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蟲

吸血蟲

吸血蟲全部寄生生活,多數營內寄生,少數營外寄生。受寄生生活的影響,其形態和生理上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和適應,出現了一些與寄生生活相適應的器官或器官退化現象。內寄生的種類生活史複雜,多有2個或3個寄主;中間寄主通常是螺類,有第二中間寄主時,多為淡水魚或蝦蟹類;終末寄主通常為脊椎動物;具有多個幼蟲期,即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等。 2016年全球十大最嗜血恐怖動物排行榜,吸血蟲專吃人血居首位。

基本信息

主要危害

2016年5月11日,全球十大最嗜血恐怖動物排行榜,吸血蟲專吃人血居首位。它可以無聲無息的趴在你的身上,使你感覺不到,吸光你身上所有的血。  

血吸蟲尾蚴穿透皮膚可引起皮炎。大量童蟲在人體內移動時,可引起咳嗽、咳血、發熱等症狀。成蟲寄生於寄主的肛門靜脈和腸系膜經脈中,蟲卵沉積於肝臟和腸壁等組織,形成蟲卵肉芽腫,最後導致肝硬化,引起貧血、消瘦、浮腫和腹水。兒童和幼畜因不能正常發育可成為侏儒,成人喪失勞動力,婦女不孕不育,甚至致死。  

防治措施

應貫徹以預防為主的方針,採取綜合措施,包括查病治病,滅螺,加強糞水管理和預防感染(避免與可能有尾蚴的水接觸)等措施,切斷血吸蟲生活史的各個環節。  

怎樣寄生

吸血蟲 吸血蟲

我國有日本吸血蟲,其雌雄異體。雄蟲粗短,平均體長16mm,呈乳白色。雌蟲細長,前端纖細,平均體長20mm,蟲體後部因腸管內充滿被消化的血紅蛋白而呈暗褐色;雌蟲常處於雄蟲的抱雌溝內,呈合抱狀態,兩者合抱寄生於人及儲存宿主牛、羊、豬、鼠、兔等哺乳動物的肝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系統中。兩性成蟲體表部分或全部具有小結節或棘狀突起,口與腹吸盤位於蟲體前端,蟲體借吸盤吸附於靜脈內壁,通過口與腹吸盤的一吸一離逆血流匍匐移行至腸黏膜下層的靜脈末梢,在該處交配產卵,蟲卵呈橢圓形,淡黃色,卵內含有毛蚴。

毛蚴分泌溶組織物質透過卵殼,破壞血管壁導致周圍組織炎症、壞死,並刺激腸蠕動加強,引起腹內壓、血管內壓變化,部分蟲卵隨壞死組織向腸腔潰破,混於糞中排出宿主體外,與水接觸後在25℃~30℃的條件下孵出毛蚴,毛蚴浮游於水中,遇中間宿主釘螺時,即主動侵入螺體,經母胞蚴、子胞蚴系列的發育和增殖,最後陸續形成許多尾部分叉的尾蚴,分期分批逸出螺體,常浮於水面。尾蚴為血吸蟲的感染階段,當人畜接觸疫水時,尾蚴以口、腹吸盤附著皮膚,穿刺腺分泌溶蛋白酶類物質溶解皮膚組織,並迅速脫尾侵入皮膚轉變為童蟲。童蟲經微血管或淋巴管入靜脈,隨血流經右心、肺、左心進入體循環,其中部分到腸系膜靜脈,隨血流移行到肝內門靜脈系統分支,發育為成蟲後再逆行到腸系膜靜脈中定居。尾蚴侵入宿主24天后,雌蟲開始產卵,一條雌蟲每日產卵1000個左右,5周后宿主糞便中可出現蟲卵。血吸蟲在人體內可存活長達30年或40年。

感染方式

血吸蟲感染人體需具備三個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傳染源

血吸蟲是人畜互通寄生蟲。其儲存宿主種類較多,主要有牛、豬、犬、羊、馬、貓及鼠類等30多種動物。病人及患病耕牛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受感染的羊、豬、犬、馬、鼠類等。在一些長時間無人畜活動的地區,血吸蟲在野生動物之間通過釘螺傳播,形成原發性疫源地;而在人畜活動的居民點或生產地區,由釘螺傳播所構成的疫源地屬次發性疫源地。

傳染源的糞便

進入有釘螺存在的疫水,宿主因接觸疫水而傳播。①糞便入水:糞便污染水源的方式視各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家畜管理飼養方法不同而異。河邊洗刷馬桶、隨地大便、施用新鮮糞便及耕牛放牧等尤易污染水源。②釘螺存在:釘螺是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故僅限於有釘螺的地區,才有可能有血吸蟲流行。在我國,血吸蟲病流行於長江兩岸,及其以南的十二個省、自治區和上海市,且以長江中下游地區較為嚴重。經過多年的防治,本病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釘螺的感染率與水源污染程度密切相關,採用哨兵螺方法可測定水源污染情況。分布於我國的釘螺稱湖北釘螺,有七個亞種。釘螺屬軟體動物,水陸兩棲,多孳生於水分充足、有機物豐富、雜草叢生、潮濕蔭蔽的灌溉溝或河邊淺灘;通常生活在水線上下,冬季隨氣溫下降深入地面下數厘米蟄伏越冬。釘螺可在地面,但活動範圍有限,速度緩慢。然而,釘螺可附著於水面各種漂浮物體上,如湖草、蘆葦、船隻等擴散到遠處,使原有孳生範圍擴大或形成新的孳生地。③接觸疫水:在流行區,居民因各種生活和生產活動接觸疫水而感染,如常因捕魚、打草積肥、游泳、洗物、洗腳等接觸疫水,也可因赤足在含尾蚴的地面上行走,尾蚴從皮膚侵入。尾蚴侵入數量與水源污染程度、皮膚暴露面積、接觸疫水時間和次數成正比。除皮膚外,尾蚴也可在飲用生水時從口腔黏膜侵入體內。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居民的感染率與當地釘螺受染率成正比。患者以漁民、農民為多,尤以15~30歲的青壯年因反覆接觸疫水而感染率較高。男多於女,夏秋季感染者最為多見。兒童與非流行區人群一旦遭受大量感染可產生一定的抵抗力,對再感染的耐受力並不完全,因而重複感染經常發生。

