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周皇后是位美麗端莊的女子,皮膚潔白如玉,國色。《崇禎宮詞》記載她:“皇后顏如玉,不事塗澤”。《舊京遺事》記載:“烈皇后聖質端凝”,“皇后玉體,從容而定。初無金張四性之心,及進謁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國色朝酣,見者識其有鳳翥之貴矣”。陳文莊仁錫,嘗舍於周皇親家,後少時出見仁錫,奇其容貌,謂後父曰“君女,天下貴人!” 周皇后年少時,“嘗歲時出拜親故,當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貴後始知其異”。周皇后也是位仁心賢德的女子,掌管後宮之後,特別節約,削減了不必要的花費,也不為自己的親屬在皇上那裡乞討恩澤。即使逢年過節,大臣命婦們入朝參賀,她所給的賞賜完全按照禮節規定,從不濫加施予。
摘自樊樹志《崇禎傳》
朱由檢的皇后周氏,蘇州人,父親周奎,母親丁氏是周奎的繼室,家境清貧,周氏年幼時就操持家務。遷居北京後,周奎在前門大街鬧市,以看相算命謀生。天啟六年(1626),當時的信王朱由檢為了大婚挑選王妃時,主持後宮事務的懿安皇后,以長嫂代母的身份,從眾多候選人中挑選了周氏。朱由檢即位以後,周氏就由信王妃晉升為皇后。
由於她出身貧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過一段時間,始終保持平民本色。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這樣描述周皇后:在後宮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與皇帝一起提倡節儉,一切女紅紡織之類事務,都親自動手。張岱的這些話,並非毫無根據的阿諛奉承之詞,這從周氏在後宮設定二十四具紡車,教宮女紡紗一事,可以得到印證。《崇禎宮詞》稱讚她“有恭儉之德”,親自操持家務,身穿舊衣服,把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員分百二領璇宮,撙節鹹資內教功。三灑親蠶重浣服,擬將恭儉贊王風。所謂親自操持家務,還包括親自燒飯。天啟七年(1627)朱由檢剛剛登基時,由於魏忠賢專權,形勢十分險惡,懿安皇后(即朱由檢的皇嫂)秘密告誡:不要吃宮中的食物,朱由檢是帶了家中的麥餅進宮的。進宮後,還得提防魏忠賢買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飲食全由周皇后親自操作。這件事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卻是確鑿無疑的事實,許多野史都有記載。一個能夠燒飯洗衣、紡紗織布的皇后,不能說絕無僅有,至少是罕見的。
皇帝與皇后之間情深誼篤,“上重周后賢,伉儷恩甚備”,看來是真實的寫照。《崇禎宮詞》有一首這樣寫道:湘管揮來口授余,儼然村校接天居。何當一頓童蒙膝,遂揭雞竿下赦書。說的是這么一件事:有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小太監秦某,在坤寧宮侍候皇后。有一天,皇后問他是否識字,秦某回答不識字。皇后就教他識字,少頃考問,秦某全部忘記,被罰跪階下。皇帝見了笑著說:我請求先生寬恕他,如何?皇后佯裝嗔怒說:壞了學規。秦某謝恩而起。透過這種日常生活細節,人們似乎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間那種尋常夫妻談笑諧謔之情。
