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萇國小

周萇國小

周萇國小創辦至今已有八十年歷史。1920年,在周村“靜心寺”創辦了“儲才國小”,當時只有三位教師,後學校幾經搬遷,先後搬遷到上埠村的“娘娘宮”“許爺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搬遷到周村的“靜心寺”,這便是現在周萇國小的前身。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一九五O年仲夏,周萇人民翻身得解放,開始追求文化教育,該校規模也隨之擴大。當時教師有六人,學生迅速發展到一百多人。班級有五個,除了五、六年級複式,其他班級皆是單式。虞紹武是解放後周萇鄉中心國小第一任國小校長。其時教師待遇尚未實行工資制,教師收入每月大約150斤谷,生活清貧。

一九五二年,本鄉入學兒童大幅度增加,原靜心寺校舍無法容納。周萇鄉人民政府領導會同社會有關人士商議,決定將學校搬遷到十八江楊府殿。當年古歷九月,在鄉政府支持下,將楊府殿所有的佛像神坐全部拆除,整修成六個教室,這就是現在周萇鄉中心國小。鄭樂真同志為第二任校長,全校共有六個班級,教師9人,學生有170人,一年級有兩個班,五、六年級複式。一九五三年夏,由於歷史原因,周萇鄉國小畢業未能參加升學考試,使得解放後第一屆國小畢業生失去了升學機會,曾一度引起社會家長強烈的反響。那時教師待遇較差,教師工資按工資分計算,大約月工資為三十元人民幣。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O年中,歷任周長鄉學校校長的有蔡文錫、吳自松、陳達人、林延興等。學校沒有大的變化。

一九七一年,余昌棟任校長時,拆除古廟前座,新建一幢二層教學樓,其建築面積為378m,總造價11600元人民幣,並創辦了附設國中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鄉教育事業同全國各地一樣,迅速發展,辦學條件、教學設施不斷完善。一九八三年,徐存忠任校長時,拆除了古廟兩廊,新建兩幢二層教學樓,其中有七個教室,五個辦公室,一個廚房,投資總額為23712元人民幣,建築面積為494.5m。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教學設施的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也隨之大幅度提高,為社會輸送了不少人才。黨和政府非常關心人民教師,採取一切措施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民辦教師也由原來的工分制該為工資制,大大地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改革開放政策使教師生活待遇不斷得到提高,公辦教師月工資為174元,民辦教師月工資為164元,代課教師月工資為90元。“民轉公”工作每年一次,已轉正了九位民辦教師。

教師的政治地位也不斷提高,黨員從原來的二名,發展到九名。八五年學校還建立了黨支部。黨員在學校教學和各項工作發揮了骨幹作用,一九八六年曾周濤同志當選為瑞安市第五屆人民代表。一九八八年范華杉、曾小平兩位同志當選為鄉人大代表,參與商議周萇人民政治大事,這是人民教師政治生活中的大喜事。

一九八八年,周萇鄉為瑞安首批實施初等義務教育的鄉鎮,鄉人民政府利用多渠道籌集人民教育基金,在市教委和區教辦的大力支持下,將原殿宇的大殿拆除完畢,新建一所中學。一九八九年周萇開始了中國小分設,為提高中國小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辦學條件

一九八九年,范華杉任鄉國小校長,全校有教師二十一人,公辦8人,民辦5人,代課8人。教師學歷:中師九人,高中4人,國中8人。學生總人數為495人。學校已配備了二類教學儀器,教學設施日趨完善,教師素質顯著提高,學校領導管理水平也相應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每有上升。

獲得榮譽

同年四月份,市教委在該校召開了“瑞安市國小目標管理工作現場會”。推廣周萇鄉小教育管理的先進經驗。九O年度被評為市級文明學校,教師中的先進人物不斷湧現,蔡應良老師榮獲九O年度浙江省“春蠶獎”,曾小平老師評為九O年度瑞安市先進教師,市級工會積極分子。現在,全校教師同心同德,為振興周萇鄉的教育事業,辛勤地工作著。周萇鄉小培養不少的人才,如現在的瑞安市文聯的彭文席同志,他的童話《小馬過河》曾獲全國童話一等獎,並被收集進國小語文課本。虞紹武同志曾是武漢軍區的雷達教練員。他們早年就讀於周萇鄉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