誘發病

自尾蚴鑽入皮膚,經童蟲移行並發育為成蟲,成蟲成熟後交配產卵,蟲卵沉積於腸道與肝臟等處組織內,血吸蟲生活史中四個發育階段均可造成人體損害,但前三者所造成的病變,或為一過性,或較輕微,均不足以對人體造成顯著損害。唯蟲卵沉積於組織內所誘發的蟲卵肉芽腫反應乃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

尾蚴性皮炎

一般發生於感染後6~8小時,長者2~3天。尾蚴鑽入皮膚後,其頭腺所分泌的溶組織酶及其本身死亡後的崩解產物,可引起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水腫,伴中性及嗜酸性粒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皮膚出現紅色丘疹,成為“尾蚴性皮炎”。系由速髮型和遲髮型變態反應所致。持續1~2天后,丘疹自行消退。

髒、肺病變

童蟲沿血流移行時,可引起經過處的臟器病變,以肺部病變較為明顯,局部可見點狀出血及白細胞浸潤,嚴重感染者可發生出血性肺炎,出現咳嗽、發熱、蕁麻疹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表現,這與蟲體代謝產物或崩解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

貧血

實驗表明,成蟲及其代謝產物僅產生局部輕微的靜脈內膜炎、輕度貧血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蟲體死亡後,雖可引起血管壁壞死和肝內門靜脈分支栓塞性脈管炎,但較輕微,不致造成嚴重損害。成熟的雌蟲產卵後,某些初次重度感染者可出現重度發熱、全身不適、蕁麻疹、腹痛、腹瀉、肝脾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急性血吸蟲病表現,它可能屬於免疫複合物型。

蟲卵肉芽腫

蟲卵除可沉積於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闌尾、迴腸末端及肝臟外,尚可見於腸系膜及腹膜後淋巴結、肺臟及腦等器官內。沉積於各處的蟲卵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基本相似,後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病變區域

血吸蟲病引起的腸道病變一般都在腸系膜下靜脈分布的範圍內,以結腸,尤以直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為顯著,小腸病變極少,僅見於嚴重患者。急性期表現為腸黏膜紅腫,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有散在的點狀出血和表淺小潰瘍。鏡下見黏膜和黏膜下層蟲卵肉芽腫(急性期)。黏膜壞死脫落,形成淺表潰瘍,蟲卵由此落入腸腔。臨床上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糞便中可檢出蟲卵。至慢性期,輕度感染者,其腸壁結締組織輕度增生,臨床上通常無症狀。感染較重者,其病變較廣泛,受累結腸明顯增厚,腸黏膜增生呈顆粒狀,甚至形成息肉;或黏膜萎縮、黏膜皺襞消失。在增生與萎縮腸黏膜間,夾雜有污灰色的淺小潰瘍。此外,尚可見小量灰黃色急性蟲卵結節。重症慢性血吸蟲病時,結腸壁因瀰漫性纖維化而廣泛增厚,病變部位的腸系膜也見纖維增厚,兩者一起形成腫塊。

病變

由於重複感染,雌蟲不斷產卵,蟲卵分批沉積於腸壁,病變新老不一。在纖維增厚、慢性潰瘍、息肉形成基礎上有發生癌變的可能。

血吸蟲病引起的肝病變,為早期肝腫大,表面可見粟粒狀黃色顆粒(蟲卵結節)。晚期由於門靜脈分支周圍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肝變硬、縮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結節,形成血吸蟲性肝硬化,門脈側支循環的建立使食管下端靜脈及胃底靜脈曲張,脾因門脈高壓而淤血腫大,可引起脾功能亢進。

血吸蟲引起的異位損害以肺和腦部最多見,肺內可見粟粒狀結節及結節周圍滲出性炎症,腦部可出現不同時期的蟲卵結節和膠質細胞增生。

抗病藥物

吡喹酮為吡嗪異喹啉衍生物,為廣譜抗吸蟲藥和驅絛蟲藥,尤以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而受重視。對線蟲和原蟲感染無效。

抗蟲作用

吡喹酮除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外,對其他吸蟲,如華枝睪吸蟲、薑片吸蟲、肺吸蟲,以及各種絛蟲感染和其幼蟲引起的囊蟲症、包蟲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本章著重討論其抗血吸蟲作用;其他抗腸蠕蟲的作用和用途。

在體外實驗中,吡喹酮能為血吸蟲迅速攝取。在最低有效濃度(0.2~1.0μg/ml)時,可使蟲體興奮、收縮和痙攣。略高濃度時,則可使血吸蟲體被形成空泡和破潰,粒細胞和吞噬細胞浸潤,終至蟲體死亡。整體實驗結果表明,用藥後數分鐘內,腸系膜靜脈內95%的血吸蟲向肝轉移,並在肝內死亡。

