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紅[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

周曉紅[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

周曉虹 1957年生於杭州。自1977年起先後考入南京醫學院醫學系、南開大學社會系和南京大學歷史學系,並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9年4月至2000年5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從事訪問研究。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周曉紅[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 周曉紅[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

周曉虹 1957年生於杭州。自1977年起先後考入南京醫學院醫學系、南開大學社會系和南京大學歷史學系,並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9年4月至2000年5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從事訪問研究。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

社會心理

歷史學

主要貢獻

*《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第一卷:經典貢獻)》,45萬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傳統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25萬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

*《現代社會心理學》,45萬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現代社會心理學史》,37萬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走向社會的名片:公共關係的理論與實踐》,27萬字,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3年版;

*《現代廣告戰略與戰術》,25萬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主編著作

*《全球中產階級報告》(主編),35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中產階層調查》(主編),40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研究(2006年春季卷)》(與謝壽光共同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中國研究(2005年春季卷)》(與謝壽光共同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研究(2005年秋季卷)》(與謝壽光共同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主編),57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版;

*《社會理論論叢(第1輯)》(與張一兵、周憲共同主編),27萬字,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社會理論論叢(第2輯)》(與張一兵、周憲共同主編),25萬字,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大過渡時代的中國青年》(與周怡共同主編),41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主編),40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學校教育與管理心理學》(主編),28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現代社會心理學名著精華》(主編),40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流派》(主編),31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先後出版《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 (第一卷“經典貢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傳統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現代社會心理學》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現代社會心理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等著譯作10餘部,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40餘篇。

譯著(含校閱)

*《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米爾斯著),35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文化:社會學的探索》(霍爾著,與徐彬合譯),30萬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著),20萬字,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5年版;

*《精神、自我與社會》(G. 米德著,周曉虹校),30萬字,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4年版;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薩哈金著,主譯),67萬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薩摩亞的成年》( M. 米德著,與李姚軍合譯),15萬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0年版;

*《人格:文化的積澱》(巴普諾著,主譯),48萬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文化與承諾》( M. 米德著,與周怡合譯),10萬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學術論文

*“《白領》、中產階級與中國的誤讀“,北京:《讀書》2007年第5期;

* “Rur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oist and post-Mao periods”,in Mohanty, M.& Ma, Rong (ed.),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Delhi: Sage Press, 2006.

*“中國中產階級:虛幻抑或現實”,天津:《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再論價值中立及其套用限度”,上海:《學術月刊》2005年第8期;

*“再論中產階級:一種全球化的視野”,上海:《社會》2005年第3期;

*“1951-1958:中國農業集體化的動力——國家與社會關係視野下的社會動員”,《中國研究》2005年第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不二法則”,哈爾濱:《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6期;

*“學術傳統的斷裂與延續”,上海:《上海社會科學》2004年第12期;

*“文化何以能夠成為產業?”,上海:《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11期;

*“芝加哥學派的貢獻與局限”,成都:《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6期;

*“城市文化與城市性格的歷煉與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關懷”,杭州:《浙江學刊》2004年第4期;

* “傳播的畸變:有關SARS傳言的一種社會心理學分析”,北京:《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4期;

* “芝加哥社會學派(上)”,濟南:《社會學家茶座》2003年第3期;

* “芝加哥社會學派(下)”,濟南:《社會學家茶座》2003年第4期;

* “SARS傳播期間的公眾傳言與社會輿論”,陸學藝等主編:《2003年社會發展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 “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社會學內部的對立與動力”,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 “社會學主義與社會學年鑑學派”,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 “經典社會學的歷史貢獻與局限”,南京:《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 “中產階級: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 “論社會學理論的基本範式”,北京:《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5期;

* “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 “理想類型與經典社會學的分析範式”,南京:《江海學刊》2002年第2期;

*“Cultural Transmiss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Socie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 Winter 2001;

*“社會學經驗研究的形成與確立”,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Mao’s Era and the Post Mao’s Era”, 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00;

*“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毛澤東和後毛澤東時代的比較”,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秋季刊(總第17期);

*“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北京:《社會學研究》2000年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3期;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ural Chinese During the Present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 comparison of Zhouzhuang Township and Beijing’s ‘Zhejiang Village’”,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 Kyoto: Kyoto University Press, 1999.

*“流動與都市體驗對中國農民現代性的影響”,北京:《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5期;北京:《新華文摘》1999年第1期轉載;

*“試論社會史的若干理論問題”,北京:《歷史研究》1997年第3期;

*“邊際人:概念、特點及其他”,北京:《社會心理研究》1997年第2期;

*“傳統與變遷:中國農民的社會心理”,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年春季卷;

*“時尚現象的社會學研究”,北京:《社會學研究》1995年第3期;

*“社會時尚的嬗變與興替”,南京:《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

*“時尚現象的社會心理分析”,長春:《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5

期;

*“本土化和全球化:社會心理學的現代雙翼”,北京:《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5期;

*“集群行為:理性與非理性之辯”,成都:《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第5期;

*“模仿與從眾:時尚流行的心理機制”,南京:《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8期;

*“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和後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興起”,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社會時尚的三種表現形態”,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3

期;

*“面向社會: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轉折”(與王曉章合作),杭州:《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實證主義、實驗主義和個體主義批判”,北京:《社會學研究》1993年第3 期;

*“關於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理論探討”,北京:《社會心理研究》1990年第4期;

*“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學”,天津:《南開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西方民族性格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南京:《江海學刊》1990年第2期;

*“公共關係心理學:現代社會心理學的拓展與套用”,南京:《社會學探索》1989年第5期;

*“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歷史、理論與特徵”,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南京:《青年界》1988年第1期;北京:《青年研究》1988年第11期;

*“社會心理學概觀”(譯文),北京:《國外社會學》1988年第2期;

*“論文化人類學對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貢獻”,北京:《社會學研究》1987年第5期;

*“班杜拉和科爾伯格:性別角色發展觀的分析”,開封:《心理學探新》1986年第3期;

*“簡論當代中國的階層結構”,天津:《社會學與現代化》1985年第4期;

*“論手勢在思維發展中的作用”,開封:《心理學探新》1984年第3期。

獲獎記錄

1993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寶鋼教師獎特等獎;2001年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2004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 2004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個人);

*《社會心理學》課程,2004年入選國家精品課程(1/5);

*“社會學套用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與實踐”,2004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5);同時入選江蘇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5);

* 2003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個人);

* 2003年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 2001-2005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個人);

* 2003年獲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個人);

* 2000年獲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排名第一);

* 2000年獲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個人);

* 1999年獲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個人);

* 1998年獲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 1998年獲《社會學研究》10周年優秀論文獎(個人);

* 1998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個人);

* 1995年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中青年獎”(個人);

* 1995年獲寶鋼獎教金特等獎(個人);

* 1995年獲南京大學獎教金特等獎(個人);

* 1994年獲“江蘇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個人);

* 1994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 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個人);

* 1992年獲“光明杯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 1992年獲“江蘇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