摘自《中國歷代秘聞軼事》(明朝篇)
周皇后年幼之時,就已經展現出驚人的美貌和柔婉的個性,深得家人的喜愛,被奉為掌上明珠。周皇后早年在家時,有一次被文士陳仁錫瞧見,陳仁錫驚嘆周氏的美貌,對她 的父親說,“君女天下貴人。”陳仁錫便教授周氏《資治通鑑》和經史之書。因此,周皇 後知書達禮,頗通文墨。崇禎也極好讀書,各處宮室寶座左右,都遍置書籍,坐即隨手翻閱,他還常作四書八股文出示群臣,並頒行天下,士子們爭相傳誦。拍馬屁的大臣還寫文稱讚崇禎皇帝有書生風度。崇禎自己也非常驕傲,認為自己即使不當皇帝,肯定也是天下名士,輕而易舉的就能金榜題名。書生風度的崇禎帝自然對才色雙絕的周皇后寵愛無比,視為紅顏知己。
周皇后果然沒有辜負當初選她為妃的劉太后的希望,入主六宮以後,即以瘦弱單薄的身軀擔任起治理後宮的重任。她儀態萬方,天生威嚴,在宮中威望很高。而且她生性簡樸,剛一入宮就著手裁減宮中用度,撤消不必要的費用。崇禎一朝內亂外患接連不斷,周皇后就常常勸崇禎皇帝要愛惜百姓,安定人心,再團結對外。而且她還勸說崇禎皇帝要寬以待人,善待臣民百姓。可是崇禎固執自負,根本聽不進周皇后的勸告,總是覺得全天下的人都辜負了他。因為當時四處用兵,軍費緊張。周皇后關心著國家社稷,也常常拿出自己的私蓄和宮中節省下來的費用充作軍費,崇禎對周皇后的深明大義十分感激。
崇禎八年以後,各路起義軍迅速壯大,嚴重威脅了明王朝的統治,關外的後金(即後來的大清)大軍也在虎視眈眈,伺機而動。崇禎皇帝為了朝廷上的政事和緊急的軍情憂心不已,堅持茹素理政,因為過於勞累,日漸憔悴。周皇后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可是又知道皇帝不聽勸,假稱崇禎皇帝的親生母親李純皇太后託夢給她,勸皇帝要注意身體,增強飲食。另一方面,皇后又在宮中提前置辦好美食,等皇帝回宮後享用。崇禎皇帝回到後宮,見到如此情景,知道皇后為了自己費盡了心思,又想朝政的混亂,兩人不禁相對而泣。
儘管崇禎皇帝殫精竭慮的想挽回敗局,但是卻已經無力回天,明王朝的滅亡之日一天天逼近了。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起義軍終於突破重重險阻,來到了北京城下。許多文武大臣望風而逃,逃不掉的就投降了義軍,被派去監軍守城的太監更是見利忘義,大開城門,迎闖王軍隊進城。崇禎皇帝眼見大勢已去,想逃出城去又告失敗,無奈之下,他回到後宮,見了周皇后,痛苦地說道:“如今大勢已去,不可挽回,你是一國之母,絕不能受辱,還是儘快自盡吧!”周皇后聽了,也早知道會有這一天,只是跪在地上向皇帝告別痛哭著說:“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從來不肯聽我一句勸,以致有今日,我能夠以身殉國,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話說完,她撫著三個皇子又哭了一會兒,就毅然決然地轉身進屋,把門鎖上了。一會兒,屋內的宮女 出來報告說,皇后已經遵旨自盡了。崇禎皇帝到這時想起多年的夫妻之情,也不禁悲痛的涕淚橫流。他又命令三個皇子迅速改穿便裝逃出宮去,其他妃子則一律賜死。然後他自己直奔皇宮後面的煤山自盡了。