吡喹酮的上述作用可能與其增加體被對Ca2+的通透性,干擾蟲體內Ca2+平衡有密切關係。除去培養液中的Ca2+或加入Mg2+,則可取消上述作用。由於蟲體發生痙攣性麻痹,使其不能附著於血管壁,被血流沖入肝,即出現肝移。在肝內由於失去完整體被的保護,更易被吞噬細胞所消滅。吡喹酮對哺乳動物細胞膜則無上述作用,由此表現出其作用的高度選擇性。

體內過程

吡喹酮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於服藥後1~2小時達血藥峰濃度。由於首關消除多,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主要在肝內羥化而失活,經腎排出。24小時內排出用藥量的90%。以原形藥經腎排泄者不超過用藥量的0.02.消除t1/2健康人為1~1.5小時,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則明顯處長。

不良反應

副作用輕微、短暫。可在服藥後短期內發生腹部不適、腹痛、噁心,以及頭昏、頭痛、肌束顫動等。少數出現心電圖改變。

血吸蟲

血吸蟲也稱裂體吸蟲(Schistosoma)。寄生於人體的血吸蟲種類較多,主要有三種,即日本血吸蟲(S.japonicum)、曼氏血吸蟲(S.mansoni)和埃及血吸蟲(S.haematobium)。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區尚有間插血吸蟲(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蟲(S.mekongi)和馬來血吸蟲(S.malayensis)寄生在人體的病例報告。

血吸蟲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個國家和地區,估計有5~6億人口受威脅,患病人數達2億(1990)。我國僅有日本血吸蟲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血吸蟲。從湖北江陵西漢古屍體內檢獲的血吸蟲卵事實,表明血吸蟲病在我國的存在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寄生於人體的血吸蟲在形態、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有許多不同於其它人體寄生吸蟲,如血吸蟲系雌雄異體;成蟲在腸系膜靜脈或膀胱靜脈叢寄生,蟲卵從糞或尿中排出,因蟲種而異;尾蚴的尾部分叉,在水中經皮膚侵入縮主;生活史中無雷蚴和囊蚴階段。茲以日本血吸蟲為例,作較詳細敘述,並扼要介紹曼氏血吸蟲和埃及血吸蟲。

日本物種

介紹

日本血吸蟲分布於西太平洋地區的中國、日本、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在中國,血吸蟲病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12個省、市、自治區。台灣有日本血吸蟲的動物感染,但未發現人體病例。一般認為,人類幾種主要血吸蟲病中,日本血吸蟲感染引起的病情最重、防治難度最大。這是因為日本血吸蟲動物宿主多;成蟲壽命長;感染後的伴隨免疫和治癒後的免疫力差;中間宿主釘螺不易控制等。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按釘螺的地理分布及流行病學特點,分為平原水網型、山區丘陵型和湖沼型。

形態特徵

1.成蟲雌雄異體。雄蟲乳白色,長12~20mm,C1l蟲體扁平,前端有發達的口吸盤和腹吸盤,腹吸盤以下,蟲體向兩側延展,並略向腹面捲曲,形成抱雌溝(gynecophoral canal),故外觀呈圓筒狀。雌蟲前細後粗,形似線蟲,體長20~25mm,腹吸盤大於口吸盤,由於腸管充滿消化或半消化的血液,故雌蟲呈黑褐色,常居留於抱雌溝內,與雄蟲合抱(圖14-16)。雌蟲發育成熟必需有雄蟲的存在和合抱,促進雌蟲生長發育的物質可能是來自雄蟲的一種性信息素(pheromone),通過合抱,從雄蟲體壁傳遞給雌蟲,另外雄蟲和雌蟲的營養性聯繫也是促使他們發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單性雌蟲不能發育至性成熟;而單性雄蟲雖然能產生活動的精子,可發育成熟,但所需時間較長,體形也較小。

圖14-16日本血吸蟲成蟲

消化系統有口、食道、腸管。腸管在腹吸盤前背側分為兩支,向後延伸到蟲體後端1/3處匯合成盲管。成蟲攝食血液,腸管內充滿被消化的血紅蛋白,呈黑色。腸內容物可經口排放到宿主的血液循環內。

生殖系統在雄蟲由睪丸、儲精囊、生殖孔組成。睪丸為橢圓形,一般為7個, 呈單行排列,位於腹吸盤背側。生殖孔開口於腹吸盤下方。雌蟲生殖系統由卵巢、卵腺、卵模、梅氏腺、子宮等組成。卵巢位於蟲體中部,長橢圓形。輸卵管出自卵巢後端,繞過卵巢而向前。蟲體後端幾乎為卵黃腺所充滿,卵黃管向前延長,與輸卵管匯合成卵模,並為梅氏腺所圍繞。卵模與子宮相接,子宮開口於腹吸盤的下方,內含蟲卵50~300個(圖14-16)。

2.蟲卵成熟蟲卵大小平均89×67μm,橢圓形,淡黃色,卵殼厚薄均勻,無卵蓋,卵殼一側有一小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組織殘留物,卵殼下面有薄的胚膜。成熟蟲卵內含有一毛蚴,毛蚴與卵殼之間常有大小不等圓形或長圓形油滴狀的頭腺分泌物(圖14-17)。電鏡觀察,卵殼表面呈網狀纖維基質及細顆粒狀微棘;卵殼切面可見囊樣微管道,貫通卵內外,毛蚴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可經卵殼的囊狀微管道釋出卵外。在糞便內,大多數蟲卵含有毛蚴即為成熟卵,而未成熟和萎縮性蟲卵占少數。

