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澄

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新兒童》雜誌在廣州復刊。 1950年呂志澄回到廣州,在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出版處任編審、編輯。 1991年8月9日,呂志澄在廣州去世,終年76歲。

呂志澄,廣東省高要縣人,1915年8月25日出生於教師家庭,在其父呂藻芬影響、教育下,自小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國小、中學時代的學習成績都很好。1935年在廣東省立第七中學(即現在肇慶中學)高中畢業,同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山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在中大讀書期間,參加了進步老師組辦的“中大鄉村實驗區”活動。日間讀書,晚上到元崗等農村搞社會調查,進一步了解社會和人民疾苦。同時還參加辦夜校,向人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另外,以報告文學、通訊、散文等形式在中山大學校刊發表社會調查內容。他第一篇處女作是《一夕心痕》。通過讀書學習和鄉村實驗生活,呂志澄思想進步很快。為了祖國不受欺侮,參加抗擊日寇,經地方黨組織介紹,於1938年1月和幾位中大的同學毅然離開了學校投奔到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班學習。
呂志澄在抗大學習時,用呂澄、一青等名在延安文聯出版的《五月在延安》、廣州出版的《抗戰大學》、《游擊隊》等雜誌發表多篇報告文學、通訊,報導延安抗日情況。
抗大畢業後,1938年8月被派到重慶國際反侵略協會中國分會任秘書,在王炳南(解放後曾任中共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黨組書記)領導下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在重慶期間,還積極介紹了三位女學生李秀嫻、溫堅、黎揚和一位進步男青年譚培德到延安參加革命工作。1941年5月,呂離開重慶奔赴延安。可是到洛陽晉豫區中條山時,適遇日寇發起瘋狂進攻,中條山一帶成為真空地帶。在這情況下,呂志澄只有滯留在工合陽城事務所工合工人游擊隊黨組織主辦的《晉豫日報》通訊組工作。這期間,呂撰寫了《如何寫通訊報導》一文在日報連載,並油印給部隊通訊員學習。不久,工合游擊隊北上進入太岳區根據地,呂也隨同前往太行區在129師政治部工作。
1943年8月,經組織同意由重慶返回廣東高要縣,在高要縣立中學教書。因為寫了多篇諷刺國民黨的文章在《民族日報》刊載,而受當地國民黨追捕,呂只好又離開高要。
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新兒童》雜誌在廣州復刊。呂志澄應曾昭森、黃慶雲的邀請就任《新兒童》副主編。同年12月《新兒童》雜誌被國民黨反動派勒令停刊,於是又轉移到香港出版。呂志澄在《新兒童》先後發表了不少撰寫或翻譯的兒童故事、童話、詩歌、少年科學等文章,其中一篇是介紹解放區情況的兒童小說《北極星》。在香港期間,參加文委在香港進行的影評寫作。同組寫作的有周鋼鳴、黃寧嬰、黃谷柳、黃慶雲等。文章主要發表在《華商報》、《大公報》、《文匯報》副刊。
1949年春,呂志澄與黃若天、周作煦等在中共華南分局統戰部負責人譚天度、羅理實(李實)的領導下,組建了中共外圍組織“高要新青年協會”(後改稱“西江新青年協會”),並出版《新高要》(後改稱《新西江》),同時,還進行對一些國民黨軍隊和駐守高要的地方團隊的策反活動。此外,還秘密把五星紅旗的圖案派人帶回肇慶,使解放軍進入肇慶時,在縣立中學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1950年呂志澄回到廣州,在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出版處任編審、編輯。還撰寫了報告文學《木船打敗敵艦解放海南島》在《廣州日報》發表。另外,還出版了兒童故事集《走向進步的孩子》、《愛國少年復仇記》,對兒童很有教育作用。1952年調到廣東人民文藝出版社任編輯,寫作出版了《三元里抗英團》、《大力士》、《魔術師》等少年文藝叢書。
呂志澄從事創作50多年,寫作範圍頗廣。他曾用的筆名有:一青、古濂浦、士登、寶提、李沁、亨亨、方里、雷向明……等10多個。解放後多次出席廣東省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曾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中國出版工作協會頒發的榮譽證書,榮獲“人民作家”的稱號。由中山大學副教授陳衡等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廣東當代作家傳略》一書就曾刊載了呂志澄的生平事略。
呂志澄離休之後,仍在廣東作家協會少年文藝報社任編委,為報社組織和撰寫稿件,並為北京出版社《延安文藝叢書》提供在延安抗大學習時期撰寫發表的文章和在抗大的生活照片。另外,還為《高要文史》、《端州文史》撰寫文史資料。
1991年8月9日,呂志澄在廣州去世,終年76歲。
呂志澄一生為人剛直,光明磊落,待人寬恕為懷,對已嚴而勤奮。他生前友好、作家黃慶雲送的輓聯,就對呂的一生作了高度的概括。輓聯如下:
五十年刎頸相交敬君才感君誼憐君多難;
一輩子光明磊落待人恕誨人勤使人不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