周皇后這明王朝的末代皇后,生前深明大義,勤於治家,贏得天下人民的愛戴,當國家危急之時,又以身相殉,其悲壯悽美的一生,真是讓人不能不由衷感嘆。
選妃始末
史料記載,朝廷為當時尚為信王的崇禎皇帝選妻之時,明熹宗的張皇后並不看好周氏,因為她年級最小,體質也弱。但當時祖母輩的宣懿太妃劉氏(明神宗的昭妃)以忠厚謹慎著稱,掌管著皇太后印璽,對選立后妃有極大的發言權,她卻唯獨在三位應選的淑女里看中了周氏,對張皇后說:“周氏現在雖弱小,以後必然要長大的”,於是周氏被選中,冊為信王妃。
後來的事實證明,周皇后果然沒有辜負當初選她為信王正妃的劉太妃的希望。
家庭成員
父親:周奎;
母親:丁氏;
公公:明光宗朱常洛;
婆母:
孝元皇后郭氏,明光宗結髮妻;
孝和皇后王氏,明熹宗生母;
孝純皇后劉氏,明思宗生母。
其他重要長輩:
宣懿太妃劉氏,明神宗的昭妃,在明熹宗、明思宗時期掌管皇太后印璽,行使皇太后權利;
恭懿莊妃李氏,即李莊妃,史稱“東李”,明光宗朱常洛妃子,撫養過明思宗;
朱由校,明熹宗。明思宗的異母兄;
懿安皇后張氏,明熹宗的皇后,明思宗的皇嫂;
丈夫:朱由檢,明思宗,年號崇禎,明朝的末代皇帝。
兒子:
1、皇太子朱慈烺。
2、 懷隱王朱慈烜,早殤。
3、 定哀王朱慈炯。
女兒:
4、坤儀公主(待考)。
5、昭仁公主。(一說袁貴妃生)
6、長平公主,朱徽娖。
關於長平公主的生母,之所以會引發是否為周皇后的疑問,因為明史將公主的年齡記為甲申年十六,因此,有些人按實齡算,便說其生於1628年,有些人按虛齡算,便說其生於1629年。實際上,《崇禎長編》明確記載“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十月甲戌,皇第一女生,中宮出。”又於崇禎十六年的記錄里說:“帝諭禮部:‘朕長女年已及笄,禮宜擇配,卿部榜諭官員軍民人等,年十四五歲,品萃端良,家教清淳,人才俊秀者,報名,赴內府選擇。’皇長女婚禮套用府第及冠服等儀,敕所司如例造辦。”
而公主年紀,甲申年十六的說法僅僅存在於明史,其餘史籍均作年十五,並都寫明為周皇后所出,與《崇禎長編》記錄公主生於“崇禎三年,中宮出”相符。因此明史應是記錯了公主年齡。
1、《長平公主誄》:長平公主者,明崇禎皇帝女,周皇后產也。甲申之歲,淑齡一十有五。
2、《人海記》:長平公主崇禎周皇后所出,甲申春,年十五。
3、《明季瑣聞》:長平公主,毅皇帝周后出也。名徽妮。崇禎甲申,年十五,議降周太僕子世顯。
4、《春明夢余錄》:公主名徽娖,明思宗女,周皇后產也。甲申年十五,傷後臂肩際,順治二年九月成婚。
5、《明宮詞》:帝入壽寧宮,長平公主年十五,方哭。
所以,公主生於崇禎三年(1630年),周皇后出,甲申年虛齡十五,應是無疑的。
至於傳說長平生母乃王順妃,王順妃為信王府的選侍,生下長平後血崩而亡,公主遂被周皇后收養的故事,實際並無任何史料出處,最早來源只是一段杜撰的小說情節,出自1996年林佩芬所著《天問·明末春秋》,卻被後人廣泛引用。
帝後軼事
1、崇禎二年二月四日,周皇后為崇禎帝生了皇太子。這自然使崇禎帝十分高興,這也是他們夫妻恩愛的象徵。明王朝歷時近三百年,共十六個皇帝,以前的中宮除了成祖徐皇后,宣宗孫皇后,孝宗張皇后,均未有生子者。因此崇禎朝中宮生子也算是個例外。中宮都成婚早,隨著年長和嬪妃的增加,這些皇帝大都喜歡和年輕貌美的嬪妃待在一起,這自然就大大減少了和中宮待在一起的時間。這正是以前絕大多數中宮無子的重要原因。由周皇后破例生子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她和崇禎帝的感情是較深的。
