雨惠臨,雪霜下降,寄生五十有五年,怎生反革命,四海伶仃一故我。北地末僚,南國驕子,魯東食客,臨西酒徒,曾記取兩番入獄,一度被俘,處處托缽吹簫,筆耕墨耨,突而作新衣,乃致耒耜不識,稷菽莫辨,自供一千零一號,底事國民黨,萬般臭垮五種人。”其中“底”“國”兩字均少一點,意味他一點也不是國民黨。其實他對自己的藝術成就是非常自信的,生前曾多次表示:“拙筆或可傳世,日後自有定論。”臨終還留下一副對聯:“何日雨晴雲出溪,白沙青石洗無泥。”(胡寶祥)
周驚湖部分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