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生出惆悵:來自水鄉烏鎮的靈感

出版社: 烏鎮的河 烏鎮的雨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6月1日)
叢書名: 文匯原創叢書
平裝: 275頁
開本: 16開
ISBN: 7807410191
條形碼: 9787807410195
尺寸: 22.2 x 15.2 x 1.4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趙鑫珊,教授,作家。主攻方向之一是對東西方文明進行比較哲學研究。出過55本書。 
忘不了在江南水鄉烏鎮蹲點、仰觀俯察的一段閱歷,包手心中淡淡的憂傷和惆悵。引不起惆悵,那還是千年古鎮嗎?

內容簡介

“告別”是我們的命中注定:
“落地哭三聲,好歹命生成。”
先是告別母體,這是原(元)告別,然後告別無憂慮的童年,再就是告別國小、中學。畢業典禮那天,我們還沒有惆悵。因為 我們還沒有成熟到生出惆悵的人生階段。
在人類感情譜中,惆悵是一種很微妙、很細膩和很高級的感情。
大學畢業,要離校的日子,從我們內心深處才冉冉升起了一絲惆悵……
當我們告別傳統的農業文明,要去過一種現代化的西方機器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們生出的惆悵則會更多、更濃和更高級。因為它很根本。
惆悵是有等級、有層次的。
當代中國人告別已漸漸遠去、消失在地平線那一頭的農業文明,生出的惆悵當屬於最高等級,最高層次。因為它很哲學。
我們是在向幾千年的中國農業文明傳統作告別,內心升騰起的惆悵,能不深沉嗎?能不根本嗎?能不哲學嗎?
這時驀然生出的,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惆悵,大惆悵,高級別的惆悵。
告別生出惆悵的大小和級別,取決於告別對象的性質,以及它所處的層次和大小。
告別農業文明,歸根到底是向一種傳統的生活方式作告別。這種生活方式延續了好幾千年。中國人就是從這種古老的傳統中走出來的……
江南水鄉烏鎮的價值就在於它成了一個完整、生動體現該傳統的醒目符號,建築空間的符號。
沒有中國傳統建築空間語言符號系統(包括石橋和佛塔),烏鎮便不復存在。

媒體評論

書評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宋·王禹

目錄

“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獻辭
題記十則
這本書的緣起:近因和遠因——自序
畫滿一個個小窗
為什麼
烏鎮的河
致烏鎮枕水人家
愛就是喚醒
我像個鐘擺
我有個“古鎮情結”
我有自覺的歷史意識,故我在——從三個“燒餅”理論看烏鎮
農業文明人感恩多,敬畏多——在烏鎮吃著肉想到的
古鎮的音樂——音響場不能破壞建築場
烏鎮茶樓能演奏西方大提琴曲子嗎?
在烏鎮開場莫扎特音樂會——兩個和,和對和
“人有千算,天則一算”——烏鎮修真觀的楹聯哲理詩意
一、同一真理,多種表述
二、“天”這個觀念
三、何謂天算?何謂人算?
四、什麼是算?
1749年前後的中國和歐洲——橫向比較
古屋外殼,現代內容——我的奇異感覺
致烏鎮百年老街
“晴耕雨讀”——農業文明的一種平靜的生活方式
烏鎮茶樓的大困惑 ——核電站是福還是禍?
致烏鎮古街的街燈
我的巷子情結
床和人生——參觀烏鎮“百床館”所想到的
形而上(哲學)層面的深層風景——第二次走進烏鎮的“百床館”
一、宇宙的容器結構
二、存在主義的命中注定
古鎮的滄桑和荒殘美——沒有旅魂的旅遊是盲目和淺薄的
由烏鎮人家的灶頭引出的思考———兩種文明中的能源
一、世界範圍的沼氣利用
二、從核聚變獲取能量
三、當代人的遠慮和近憂
“機”這個漢字——從兩種文明看“機”
烏鎮的雨
雨催詩——雨中看烏鎮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