2、 夏季的某一天,周皇后穿著薄如蟬翼的暑衫在梳洗,崇禎帝躡手躡腳地走到她身後,撩撥她的頭髮。周皇后隨手往後一甩,差一點打在崇禎帝的瞼上。這時恰巧一個送瓜果的內侍看到了,周皇后十分窘迫,崇禎帝則一笑了之。
3、 因農民軍掘毀鳳陽皇陵,崇禎帝減膳撤樂,不吃肉食,以示與天下將士共甘苦。周皇后見崇禎帝形體日益消瘦,十分心疼,便親自烹製了些帶肉的食物呈進,結果被崇禎帝拒絕。這時恰好崇禎的外祖母來宮中,對崇禎帝說,自己夜裡做夢時見到了孝純太后,說到崇禎帝一天比一天消瘦,竟流淚不止,並說:“為我語帝,食勿過苦。”這顯然是借崇禎帝生母來勸崇禎帝。這時周皇后送來肉食,崇禎帝思念到生母,又為周皇后母女的厚意所感動,遂向生母畫像拜了又拜,然後才進餐。他和周皇后“相向而泣,淚盈盈沾案”。
4、坤寧宮太監秦氏,一日周皇后問他識字否,他說不識,周皇后就寫幾個字教給他,過一會兒再問,他又忘了。周皇后便罰他跪在台階上。崇禎帝笑嘻嘻地對他說:“我向先生求求情,請她對你免罰,怎么樣?。周皇后則邊笑邊嗔道:“壞了學規。”這個小宦官遂謝恩而起。
5、 周皇后也有與崇幀帝不和的時候。有一次二人起了爭執,崇禎帝對周皇后大罵。周皇后不敢罵崇禎帝,便直呼”信王!信王!”而不稱他皇上。還有一次,二人在交泰殿話語偶不合,崇禎帝一下子將周皇后推倒在地。周皇后本來就身體瘦弱.從來不曾受此屈辱,遂數日臥床不起,也不吃飯,甚至要自殺。崇禎帝馬上就感到很後悔,便命宦官賜給她一床貂皮褥子,並問候起居。周皇后這才勉強開始進食。
6、 有一次,田妃因過而被崇禎帝斥居啟祥宮,三個月未予召見。這對田妃是個很嚴厲的懲罰。有一天崇禎帝和眾后妃一起賞花,周皇后請崇禎帝也把田妃召來,崇幀帝未答應。這時周皇后便自作主張,派車子將田妃接至花園,大家遂和好如初。田妃為此十分感謝周皇后的厚道。
7、 眾后妃之間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爭風吃醋的事。有一天晚上崇禎帝宿於袁女己處,周皇后已預先得知。第二天周皇后見到崇禎帝,問道:“昨宿於何處?”崇禎帝頗感難堪,“囁嚅久之”,終於說出了一個字:“袁。”周皇后佯裝笑了笑,便未再說什麼。
8、 宮中很少演戲。十七年間,宮中只演過兩次戲,一次在崇禎五年周皇后生日時,召來戲班演了五六出《西廂記》,另一次在崇禎十四年,演《玉簪記》一兩齣。每當此時,後宮諸色人等幾乎傾巢而出,崇幀帝也到場坐上一會兒。宮中有專設的戲台,以前宮中經常演戲,崇禎朝大概是最少的了。
後宮軼聞
崇禎繼位後立周氏為皇后,冊封田氏、袁氏為貴妃。皇后周氏是蘇州人,後來徙居大興。明熹宗天啟間選入信王府邸。周皇后性情嚴慎,曾經有一次敵寇緊急,她婉轉對崇禎說:“我家在南中還有一處家居。”崇禎再想細問,周皇后就不說了。大概她的意思是避寇南遷,至於其他的政事,周皇后從不參與。
袁貴妃在周皇后面前處處謙退,對宮中內外皆謹慎以待,因而和周皇后相處融洽。田貴妃有寵而驕,皇后便以禮法裁製她。
據《明史列傳》所載:田貴妃有寵而驕,後裁之以禮。歲元日,寒甚,田妃來朝,翟車止廡下。後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無他言。而袁貴妃之朝也,相見甚歡,語移時。田妃聞而大恨,向帝泣。
