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類
骨與創傷科
疾病概述
周圍血管傷分為:完全離斷、部分破裂、血管壁挫傷、血管內膜撕裂及動脈痙攣、出血、張力性血腫及急性動脈供血不足(蒼白、皮溫低、麻木、運動障礙、劇痛及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等血管開放傷表現或供血不足、中斷及肢體遠端血液回流障礙等閉合性血管傷症狀。
疾病描述
分為:完全離斷、部分破裂、血管壁挫傷、血管內膜撕裂及動脈痙攣、出血、張力性血腫及急性動脈供血不足(蒼白、皮溫低、麻木、運動障礙、劇痛及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等血管開放傷表現或供血不足、中斷及肢體遠端血液回流障礙等閉合性血管傷症狀。
症狀體徵
完全離斷、部分破裂、血管壁挫傷、血管內膜撕裂及動脈痙攣、出血、張力性血腫及急性動脈供血不足(蒼白、皮溫低、麻木、運動障礙、劇痛及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等血管開放傷表現或供血不足、中斷及肢體遠端血液回流障礙等閉合性血管傷症狀。
疾病病因
外傷。
病理生理
外傷所致血管損傷,影響其供血情況,進而影響相關功能。
診斷檢查
1.應按血管損傷狀態不同,區分為完全離斷、部分破裂、血管壁挫傷、血管內膜撕裂及動脈痙攣。前二者屬血管開放傷,後三者為血管閉合傷。
2.檢查有無出血、張力性血腫及急性動脈供血不足(蒼白、皮溫低、麻木、運動障礙、劇痛及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等血管開放傷表現或供血不足、中斷及肢體遠端血液回流障礙等閉合性血管傷症狀。
4.個別疑難病例可作血管造影檢查。
5.要查清有無休克、骨折、脫位和神經合併傷。
治療方案
一、一般診療原則
1.首先注意傷員有無休克、有無其他部位的合併傷,尤其是顱腦傷和內臟傷,如有休克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合併傷,應迅速救治。
2.肢體如有活動性出血,應迅速採取止血措施。
3.合併骨關節損傷的四肢血管傷及不完全肢體離斷傷應使用超過上、下關節的石膏托或夾板制動,然後方能轉運。
4.完全離斷的肢體,套用無菌敷料或清潔的布料、毛巾等包裹,如現場距醫院較遠或天氣較熱,應採用低溫方法保存,周圍放置冰塊,但不可用任何液體浸泡。
5.迅速送往醫院,並儘可能在轉送前後與收治單位取得聯繫,以便使其在人力與物力上做好必要準備。
二、周圍血管傷
(一)急救
1.手壓止血法 現場急救最簡捷的臨時止血措施是用手指、手掌或拳頭壓迫出血部位近端動脈乾,暫時控制出血,以爭取時間採取其他止血措施。
(1)上肢出血時指壓肱動脈,將其緊壓在肱骨幹上。
(2)下肢出血時壓迫股動脈,用拇指、手掌或拳頭在腹股溝下方用力把股動脈向後擠壓於股骨上。
2.包紮止血法 適用於一般四肢出血,用急救包或厚敷料覆蓋創口後外加繃帶纏繞,略加壓力。
3.止血帶止血法
(1)用於四肢動脈乾損傷發生嚴重出血,不能用其他臨時止血法控制者及四肢手術有助於減少失血有利於手術操作者。
(2)注意點:①儘量使用氣囊止血帶。②止血帶壓力成年人上肢一般40.0kPa(300mmHg),下肢約66.7kPa(500mmHg)。現場急救使用其他類型止血帶時,應做到既阻斷動脈血流,又不損傷局部組織。③纏扎部位:上肢一般為上臂上1/3,下肢為大腿中上1/3,在野戰條件下,可緊靠傷口上方的健康部位。④持續扎止血帶時間愈短愈好,一般1/2h左右放鬆一次,但在缺乏抗休克及徹底止血條件下,不能隨便放鬆止血帶,唯一安全的辦法是加速後送,爭取2~3h內送達有條件的醫療單位,最長不得超過5h。⑤止血帶不能直接扎在皮膚上,要有襯墊。⑥扎止血帶患者要有明確標記,並註明扎止血帶時間。⑦扎止血帶的傷肢宜用夾板固定,並注意保溫。
預後及預防
無特殊預防方式,儘量避免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