3.毛蚴呈梨形或長橢圓形,左右對稱,平均大小為99×35μm,周身被有纖毛,是其活動器官。鑽器位於體前端呈嘴狀突起,或稱頂突;體內前部中央有一個頂腺,為一袋狀構造;兩個側腺或稱頭腺位於頂腺稍後的兩側,呈長梨形,它們均開口於鑽器或頂突(圖14-17)。

4.尾蚴血吸蟲尾蚴屬叉尾型,由體部及尾部組成,尾部又分尾乾和尾叉。體長100~150μm,尾乾長140~160μm,尾叉長50~70μm(圖14-17)。全身體表被有小棘並具有許多單根纖毛的乳突狀感覺器。體部前端為特化的頭器(head organ),在頭器中央有一個大的單細胞腺體,稱為頭腺。口位於體前端正腹面,腹吸盤位於體部後1/3處,由發達的肌肉構成,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在尾蚴體內中後部有5對單細胞鑽腺(penetration gland),左右對稱排列,其中2對位於腹吸盤前,稱前鑽腺,為嗜酸性,內含粗顆粒;3對位於腹吸盤後,稱後鑽腺,為嗜鹼性,內含細顆粒。前後5對鑽腺分別由5對腺管向體前端分左右兩束伸入頭器,並開口於頂端(圖14-17)。

圖14-17日本血吸蟲卵及各期幼蟲

生活習性

日本血吸蟲的生活史比較複雜,包括在終宿主體內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間宿主釘螺體內的無性世代的交替。生活史分成蟲、蟲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蟲等7個階段(圖14-18)。

日本血吸蟲成蟲寄生於人及多種哺乳動物的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雌蟲產卵於靜脈末梢內,蟲卵主要分布於肝及結腸腸壁組織,蟲卵發育成熟後,腸黏膜內含毛蚴蟲卵脫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含蟲卵的糞便污染水體,在適宜條件下,卵內毛蚴孵出。毛蚴在水中遇到適宜的中間宿主釘螺,侵入螺體並逐漸發育。先形成袋形的母胞蚴,其體內的胚細胞可產生許多子胞蚴,子胞蚴逸出,進入釘螺肝內,其體內胚細胞陸續增殖,分批形成許多尾蚴。尾蚴成熟後離開釘螺,常常分布在水的表層,人或動物與含有尾蚴的水接觸後,尾蚴經皮膚而感染。尾蚴侵入皮膚,脫去尾部,發育為童蟲。童蟲穿入小靜脈或淋巴管,隨血流或淋巴液帶到右心、肺,穿過肺泡小血管到左心並運送到全身。大部分童蟲再進入小靜脈,順血流入肝內門脈系統分支,童蟲在此暫時停留,並繼續發育。當性器官初步分化時,遇到異性童蟲即開始合抱,並移行到門脈-腸系膜靜脈寄居,逐漸發育成熟交配產卵(圖14-18)。

生活史

1.成蟲產卵及卵的排出成蟲寄生於終宿主的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蟲體可逆血流移行到腸黏膜下層的小靜脈末梢,合抱的雌雄成蟲在此處交配產卵,每條雌蟲每日產卵約300~3000個。日本血吸蟲雌蟲在排卵時呈陣發性地成串排出,以致卵在宿主肝、腸組織血管內往往沉積成念珠狀,雌蟲產卵量因蟲的品系(株)、實驗動物宿主及蟲體寄生時間長短不同而異。所產的蟲卵大部分沉積於腸壁小血管中,少量隨血流進入肝。約經11天,卵內的卵細胞發育為毛蚴,含毛蚴的成熟蟲卵在組織中能存活10天。由於毛蚴分泌物能透過卵殼,破壞血管壁,並使周圍組織發炎壞死;同時腸的蠕動、腹內壓增加,致使壞死組織向腸腔潰破,蟲卵便隨潰破組織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不能排出的蟲卵沉積在局部組織中,逐漸死亡、鈣化。

2.毛蚴的孵化含有蟲卵的糞便污染水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卵內毛蚴孵出。毛蚴的孵出與溫度、滲透壓、光照等因素有關。當溫度在5~35℃之間均能孵出,一般溫度愈高,孵化愈快,毛蚴的壽命也愈短,以25~30℃最為適宜;低滲透壓的水體、光線照射可以加速毛蚴的孵化;水的pH值也很重要,毛蚴卵化的最適宜pH為7.5~7.8。毛蚴孵出後,多分布在水體的表層,作直線運動,並且有向光性和向清性的特點。毛蚴在水中能存活1~3天,孵出後經過時間愈久,感染釘螺的能力愈低。當遇到中間宿主釘螺,就主動侵入,在螺體內進行無性繁殖。

3.幼蟲在釘螺體內的發育繁殖釘螺是日本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宿主。毛蚴襲擊和吸附螺軟組織是由於前端鑽器的吸附作用和一對側腺分泌粘液作用的結果;與此同時、毛蚴頂腺細胞可分泌蛋白酶以降解含有糖蛋白成分的細胞外基質,以利其鑽穿螺軟組織。隨則,毛蚴不斷交替伸縮動作,從已被溶解和鬆軟的組織中進入,毛蚴體表纖毛脫落,胚細胞分裂,2天后可在釘螺頭足部及內臟等處開始發育為母胞蚴。在母胞蚴體內產生生殖細胞,每一生殖細胞又繁殖成一子胞蚴,子胞幼具有運動性,破壁而出,移行到釘螺肝內寄生。子胞蚴細長,節段性,體內胚細胞又分裂而逐漸發育為許多尾蚴。一個毛蚴鑽入釘螺體內,經無性繁殖,產生數以千萬計的尾蚴,尾蚴在釘螺體內分批成熟,陸續逸出。尾蚴形成的全部過程所需時間與溫度有關,至少為44天,最長是159天。發育成熟的尾蚴自螺體逸出並在水中活躍遊動。