即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宮中嬪妃向例都需向皇后朝賀,田貴妃依例來到周皇后所在的交泰殿準備向皇后朝賀,周皇后知道田貴妃在殿外,卻不宣她進殿,當時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周皇后也可傳令免禮,但周皇后卻故意拒田貴妃於殿外,而稍晚才來的袁貴妃卻先田貴妃一步進殿,且和皇后相言甚歡。過了許久,待袁貴妃離去後,周皇后才宣田貴妃進殿,行朝賀禮時,周皇后沉著臉不發一語,田貴妃行完禮後只能默默退下。
事後,田貴妃回到承乾宮中,向皇帝哭訴周皇后的冷遇,聞後怒不可遏的明思宗便來到交泰殿與周皇后理論,於是明思宗與周皇后之間發生嚴重的衝突,之後明思宗冷靜下來,委婉的向皇后賠誠,而為了維護周皇后的尊嚴,明思宗便命田貴妃出居啟祥宮反省過錯,且整整三個月不再召田貴妃侍寢。
同年春日,明思宗和周皇后一同在永和宮賞花,由於永和宮旁便是田貴妃往昔居住的承乾宮,周皇后因此想起許久不見的田貴妃,便請明思宗召田貴妃一同賞花,明思宗聞後漠然不語,周皇后便命宮女用車去將田貴妃迎來,而田貴妃來了以後,周皇后與之相言甚歡,仿佛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使得明思宗更加佩服周皇后的心胸。
最終結局
崇禎十七年3月18日清晨,李自成率軍攻陷京城,
崇禎十七年3月19日,紫禁城被攻陷,李自成的軍隊湧入紫禁城中,訊息傳來後,身處後宮的明思宗對周皇后說道:“大勢已去。”
周皇后難過的說道:“臣妾服侍陛下已經十八年了,至些年來臣妾曾勸戒過陛下,但陛下不聽,才會有今日啊!”說完便抱著皇太子朱慈烺和皇次子朱慈炯痛哭。
之後明思宗將連同皇太子在內的三個兒子分別託付給三名太監,命送到勛戚周奎(周皇后之父)、田弘遇(田貴妃之父)家中,然後命周皇后、袁貴妃自盡(寵妃田貴妃已在前一年病逝)。周皇后領命後,便回到自己的寢宮坤寧宮自縊殉國,年約33歲,同日自縊殉國的還有前朝皇后—懿安皇后。
幾天以後,紫禁城,停在東華門外。崇禎十七年(1644)4月4日,命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明思宗與周皇后的遺體葬入田貴妃的園寢之中。入關後的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謚曰端皇帝,陵曰思陵。”,而周皇后也被追謚為孝敬貞烈慈惠莊敏承天配聖端皇后。
順治十六年十一月,以“興朝謚前代之君,禮不稱,數不稱宗”為由,去懷宗廟號,改謚莊烈愍皇帝,改謚周皇后莊烈愍皇后,而南明則追謚為孝節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聖烈皇后。
歷史記載
《綏寇紀略》
上重周后賢,伉儷恩甚備。先是,熹廟大漸,魏忠賢忠賢自如罪過大,左右皆其黨,有它謀。懿安戒上以勿食宮中食。後從戚畹家取所作乾樹進之。周氏先世吳人,父奎以繼室丁夫人生後,家貧,躬自操作,然不苟言笑。嘗歲時出拜親戚,當之者暝眩不自持,貴後始知其異。早歲從上更艱難,既定,首減椒房用度,修內治,裁抑外家恩澤。宮中禮數,數十年矣,賜黃乃敢服。丁夫人入拜畢,始行家人禮。後見母之為己屈也,而泣。欲太子報之,左右諍曰:此天下主,不可,遂止。後性慎,嘗以京師急,微言曰:吾在南尚有一家居。上問從何知,不語。它政事弗參預也。
