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特別是近代文化變遷的研究。
主要著作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合作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遺書精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旭麓文集》(四卷,合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元濟:書卷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上海通史·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世界文明史年表》(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太平天國史跡真相》(合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沿江城市與中國近代化》(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史魂》(合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洪業背影:康乾盛世的歷史思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海外上海學》(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圖說古代社會生活叢書》(主編,共4冊),廣陵書社,2004年
《全景中國·上海》,外文出版社,2005年
《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序言、第六章,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聖約翰大學史》前言,主編及附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史》,2008年8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論文
《論“學戰”思潮》,1988年12月《社會科學》
《文化選擇與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89年1月《求索》
《論辜鴻銘》,1989年2月《福建論壇》;1989年8月、9月合刊《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論梁啓超三次脫離政治宣言》,1989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五四奇人辜鴻銘》,1989年3月《書林》
《論梁啓超在護國運動中的歷史作用》,1989年5月《江海學刊》;《新華文摘》摘要轉載
《論五四啟蒙的內在衝突》,1989年5月《社會科學》
《當代中國青年的獨立宣言》,1989年5月《書林》
《一個空靈澄徹的詩化世界》,1990年1月《書林》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變遷散論》,1990年4月《史林》
《梁啓超社會思想研究》,1990年4月《學術季刊》
《辛亥革命與王朝體制的終結》,1991年3月《史林》
《晚清經濟政策演變的社會效應》,1991年5月《江漢論壇》
《新民之道與人的現代化》,1992年2月《探索與爭鳴》
《論洋務教育的歷史命運》,1992年2月《學術季刊》
《清末經濟政策的演變》,《近代中國經濟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江南名士的歧路》,1993年3月《社會科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華政策》,1993年3月《史林》
《黃侃》,《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9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
《商務印書館:現代中國的“模範實業”(上)》,1994年10月《海上文壇》
《商務印書館:現代中國的“模範實業”(中)》,1994年11月《海上文壇》
《商務印書館:現代中國的“模範實業”(下)》,1994年12月《海上文壇》
《實證的魅力》,1995年12月《文匯讀書周報》
《一個近代儒者的人格與良知——梁濟之死》,1995年2月《檔案與史學》
《中國遺書精選》編後感言,1995年7月《社會科學報》
《國難與商務印書館》,1995年4月《檔案與史學》
《被撕裂的靈魂——論陳布雷的自殺》,1995年4月《主人雜誌》
《血性生命與烈士情懷——譚嗣同之死》,1995年6月《檔案與史學》
《小刀會起義、太平軍戰事與近代上海的崛起》,1996年4月《學術季刊》
《張元濟與近代文化》,1996年3月《史林》
《天留一老試艱難——抗戰勝利後的張元濟》,1996年6月《檔案與史學》
《堅持與棄守――讀陳寅恪最後20年》,1997年1月《東方文化》
《百年滄桑,世紀縮影——為紀念商務印書館建館100周年而作》,1997年4月《歷史教學問題》
《胡雪岩與胡雪岩現象》,1997年8月《文匯報》
《大歷史:一個歷史學家的雄心》,1997年9月《文匯報》
《品味中國傳統文化的“異制”和“異俗”》,1997年5月《探索與爭鳴》
《重創與改制:民國創立前後的商務印書館》,1998年2月《檔案與史學》
《為國家謀文化上之建設》,1998年4月《檔案與史學》
《張元濟與五四新文化運動》,1998年2月《史林》
