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在杭州的計程車行業中,認牢老外做生意的周震算是特色名片之一。當初,他的故事能為大家所知,還多虧了知名女作家陳祖芬。 2005年的一天,正在杭州體驗生活的陳祖芬坐上了周震的計程車,無意間發現這個的哥的英語說得很夠味兒,於是特地另約時間詳談。半年後的2006年4月,她的新作《杭州的現代童話》問世。在第二篇《因為杭州有你》中著重介紹了周震,“要想了解今日中國,或許可以去西湖邊,去尋訪一個計程車司機,英文名字叫傑瑞”。 隨著這本書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這個名字。浙江省政府主辦的外文雜誌《浙江漫步》,稱他為“Grass Roots Ambassadors(草根大使)”。
欲建立高素質的涉外車隊
杭州市旅遊委員會有位領導曾經對周震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周啊,其實你算不上一個真正的計程車司機,你也不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導遊和翻譯,只是在這塊領域中至今仍沒人跟你競爭。” 對此,周震並不否認,這種無人競爭的狀態也正是讓他鬱悶了好久的主要原因。 早在2003年再次踏足計程車行業時(中途曾從事過其他職業),周震就不再安於做一名普通的計程車司機,他想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涉外計程車隊伍,專門為來杭旅遊或工作的外國客人提供開車、導遊、翻譯、信息諮詢等綜合性服務,然後再與其他城市的的哥建立生意聯盟。 這種念頭緣於他看到的現狀:每年都有許多外國人來杭州旅遊、創業,計程車司機遇到他們,做的基本是啞巴生意,更別說提供開車、導遊、翻譯三合一服務。這是市場的一個真空。 他將目光對準了擁有較高文化素質及外語水平的大學畢業生。可接觸過幾個後,他發現他們並不太願意從事開計程車這個行業。找不到團隊的成員,這讓他有些沮喪。 然而,這陣子周震又開始為實現夢想而四處奔走。因為他想通了:“機會不是靠等來的,需要自己去爭取。”他打算主動上門找一些公司或個人談判,希望終有一日願望能夠實現,讓這個團隊成為杭州市一個響噹噹的服務品牌和城市名片。
學英語就要開口說
“別看我現在貌似一個有理想的有為青年,其實在11年前第一次涉足這個行業時,也是白天開車晚上搓麻打牌,打發日子,用外國人的話說就是burning life,燃燒生命。”經常與老外打交道的緣故,周震說話時偶爾會蹦出一兩個英文單詞。 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只有高中學歷的的哥,竟然能說一口這么標準流利的英語。 “其實我壓根兒沒考過級,都是自學的。”對於傳說中他通過了英語專業八級的考試,周震笑著闢謠。 死啃書本、看歐美大片,這是他自學的第一步。在湖邊“厚著臉皮”找老外練口語,為他們做導遊,這是關鍵所在。 2005年的一天,周震載著客人行駛在西湖邊。突然發現車快沒油了,他想告訴客人這個信息,一時間,卻不知道翻譯成英語該怎么說。情急之下,他開口道:“My car is hungry, and it wants to drink some oil(我的車餓了,它想喝點油)。” 聞言,老外大笑。隨後,他耐心地告訴他:“You should say that I want to go to gas station, or I want fill it up(你應該說我想去加油站,或者說我想給它加點油)。” I don't care what kind of English, if you can speak and I can understand, that's perfect English(我不介意說的是哪種口音的英語,只要能表達出你的想法而我又能聽懂,那就是最完美的英語),這是周震最信奉的一句話,言下之意是,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在交流,不能過分拘泥於語法辭彙。 正是憑著這股厚臉皮的精神,1997年拿到導遊證的周震,在2007年輕鬆地考出了英語導遊證。
有些錢不能賺
2007年,一對法國夫妻通過朋友介紹找到周震,開門見山地表示想包他的車。他們說這些年一直行走在中國的土地上,想從現代社會中找到古代書籍、畫卷、佛堂寺廟中出現過的類似場景,最終寫成一本書。末了,他們坦言自己手頭不太寬裕,希望收費能便宜些,“400元一天,行嗎?”周震對外的標價是800元人民幣包車一天。 只要接下這個生意,一個月就能輕鬆賺1.2萬元,但周震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你們是來為中國做宣傳,我不能賺你們的錢。”他馬上與杭州旅委聯繫,旅委為這對外國夫妻安排了免費的專車,幫助他們完成這個計畫。 “有些錢不能賺。不是常說的哥是一座城市的對外視窗嗎?那我的言行就直接影響到外國人對杭州的看法。”而正是這種態度,為他贏得了源源不斷的回頭客。
個人榮譽
央視十套品牌節目《勞動模範》在“五一”節前,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進行勞動模範評選,涉及汽車試車員、商場收銀員和消防員。在這三個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中,周震在汽車試車員行業勞動模範比賽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行業“勞動模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