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解讀
上海的演出市場出現了一個票房奇蹟:周立波“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自去年12月5日在蘭心大戲院首演以來,場場爆滿,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場面,應觀眾強烈要求連連加演,至2009年3月8日,共演出了20場,後又移至美琪大劇院演出11場,總計31場,觀眾多達28000人次,票房總收入近650萬元。在《笑侃三十年》成功演出的態勢下,又推出了《笑侃大上海》,票房仍舊火爆,30場演出的戲票很快售罄。
“海派清口”成為上海的一個文化熱點,也引起了全國媒體的密切關注,連一向朝南坐的央視春晚總導演郎昆也坐不住了,把周立波與小瀋陽相提並論,並說要研究一下周立波為何如此火爆,有了將海派文化引入春晚的想法。周立波現象的出現,使通俗藝術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尊重,為推動海派滑稽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成功範例。日前,有關部門召開“周立波海派清口研討會”,圍繞“周立波現象”邀請專家學者共同研討,這是一次關於海派文化發展的戰略性思考。
與會者一致認為,與小瀋陽一樣,周立波現象的出現是“應運而生”,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文化環境的寬鬆,機會是屬於有準備的人的。周立波的成功既依賴於“天時地利人和”的社會環境,更憑著紮實功底所具備的藝術實力。
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從本質上來看還是根植于海派藝術的代表——滑稽藝術,屬於通俗文化的範疇。在滑稽藝術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了其他姐妹藝術特長,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海派清口”藝術。一身西服、一本提示夾、一個人、一張嘴、一台戲,舞台上120分鐘表演,緊跟時代熱點,關注民生話題,每場演出無不透露出的智慧和幽默,讓觀眾在捧腹之餘收穫了一份快樂和思索。許多精彩的段子已經廣為流傳。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作為“笑”的藝術,滑稽藝術一直深受觀眾喜愛。“笑”是和諧社會的一種美的姿態,發自內心的“笑”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最為直接的情感表達。生活需要“快樂文化”,尤其是社會正處在轉型期,隨著觀念的不斷碰撞,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加等因素,人們容易煩躁、抑鬱、不安,此時健康的笑聲可以使人們放鬆心情、舒緩壓力、排除憂鬱,人們喜歡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正在於生活是需要開心的。“在人文領域,沒有通俗文化的介入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實的,即便是學者教授也不應該鄙視通俗文化,每一個人不管地位多么的顯赫,都沒必要掩飾自己基元性的通俗身份。既然通俗是我們的重要生態方式之一,那么,我們也就有權利享受通俗。”這是余秋雨先生在他的《通俗的聲音》一文中說過的一段話。專家學者為周立波“海派清口”舉行研討會,並出謀劃策,雅與俗的藝術交流,俗與雅的平等對話,這對通俗文化的健康發展有著非比尋常的積極意義的。
周立波說:“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上海的語言類節目,為什麼一定要把上不上春晚作為標桿呢?既然是上海的語言類節目,自然要立足上海。上海有1800萬人,多么大的市場,如果每個人都來聽‘海派清口’,那就是將近40億元收入。”這是一種對“海派清口”市場定位的正確判斷所產生的藝術自信。從藝術審美的終極目標而言,有市場遠比上春晚重要。所以,在演出市場並不景氣的當下,周立波並不把“上不上春晚”作為自己對藝術的態度,這是對海派文化的一種自信,正是有了這種藝術自信,周立波創造了一個演出市場的奇蹟。周立波的藝術實踐是有借鑑意義的。
社會評價
隨著審美期待的不斷提高,觀眾對“海派清口”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始終保持“海派清口”創作的新鮮度、藝術品質的民間性以及表演特色的地域性,這是周立波必須堅持的藝術風格。當然,面對市場的挑戰,更需要對審美飽和度有一個市場預期,如何使觀眾對“海派清口”始終保持一種審美的饑渴狀態,這就需要不斷有新作品推出。周立波說:“這次演完《笑侃大上海》後,我要休整充電,並邀請財經方面的專家出謀劃策,為推出下一檔清口《我為財狂》做準備。”藝術需要爆發力,更需要耐力,要把“海派清口”真正打造成代表海派文化的一個演藝市場的品牌,周立波還有很多功課要做。這是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和學者提出的一致建議。
著名笑星王汝剛在談到“周立波現象”時感慨地說:“滑稽戲進社區也受歡迎,但那都是免費請人家看的,而周立波能夠讓觀眾心甘情願地掏錢看演出。”從“周立波現象”總會想到“滑稽戲”藝術。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滑稽藝術最紅火的年代,周柏春、姚慕雙、楊華生等老一輩藝術家在滑稽舞台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經典滑稽戲,不但唱紅了舞台,許多經典作品還紛紛搬上了銀幕,成為深受觀眾歡迎的喜劇影片,銀幕上的滑稽戲成為一道亮麗的文化景觀。現在,螢屏上滿是“笑星”,舞台上卻很少演出,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這是值得思考的。
“周立波現象”能否成為推動海派滑稽藝術發展的“拐點”?這是與會者最為關心的話題。現在,滑稽戲滑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劇場演出的萎縮,要繁榮滑稽戲創作,滑稽演員就要有把觀眾“演”回到劇場的藝術能量。我們應該從周立波的成功經驗中找到這種藝術自信。海派滑稽如此,其他劇場藝術也是如此,這是舞台藝術真正走向繁榮的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