《明史·列傳第二》
莊烈帝愍皇后周氏,其先蘇州人,徙居大興。天啟中,選入信邸。時神宗劉昭妃攝太后寶,宮中之政悉稟成於熹宗張皇后。故事:宮中選大婚,一後以二貴人陪;中選,則皇太后幕以青紗帕,取金玉跳脫系其臂;不中,即以年月帖子納淑女袖,侑以銀幣遣還。懿安疑後弱,昭妃曰:“今雖弱,後必長大。”因冊為信王妃。帝即位,立為皇后。
後性嚴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至他政事,則未嘗預。田貴妃有寵而驕,後裁之以禮。歲元日,寒甚,田妃來朝,翟車止廡下。後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無他言。而袁貴妃之朝也,相見甚歡,語移時。田妃聞而大恨,向帝泣。帝嘗在交泰殿與後語不合,推後仆地,後憤不食。帝悔,使中使持貂裀賜後,且問起居。妃尋以過斥居啟祥宮,三月不召。一日,後侍帝於永和門看花,請召妃。帝不應。後遽令以車迎之,乃相見如初。帝以寇亂茹蔬。後見帝容體日瘁,具饌將進,而瀛國夫人奏適至,曰:“夜夢孝純太后歸,語帝瘁而泣,且曰:‘為我語帝,食毋過苦。’”帝持奏入宮,後適進饌。帝追念孝純,且感後意,因出奏示後,再拜舉匕箸,相向而泣,淚盈盈沾案。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語後曰:“大事去矣。”後頓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乃撫太子、二王慟哭,遣之出宮。帝令後自裁。後入室闔戶,宮人出奏,猶雲“皇后領旨”。後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貴妃自縊,系絕,久之蘇。帝拔劍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嬪數人,袁妃卒不殊。世祖章皇帝定鼎,謚後曰莊烈愍皇后,與帝同葬田貴妃寢園,名曰思陵。下所司給袁妃居宅,贍養終其身。
有宮人魏氏者,當賊入宮,大呼曰:“我輩必遭賊污,有志者早為計。”遂躍入御河死,頃間從死者一二百人。宮人費氏,年十六,自投眢井中。賊鉤出,見其姿容,爭奪之。費氏紿曰:“我長公主也。”群賊不敢逼,擁見李自成。自成命中官審視之,非是,以賞部校羅某者。費氏復紿羅曰:“我實天潢,義難苟合,將軍宜擇吉成禮。”羅喜,置酒極歡。費氏懷利刃,俟羅醉,斷其喉立死。因自詫曰:“我一弱女子,殺一賊帥足矣。”遂自刎死。自成聞大驚,令收葬之。
《舊京遺事》
中宮周娘娘質厚少文,以恭儉起關雎之化,宮中翕然從風。
毅宗烈皇周氏,鍾祥茂苑,天啟中選於龍邸,時皇太后崩,神廟劉昭妃主太后事,中宮之政,稟成於張皇后。烈皇后聖質端凝,少頎頎之美,張皇后欽遲之意見於色端。昭妃曰:今信王殿下,睿質方沖,黃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長大,合得配信王。贊襄之下,乾坤因而定位矣。初,嘉定伯以窮售醫,而醫頗不售,家尤日窮。皇后玉體,從容而定。初無金張四性之心,及進謁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國色朝酣,見者識其有鳳翥之貴矣。崇禎元年,聖上即祚,皇后正位宸極。甲申之變,遂為一代烈母。體泉芝草,豈偶然哉?