4.尾蚴逸出及侵入宿主影響尾蚴自釘螺逸出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溫,一般在15~35℃範圍內沒有什麼區別,最適宜溫度為20~25℃;光線對尾蚴逸出有良好的作用;水的pH在6.6~7.8範圍內,對尾蚴逸出不受影響。尾蚴逸出後,主要分布在水面下,其壽命一般為1~3天。尾蚴的存活時間及其感染力隨環境溫度及水的性質和尾蚴逸出後時間長短而異。當尾蚴遇到人或動物皮膚時,用吸盤吸附在皮膚上,依靠其體內腺細胞分泌物的酶促作用,頭器伸縮的探查作用,以及蟲體全身肌肉運動的機械作用而協同完成鑽穿宿主皮膚。在數分鐘內即可侵入。尾蚴一旦侵入皮膚以後丟棄尾部。一般認為,後鑽腺的糖蛋白分泌物遇水膨脹變成粘稠的膠狀物,能粘著皮膚,以利前鑽腺分泌酶的導向和避免酶流失等作用;前鑽腺分泌物中的蛋白酶在鈣離子激活下,能使角蛋白軟化,並降解皮膚的表皮細胞間質、基底膜和真皮的基質等,有利於尾蚴鑽入皮膚。

5.皮蟲定居及營養 尾蚴脫去尾部,侵入宿主皮膚後,稱為童蟲(schistosomula)童蟲在皮下組織停留短暫時間後,侵入小末梢血管或淋巴管內,隨血流經右心到肺,再左心入大循環,到達腸系膜上下動脈,穿過毛細血管進入門靜脈,待發育到一定程度,雌雄成蟲合抱,再移行到腸系膜下靜脈及痔上靜脈寄居、交配、產卵。自尾蚴侵入宿主至成蟲成熟並開始產卵約需24天,產出的蟲卵在組織內發育成熟需11天左右。成蟲在人體記憶體活時間因蟲種而異,日本血吸成蟲平均壽命約4.5年,最長可活40年之久。

血吸蟲生長發育的營養物質來自宿主,它具有兩個吸收物質的界面,即體壁和腸道均有吸收營養的功能,而每一界面對吸收的物質具有選擇性。體壁負有吸收和交換等重要生理功能,2013年科學家們認為單糖的攝入主要通過體壁而不是腸道,並且尚能吸收介質中的若干胺基酸。血吸蟲攝取營養的另一個途徑是腸道,蟲體通過口腔不斷吞食宿主的紅細胞,據估計每條雌蟲攝取紅細胞數為33萬個/小時,而雄蟲僅為3.9萬個/小時。紅細胞被蟲體內的蛋白分解酶消化。雌蟲的酶活力比雄蟲高,紅細胞所提供的營養物質為血紅蛋白的 α及β鏈,消化後產生肽或游離胺基酸;以及從紅細胞中核苷酸來的核苷。紅細胞被消化後殘存於腸道內棕黑色素是一種複合的卟啉物質,因血吸蟲無肛孔,故色素殘渣從口排出。

致病

血吸蟲發育的不同階段,尾蚴、童蟲、成蟲和蟲卵均可對宿主引起不同的損害和複雜的免疫病理反應。由於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組織、器官和機體反應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變和臨床表現亦具有相應的特點和階段性。根據病因的免疫病理學性質,有人主張將血吸蟲病歸入免疫性疾病範疇內。

1.尾蚴及童蟲所致損害 尾蚴穿過皮膚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現丘疹和瘙癢,是一種速髮型和遲髮型變態反應。病理變化為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伴有出血、水腫,周圍有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實驗證明,感染小鼠的血清和淋巴細胞被動轉移到正常小鼠,再用尾蚴接種(初次接觸尾蚴),也可產生尾蚴性皮炎。說明這種免疫應答在早期是抗體介導的。

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時,所經過的器官(特別是肺)出現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產生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當大量童蟲在人體移行時,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

2.成蟲所致損害成蟲一般無明顯致病作用,少數可引起輕微的機械性損害,如靜脈內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謝產物、蟲體分泌物、排泄物、蟲體外皮層更新脫落的表質膜等,在機體內可形成免疫複合物,對宿主產生損害。

3.蟲卵所致的損害血吸蟲病的病變主要由蟲卵引起。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肉芽腫形成和發展的病理過程與蟲卵的發育有密切關係。蟲卵尚未成熟時,其周圍的宿主組織無反應或輕微的反應。當蟲卵內毛蚴成熟後,其分泌的酶、蛋白質及糖等物質稱可溶性蟲卵抗原(soluble eggantigen,SEA),可誘發肉芽腫反應。SEA透過卵殼微孔緩慢釋放,致敏T細胞,當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後,刺激致敏的T細胞產生各種淋巴因子。研究結果表明:巨噬細胞吞噬SEA,然後將處理過的抗原呈遞給輔助性T細胞(TH),同時分泌白細胞介素1(IL-1),激活TH,使產生各種淋巴因子,其中白細胞介素2(IL-2)促進T細胞各亞群的增生;γ-干擾素增進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除上述釋放的淋巴因子外,還有嗜酸性粒細胞刺激素(ESP)、成纖維細胞刺激因子(FSF)、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等吸引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等匯集到蟲卵周圍,形成肉芽腫,又稱蟲卵結節。