《從傅張交往書信看張元濟與傅斯年暨歷史語言研究所之關係》,1998年,《新學術之路》,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學》,載《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國歷史學》,載《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前沿與趨勢》(與熊月之、承載合撰)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晚清上海市政演進與新舊衝突》,《近代中國》第9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聚焦近代社會風雲》,1999年4月《新聞報》
《略論近代上海市政》,1999年6月《學術月刊》
《論晚清上海的洋商與傳教士》,1999年2月《史林》
《商務印書館與五四新文化運動》,1999年5月《社會科學》
《魏斐德與上海警察》,2000年1月《史林》
《論晚清駐滬領事與外籍關員》,2000年3月《學術月刊》
《太平天國與江南社會變遷散論》,2001年3月《史林》
《論康乾盛世》,2001年11月《社會科學》
《中國中心觀的由來及其發展》,2002年4月《史林》
《“中華”大戰“商務”》,2002年10月《社會科學報》
《太平天國與江南社會變遷》,2003年1月《社會科學》
《中國與歐洲何時開始拉開距離》,2003年1月《文匯報》
《歷史研究的新方向》,2003年3月《社會科學報》
《海外學人重構中國形象》(對話錄),2003年4月《解放日報》
《長三角一體化的歷史文化基礎》,載《長江邊的中國》,2003年4月,學林出版社
《唐宋轉型中的“文”與“道”》,2003年7月《社會科學》
《開放傳統與上海城市命運》,2003年第5期《史林》
《開埠·制度化·上海模式》,2003年11月《解放日報》
《制度建設:改革進程的再度出發》(對話錄),2003年11月《解放日報》
《杜亞泉與現代思想史上的調適思潮》(筆談),2003年11月《文匯報》
《志士英豪的角逐之所》,2003年12月《社會科學報》
《晚年陳旭麓與重寫中國近代史》,2004年2月《歷史教學問題》
《“中國學”重心移回中國》(訪談錄),2004年5月《東方早報》
《上海的當代傳奇》,2004年5月《解放日報》
《歷史變遷中的中國與歐洲》,2004年7月《社會科學》
《城市文化形象》,2004年10月《澳門日報》
《文化市場與上海出版業》,載《透視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又載《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論民國初年文化市場與上海出版業的互動》,2004年6月《史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2期轉載;《中國學術年鑑2004》摘要轉載
《近代史上的江南與上海》,2005年1月《解放日報》
《從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2005年1月《上海文化》;《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5期轉載
《從“無所表見”到“互市巨埠”》,2005年2月《社會科學報》
《建造僑民博物館,架起溝通新橋樑》(訪談錄),2005年6月《新民晚報》
《抗戰與上海城市命運》,2005年8月《解放日報》
《中國現代化推遲五十年》,2005年7月《新民晚報》
《從校歌看民國時期的大學精神》,2005年8月《文匯報》
《用新史料講新故事》,2005年6月《史林》
《近代中國高校校歌選》-序,2006年9月,《近代中國高校校歌選》
《新文化史的興起》,2006年11月,《文匯報》
《從全國性到地方化:1945至1956年上海出版業的變遷》,2006年12月,《史林》
《史華慈的思想世界》,2006年12月,《東方早報》
《從全國性到地方化-(1945-1956上海業的變遷)》,2006年12月,日文《近鄰》
《“東方的哈佛”-聖約翰大學簡論》,2007年5月,《社會科學》
《“西區”的開發與上海的摩登時代》,2007年7月,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世界聚焦中國:中國學在海外》,2007年6月,《解放日報》“思想者”版
《蒼涼的黃昏——晚年陳旭麓與新時期中國史學》,2008年6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寫在〈史林〉邊上》,2008年6月,上海社科院院慶辦編《往事掇英》
《文化市場與新文化運動》,2009年2月,《文化中國》
《蒼涼的黃昏——晚年陳旭麓與新時期中國史學》,2009年3月
《革命文化的興起與都市文化的衍變》,2009年10月,《社會科學》
《革命文化的興起與都市文化的衍變——以上海為中心》,2010年1月
《鹹同文教之厄與江南文化版圖重構》,2010年6月
《從中國出發思考中國》,2010年10月
《辛亥革命前的中國》,2010年10月
承擔課題
1997年,《商務印書館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國家中華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1999年,《太平天國與江南社會變遷》,國家青年課題
2004年,《文化市場與近代上海出版業》,國家一般課題
2005年,《上海學研究(文獻資料蒐集與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課題
2007年,《世博會與上海文化建設》,上海市社科規劃委託課題
獲獎情況
《中國遺書精選》,社科院科研成果獎,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1993-1999年度
《張元濟與近代文化》,社科院科研成果獎,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1995-2001年度
《張元濟與近代文化》,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二等獎,第四屆(1996-1997)
《中國遺書精選》,上海市歷史學會學會獎,學會獎,第一屆(1995.7-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