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己

周行己

周行己(1067-1125),宋代學者,字恭叔,世稱浮沚先生。祖籍瑞安縣芳山鄉文周灣(今屬瑞安市湖嶺鎮)。 宋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官太學博士,因親老歸教鄉里,詔授州學教授。後罷官回鄉自築浮沚書院,傳授程頤伊洛之學。其教學活動對溫州乃至浙江學術發展頗有影響。著有《浮沚集》。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周行己自幼好讀書,七歲誦經書,十餘歲學屬文。少年時與同里許景衡等私淑林介夫先生。十四歲其家遷往郡城永嘉。十五歲隨父宦遊京師。元豐六年(1083)時年十七歲補太學諸生。從學於陸佃、龔原“新學”。元佑二年(1087)改從太學博士呂大臨“關學”。五年(1090)又赴洛陽受業於程頤。行己“從學伊川,持身艱苦,塊然一室,未嘗窺”,遂成為程門著名弟子。元佑六年(1091)赴試汴京,登癸未科進士第。

周行己 周行己

行己登第後,名動京師,在京貴人慾以女妻之,蓋行己少年時丰儀秀整,語音如鍾,學識淵博,頗討人喜歡也。行己終以“吾未達時,有姨母貧家女,得吾母意屬許婚之約”,故向貴人辭婚。後貧女雙瞽,仍歸娶焉。此事,被其師程頤得知後,與人語曰:“頤年未三十時,亦做不到此事。”而該京師貴人乃當時參加政事,“三元”出身的右丞相馮京,而馮京又是門第高貴的宰相富弼女婿。行己門高不攀,家貧不棄,這確是難能可貴的美德。

周行己中進士後,遲遲未能得官。直到紹聖四年(1097)冬去洛中自行謀職,在水南糴場監當官。原擬就近向程師再度深造受學。但宿願未償。五年(1098)改在酒務監當官。是年,宋哲宗崩,弟瑞王佶即位,即宋徽宗。翌年,改元崇寧元年(1102),行己已三十六歲,才正式被朝廷錄用,任為太學博士。但他願分教鄉里,以便養親,請奏於朝,詔許之,授溫州教授。以學官身份在溫州興學、講學,主要講授《中庸》之旨。此後,邦人始知有,《伊川之學》。五年(1106)除齊州教授。至大觀三年(1109)新黨侍御史毛注,彈劾程頤,行己因師事程氏而被罷官。第二次回鄉溫州,在謝池坊築浮沚書院,招收生徒講學。政和七年(1117)又被權知樂清縣令,未幾寓居柳市。宣和二年(1120)徽宗重道,溫州道士林靈素得寵,推薦行己,授其為秘書省正字。是年,他寫了《上宰相書》。六年(1124)夏,臥病京師,幸得許景衡資助接濟病癒,七年(1125)起復被任河南原武縣令,鏇又辭官。原擬回鄉,時因方臘在浙江起義,歸途被阻,改赴山東鄆州,應太學舊友鄆州知府王靚之聘,入幕府為司隸之職,不久病卒於鄆。王靚報準朝廷,請其歸喪,葬於瑞安芳山鄉杉坑山之原,父正議大夫墓側,在今湖嶺鎮閒心寺附近,其墓尚在。清邑人康熙甲子科舉人林青雲曾有一首七律《謁周恭叔墓》曰:

劍履塵封不可追,芳山此日動長思。賢愚俯仰一抔土,伊洛淵源百世師。 鴉噪白楊當墓道,蟲書紫蘚綴殘碑,停車愧無苹蘩獻,春草秋花自歲時。

社會評價

肖像畫 肖像畫

周行己從步入仕途後,道路坎坷不平,一生始終只能做一些六七品小官吏。他是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的有政治抱負的人物,很想施展自己的才能為國效勞,故在晚年依附了同鄉道士林靈素。宣和二年終於被推薦入京,但只當上秘書省正字小官。是年又作了《上宰相書》,這個宰相便是“六賊”之首的太師蔡京。上書最好也是不會被採納的。後靈素敗,行己也被革職,最終窮途潦倒客死他鄉。故後人評論他曰:“行己中進士及第,辭婚貴室,歸娶盲女為妻,其志氣可謂‘雄’矣!晚年依附林靈素,迎奉蔡京其志可又何其‘衰’乎!”

作品

周行己一生著作頗豐,有《浮沚文集》十六卷,《後集》三卷,宋、元、明、清各有刊行。今尚存清《四庫全書》及永嘉《敬鄉樓從書》中。此外還有《易講義》及《禮記講義》等。行己之學,啟蒙於皇佑,受業於關洛,傳播於永嘉,鼎盛於陳葉。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學案·周許諸儒》中認為;周行己是永嘉學派開山祖。他是關中張載之學,伊洛二程之學在溫州最主要的傳承者。他是永嘉“元豐九先生”之一,他曾兩度在溫州講學,創辦浮沚書院,培養不少優秀學子,對以後溫州學術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其他信息

關於周行己的籍貫,永嘉和溫州方誌,從不提他是瑞安人。其實他的祖籍是在瑞安縣芳山之周灣。父周泳始居瑞安縣治東南正議巷,因泳官至正議大夫,巷名其官階名。周泳號磁州,登嘉佑六年進士第,官至磁州知州,故以州名其號。後擢升文散階從三品正議大夫致仕。後人為紀念周泳而在正議巷口曾建“慕賢坊”。巷內有其府邸名曰“屏星第”即今之屏星街,街亦因府第而得名。故清邑人黃紹第在《瑞安百詠·周恭叔瓣香山峪》中有“城南舊宅慕賢坊,春草池塘又一莊”之句。行己少年時從父遷至郡城永嘉,其後人仍有復遷瑞安縣江溪鎮之新渡橋及鮑田鎮者。鮑田周氏後裔,為不忘其祖,幾年前又新建“慕賢坊”紀念之。

所以周行己的籍貫確係瑞安人,因此2002年出版的周夢家先生箋注的《溫州文獻叢書·周行己集》中,也確認周行己是瑞安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