日本血吸蟲產出蟲卵常成簇沉積於組織內,所以蟲卵肉芽腫的體積大,其細胞成分中,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多,並有漿細胞。肉芽腫常出現中心壞死,稱嗜酸性膿腫。在蟲卵周圍常常可見到抗原抗體複合物反應,稱何博禮現象(Hoeppli phenomen )。用蘇木素伊紅染色的肝切片標本中,在蟲卵周圍有紅色放射狀物質。日本血吸蟲蟲卵肉芽腫的形成機制在動物研究的結果表明,是T細胞介導的Ⅳ型變態反應。

隨著病程發展,卵內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漸消失,壞死物質被吸收,蟲卵破裂或鈣化,其周圍繞以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異物巨細胞,最後類上皮細胞變為成纖維細胞,並產生膠原纖維,肉芽腫逐漸發生纖維化,形成疤痕組織。

蟲卵肉芽腫的形成是宿主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免疫應答。一方面通過肉芽腫反應將蟲卵破壞清除,並能隔離和清除蟲卵釋放的抗原,減少血液循環中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形成和對機體的損害;另一方面,肉芽腫反應破壞了宿主正常組織,不斷生成的蟲卵肉芽腫形成相互連線的疤痕,導致幹線型肝硬變及腸壁纖維化等一系列病變。

血吸蟲蟲卵肉芽腫在組織血管內形成,堵塞血管,破壞血管結構,導致組織纖維化,這類病變主要見於蟲卵沉積較多的器官,如肝和結腸。在肝內,蟲卵肉芽腫位於門脈分支終端,竇前靜脈,故肝的結構和功能一般不受影響。在重度感染患者,門脈周圍出現廣泛的纖維化,肝切面上,圍繞在門靜脈周圍長而白色的纖維束從不同角度插入肝內,稱幹線型纖維化(pipestem fibrosis),是晚期血吸蟲病特徵性病變。由於竇前靜脈的廣泛阻塞,導致門靜脈高壓,出現肝、脾腫大,側支循環,腹壁、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以及上消化道出血與腹水等症狀,稱為肝脾性血吸蟲病(hepatosplenic schistosomiasis)。所以日本血吸蟲病晚期產生因門脈血流障礙所致的連鎖性病理生理變化。

4.循環抗原及免疫複合物 血吸蟲寄生在宿主靜脈內,童蟲、成蟲和蟲卵的代謝產物、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蟲體表皮更新的脫落物排入到血液中,並隨血液循環至各組織,成為循環抗原。在血吸蟲感染宿主血內可檢出主要的循環抗原有:腸相關抗原(associated antigens,GAA)、表膜相關抗原(membraneassociatedantigens,MAA)和可溶性蟲卵抗原(soluble eggantigens,SEA)。迄今,研究得最多的是腸相關抗原。血吸蟲GAA的兩個主要成分,即循環陽極抗原(circulating anodieantigens,CAA),為腸相關血吸蟲蛋白多糖抗原和循環陰極抗原(circulating anodieantigens,CAA ),為不均一的糖蛋白抗原。套用間接螢光抗體技術證明,CAA和CCA均來源於成蟲腸道襯細胞,隨蟲體吐出物排到宿主血流中。宿主對這些循環抗原產生相?

全球防治概況

主要信息

· 血吸蟲病是寄生蟲引起的一種慢性病。

· 每年逾2.3億人需要獲得血吸蟲病治療。

· 獲得血吸蟲病治療的人數從2006年的1240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3350萬人。

· 從事農業、家務和娛樂活動而可能接觸受侵染的水,進而使人們面臨感染血吸蟲病的危險。

· 衛生習慣和玩耍方式使兒童尤易受到感染。

· 清潔飲用水和適當的衛生設施會減少對疫水的接觸以及對水源造成的污染。

· 血吸蟲病控制的重點是,通過使用吡喹酮進行定期、有針對性的治療,來減少疾病的發生。

血吸蟲病是由裂體吸蟲屬血吸蟲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每年逾2.3億人需要得到血吸蟲病治療。血吸蟲病的傳播已在77個國家得到文獻記載。但52個國家面臨的感染風險最大。

傳播

人們如果接觸受侵染的水,淡水螺中釋放出的尾蚴侵入人體皮膚,就會造成感染(圖1)。

吸血蟲 吸血蟲

圖1三種血吸蟲的中間宿主——淡水螺類的形態學比較

(a):釘螺;(b):水泡螺;(c):雙臍螺

在人體內,尾蚴發展為成蟲。成蟲寄生在血管中,雌蟲在血管中產卵。一些蟲卵隨糞便或尿液排出體外,繼續其寄生蟲生命周期。其它蟲卵則困在人體組織內,引起免疫反應,並逐漸損害人體器官(圖2)。

吸血蟲 吸血蟲

圖2血吸蟲生活史

流行病學

血吸蟲病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無法獲得安全飲水和缺乏適當環衛設施的貧窮社區尤為嚴重。估計至少90%需要得到血吸蟲治療的患者生活在非洲(圖3)。

吸血蟲 吸血蟲

血吸蟲病主要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腸血吸蟲病,另一種是尿路血吸蟲病。血吸蟲主要有五個種屬(表1)。