《彤史拾遺》
1、上念寇禍,茹蔬斷庖割,後見上體瘁,具酒肴,為上解。菜上,接瀛國夫人奏。瀛國夫人者,孝純太后母也。瀛國夜夢孝純歸語上瘁而哭,言動舉止如平時。又云:“翼日有為解菜者,上勿卻也。”上持奏入宮,見後解菜,驚詢曰:“汝何以為此,豈亦有所聞耶?”曰:“無有。”因念先後慈在冥冥,尚保惜至此。乃出奏示後,再拜舉箸,相向哭,淚溢盤槅。
2、後家本節嗇,而入典宮政,務減儉,裁宮中縻費,不為外家乞恩澤。即歲時大臣、命婦入朝賀,亦賞賚必以禮。時天下饑饉,府庫虛。上憂勞議節用,而後所行合上意,上甚敬之。初,神廟以孝養故,設兩宮百戲,自宮中舊戲,以及民間爨弄,無不備。至是悉裁革,而獨留舊戲承應。如所稱過錦戲者,仿佛古優伶供養,取時事諧謔,以備規諷。時旱蝗,中州賊大起,戲者作驅蝗及避賊狀。後見之,徐謂上曰:“有此耶。”因掩面泣,上亦泣,是日遂罷戲。(原評曰:後語只三字,而仁心、靜質、減言、嗇事種種聖德無一不見。)
3、後嚴正自處,而性最仁。母丁太夫人,入宮必先朝後,始行家人禮。後見母之朝己也而泣,欲太子為謝,左右力言不可,乃止。後聞寇漸棘,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蓋意在南遷也。上問:“何從知之”,後不語。後凡有所言,不欲盡,且不欲言,外多類此。
《甲申紀事》
嘉定伯周奎,以繼室丁夫人生後。家貧,後尚幼,躬操作,不苟言笑。嘗歲時出拜親故,當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貴後始知其異。
《崇禎宮詞》
1、 後有恭儉之德,既定位,首減椒房資用,衣浣衣,內治克修。
2、 後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澤。宮中禮數,加嚴於舊。定位數年矣,賜黃乃敢服。
3、 陳文莊仁錫嘗舍於周皇親家,後少時出見焉。仁錫奇其容貌,謂後父曰:“君女天下貴人。”使以通鑑教之,後以此書最詳貫。
4、 宮眷暑衣從未有用純素者,葛亦惟帝用之,余皆不敢用。後始以白紗為衫,不加蓋飾。上笑曰:“此真白衣大士也,”自後穿純素暑衣,一時宮眷裙衫俱用白紗裁製,內襯以緋交襠紅袙腹,掩映而已。
5、 一日,後忤帝意,帝怒詈之。後憤甚,連呼信王雲。
6、 後本大度,然以田貴威固寵,欲裁之以禮,歲時朝賀,翟車止廡下,良久方進。後御正座受其拜,拜已遽下,矜重無他言。
7、 六月某日,後著珍珠暑衫,每珠五粒,簇一寶石為梅花綴於衫上,對鏡梳洗。帝從後調之,後展手以扞,適為進瓜內侍所見,後深恚焉。
8、 後喜茉莉,坤寧有六十餘株,花極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綴於鬢髻。凡服御之物,亦俱挹取其香。
9、 八年三月,後諭蘇州織造太監進草棉紡車二十四具,以教官婢,督責甚力,無一能者,後怒焚之。
10、 後母丁夫人入宮,拜畢,始行家人禮。後見母之為己屈也而泣,欲太子為謝。左右諍曰:“此為天下主,不可。”乃止。
11、宮眷歲節朝賀,俱穿紵靴,或緞靴。後獨穿棉鞋,從不穿靴,想以示別也。
12、十一月,袁貴妃偶忤後意,後怒。是夜帝幸翊坤宮,後已聞之亦。次日見帝,後固問曰:“昨宿於何處。”帝囁嚅久之,曰:“袁。”後佯笑,帝默然。
13、五年,皇后千秋節,諭沉香班優人演《西廂記》五六出。十四年,演《玉簪記》一二出。止此兩次。
14、內監秦某,年十一,侍帝於坤寧宮。後問曰:“而識字否。”曰:“不識。”後即寫數字教之。少頃以問,俱忘之,罰跪於堦。帝笑曰:“我請於先生,以赦汝何如。”後曰:“壞了學規。”秦遂謝恩起。
15、帝回宮見後曰:“大事去矣,而為天下母,當死。”後慟哭曰:“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聽一語,今日同死社稷,亦復何恨。”遂自盡。
附:明朝選皇后的八級考試
明朝後宮:想當皇后要通過八級考試。在大明一朝,誰想貴為皇后,就得像今天英語專業考級那樣,四六八級逐級過關,一直考過“八級”,才有資格母儀天下。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汲取歷朝後宮亂政的教訓,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家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當然,這不過是一個良好的願望罷了。但明代選后妃的制度卻是十分規範,其過程大致分為“八級”,逐級加以篩選淘汰。
第一級是“海選”。在皇帝屆大婚年齡時,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十三至十六歲之間的良家美少女,從中海選出五千名。這五千人相當於拿到了一張選美“准考證”。皇家則支付若干銀幣作為聘金與路費,令被選少女父母按規定時限送女兒京城應選。
第二級叫初選。這初選得選擇一個大場子,由太監們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後,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這初選便會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級叫複選。一般於初選的第二天,這些初選過關的少女繼續列隊,太監們用十分挑剔的標準,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髮、皮膚,當然也包括“三圍”,只要有一項不合規定,即令“靠邊站”。然後就是讓大家自報門第、姓名、年齡等,以考察音色、儀態,淘汰掉嗓音粗濁、口齒不清、儀態欠雅者。如此又篩掉二千人。
第四級是精選。太監們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再讓她們走上幾十步“台步”,看看步姿與風韻。於是,那些腳稍大的,手腕稍粗的,舉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終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考級”。而太監們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號。
第五級是留宮。分頭安排宮中的老宮娥,將美女們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其體檢的嚴格程度不亞於選“航天員”。通過體檢,確定其中的三百人成為入選留宮的宮女。
第六級是晉嬪。這三百名留宮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專員詳細觀察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是否性格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據此,再篩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動晉級為嬪妃。
第七級是“選三”。所謂“選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從五十人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這倒有點類似科舉廷試後張榜的“一甲三名”。以明熹宗選後為例,當年由太妃劉氏親召五十人,“與之款語,試以書算詩畫諸藝”後選定三人,即皇后張嫣,貴妃王氏、段氏。
第八級是欽定。劉太妃先把張嫣等三人的美態轉告皇帝,熹宗再親自召見三人,直接進行面試。熹宗見著三個姝艷絕倫的美人,真有些左右為難,舉棋不定,便讓趙選侍決斷。趙建議定張嫣,於是欽定張嫣為中宮皇后,王氏封為良妃,段氏封為純妃。是年,張嫣年方十五。
一般“選三”後陪選的兩名美女,都會被封為貴妃,但也有被賜予金銀幣退回家的。如明光宗當太子時選太子妃,劉大姑與郭氏姐妹進入最後一輪角逐,郭氏老大被選為太子妃,其妹與劉大姑落選,賜給金幣後返回家中。據載,這位劉大姑自感身價百倍,回故里後不願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輩子老處女。
令人不無遺憾的是,明朝如此苛刻的選後制度,選出來的后妃終未能輔佐朱元璋的子孫們,保住那大明的一片江山。
影視形象
邵美琪飾 周皇后(佘詩曼版《帝女花》)
李建群飾 周皇后(《江山風雨情》)
魏翔燕飾周皇后(明末風雲)
孫 嵐飾 周皇后(《誰主中原》,即《明末風雲》2)
席與立飾 周皇后/信王妃(《大明天下》)
謝聞軒飾 信王妃(《明珠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