表1:血吸蟲病寄生蟲種類和血吸蟲病地理分布


種屬 地理分布
腸血吸蟲病 曼氏血吸蟲 非洲:安哥拉、貝寧博次瓦納、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查德、剛果、象牙海岸、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南非、史瓦濟蘭、多哥、烏干達、坦尚尼亞、薩伊、尚比亞、辛巴威。 南美洲:安提瓜、巴西、多米尼加、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波多黎各、聖露西亞、蘇利南、委內瑞拉。 東地中海地區:埃及、利比亞、阿曼、沙烏地阿拉伯、索馬里、蘇丹、葉門。
日本血吸蟲 中國、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
湄公河血吸蟲 高棉和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的一些區縣
幾內亞線蟲以及相關的間插血吸蟲 中部非洲的雨林地帶
尿路血吸蟲病 埃及血吸蟲 非洲: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博次瓦納、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查德、剛果、象牙海岸、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南非、史瓦濟蘭、多哥、烏干達、坦尚尼亞、薩伊、尚比亞、辛巴威。 東地中海地區:埃及、伊朗、伊拉克、約旦、黎巴嫩、利比亞、摩洛哥、阿曼、沙烏地阿拉伯、索馬里、蘇丹、敘利亞、突尼西亞、葉門。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血吸蟲病防治(1993年)

血吸蟲病尤其影響到農業和漁業人口。與受侵染水接觸的從事家務勞動(如洗衣服)的婦女也受到威脅。衛生習慣和通常玩耍方式使兒童尤易受到感染。

在巴西東北部地區和非洲,隨著難民流動和人口移徙至城市地區,血吸蟲病傳播到新的地區。由於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人們對水、電相應需求的持續增加,往往導致了可能會助長疾病進一步傳播的發展計畫和環境變化。

隨著生態旅遊的興起以及遊客離開常走的路,越來越多的遊客感染血吸蟲病,有時伴有嚴重的急性感染和異常問題,包括麻痹。

尿路血吸蟲病還被認為是愛滋病毒感染的一項風險因素,對婦女尤其如此。

症狀

血吸蟲病的症狀是人體對蟲卵的反應所致,並不是由血吸蟲本身造成的。

腸血吸蟲病可能導致腹痛、腹瀉和便血。肝臟腫大是晚期病例的常見症狀,往往與腹腔積水及腹腔血管高壓有關。在這種情況下,還可能出現脾臟腫大。

尿路血吸蟲病的典型症狀是血尿。膀胱和輸尿管纖維化以及腎臟受損是晚期病例的常見症狀。晚期還可能並發膀胱癌。尿路血吸蟲病女性患者可能會出現生殖器損傷、陰道出血、性交疼痛和外陰結節等症狀。尿路血吸蟲病男性患者則可能會出現精囊、前列腺和其它器官病變。這一疾病還可造成其它長期不可逆轉的後果,例如不育症。

血吸蟲病造成相當嚴重的經濟和健康影響。它可能會導致兒童貧血,發育遲緩,學習能力下降,不過,經過治療,這些影響通常是可以逆轉的。慢性血吸蟲病可能會影響工作能力,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死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每年共有20萬人死於血吸蟲病。

診斷

血吸蟲病的診斷方法是,檢測糞便或尿液標本中寄生蟲卵(表2)。

表23種血吸蟲卵生物學特徵


日本血吸蟲 埃及血吸蟲 曼氏血吸蟲
形態 成蟲表皮無細節
蟲卵為卵圓形,側棘短小
成蟲表皮細節明顯
蟲卵紡錘形,一端有小棘
成蟲表皮細節較小
蟲卵長卵圓形,側棘長、大
成蟲寄生部位 腸系膜下靜脈,門靜脈 膀胱靜脈叢,骨盆腔靜脈叢 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
蟲卵在人體的分布 腸壁,肝 泌尿及生殖系統的器官 腸壁,肝
雌蟲每日產卵量 1500~3500 100~300 300~600
蟲卵排出途徑 尿
中間宿主 釘螺 水泡螺 雙臍螺
保蟲宿主 牛、豬、羊、馬等40餘種哺乳動物 猴、狒狒、猩猩等靈長類 猴、狒狒等靈長類,鼠等

為診斷尿路血吸蟲病,可採用過濾技術,使用尼龍、紙或聚碳酸酯濾器。埃及血吸蟲病患兒的尿中幾乎始終有微量血,為此可用化學試劑條進行檢驗。此外,可採用向兒童詢問血尿史來確定感染高風險的社區,以協助確定重點干預地區。

通過一種使用將亞甲基藍染色透明紙浸在甘油中或放在玻片之間的技術,可在糞便標本中發現腸血吸蟲病的蟲卵。

對於來自非流行區或低傳播區的人,可使用血清學和免疫學技術檢測感染。

預防和控制

預防和控制血吸蟲病的基礎是,開展預防性治療,滅螺,改善環境衛生,並開展健康教育。

世衛組織控制血吸蟲病戰略的重點是,使用吡喹酮進行定期的和有針對性的治療,來遏制血吸蟲病。這需要定期治療高危人群中的所有患者。治療應當與健康教育以及獲得安全飲用水和良好衛生設施相輔相成。

有針對性的治療對象是:

·流行地的學齡兒童。

·流行區中被認為有危險的成人,例如從事與受侵染水接觸的職業人群(例如漁民、農民、灌溉工人),以及在從事家務勞動中與受侵染水接觸的婦女。

·生活在高流行區的所有居民。

干預頻次視學齡兒童中的感染率或可見血尿(只適用於尿路血吸蟲病)的發生率而定。在高傳播區,可能必須連續數年反覆治療。

目標是遏制疾病:對風險人群的定期治療將治癒輕微病症,並防止受感染的個人發展為嚴重的晚期慢性病。吡喹酮的可得性是影響血吸蟲病控制工作的一項重大限制因素。現有數據顯示,在需要治療的患者中,只有不到14%的人得到治療。

吡喹酮是唯一可用於治療各種類型血吸蟲病的藥物。該藥高效,安全,且成本低廉。即使在治療後發生再次感染,如果在兒童期就進行治療,嚴重患病的風險就會降低,甚至可得到逆轉。

在過去20年裡,吡喹酮已被成功地用於在巴西、高棉、中國、埃及、摩洛哥和沙烏地阿拉伯控制血吸蟲病。一些國家隨後成功阻斷了血吸蟲病的傳播。

防治知識

埃及血吸蟲病防治知識

一、 針對普通人群、勞務輸出(出境)企業(單位)的核心信息

(一)埃及血吸蟲病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傳染病。

(二)每個人均能感染埃及血吸蟲,可重複感染。但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播埃及血吸蟲病。

(三)埃及血吸蟲病是由於人接觸了有螺螄(學名水泡螺Bulinus)孳生的河、湖、渠和水塘等水而得病。

(四)埃及血吸蟲病主要流行於大部分非洲國家,流行範圍從東非蘇丹、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至島國模里西斯與留尼日瓦;中非大部分;西非從奈及利亞向南,直到安哥拉;北非從埃及至摩洛哥。其中非洲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幾內亞比索、尼日,索馬里和模里西斯只有埃及血吸蟲病,其他國家則有埃及和曼氏血吸蟲病同時流行。除非洲外,歐洲南面的葡萄牙南部與亞洲西部賽普勒斯;中東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與伊朗以及印度孟買南部也發現有本病流行區。

(五)赴埃及血吸蟲病流行區工作、學習和生活,不要在野外有螺螄孳生的河、湖、塘、渠等水中洗衣、洗菜、洗澡、游泳、洗手(腳)等。

(六)埃及血吸蟲病的主要症狀是泌尿生殖器官病變,臨床表現有終末血尿,膀胱刺激與阻塞等症狀。自覺有終末血尿,膀胱刺激與阻塞等症狀要及時就醫。

(七)吡喹酮是治療埃及血吸蟲病的有效藥物。

(八)埃及血吸蟲病患者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要隨地大(小)便。

(九)如果回國後出現有泌尿生殖器官病變,臨床表現有終末血尿,膀胱刺激與阻塞等症狀出現,應及時到醫院或當地疾控中心(血防機構)檢查,以便得到及時救治。

(十)出國前可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了解境外埃及血吸蟲病流行狀況。

(十一)勞務輸出(出境)企業、機構及時組織野外工作人員進行檢查治療,做到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消除慢性埃及血吸蟲病和併發症的出現。

二、針對醫務人員的核心信息

(一)對從東非蘇丹、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至島國模里西斯與留尼日瓦;中非大部分;西非從奈及利亞向南,直到安哥拉;北非從埃及至摩洛哥。其中非洲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幾內亞比索、尼日,索馬里和模里西斯只有埃及血吸蟲病,其他國家則有埃及和曼氏血吸蟲病同時流行。除非洲外,歐洲南面的葡萄牙南部與亞洲西部賽普勒斯;中東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與伊朗以及印度孟買南部各國返回,並且有野外可疑水體接觸史,同時有泌尿生殖器官病變,臨床表現有終末血尿,膀胱刺激與阻塞等症狀的患者要進行埃及血吸蟲病檢查。

(二)發現埃及血吸蟲病病例要依法報告。

(三)少數患者有發熱、頭痛、乏力等全身症狀。蕁麻疹常見。並有腹痛與肝、脾腫大。血象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

(四)早期症狀為無痛性終末血尿,可持續數月或數年,而無其他症狀,但以後逐漸出現尿頻、尿痛等慢性膀胱炎症狀,繼而導致排尿困難、泌尿道阻塞、腎盂積水、逆行性細菌感染,最後引起腎衰竭。 膀胱鏡檢查可見膀胱壁上由大量蟲卵肉芽腫形成的沙斑,黏膜增生性炎症與乳突狀生長,以及由尿酸、草酸與磷酸鹽組成的結石。

(五)在埃及血吸蟲病流行區有無痛性終末血尿患者應懷疑為埃及血吸蟲病。診斷依據是從尿中發現有尾刺的蟲卵。取最後幾滴血尿離心沉澱後直接塗片檢查可發現蟲卵。尿沉渣孵化,於10min至2h,即可見毛蚴。從膀胱鏡直接取材做活組織檢查,用壓片法可查見大量蟲卵。從尿中排出的大多是活卵,但也有為鈣化蟲卵。直腸黏膜活組織檢查有時也可發現蟲卵。免疫學試驗由於套用的抗原為屬特異性與曼氏血吸蟲病有交叉反應,兩者不能鑑別,但對急性期有早期診斷價值。實驗室檢查:血象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

(六)對於確診的病例,採用吡喹酮治療為主,劑量為40mg/kg體重,1天療法,單次或分2次口服是治療埃及血吸蟲病的最適劑量。如無藥品,應當儘快與當地疾病預防控制部門(血防機構)聯繫。

(七)埃及血吸蟲病臨床症狀複雜,主要需與泌尿系統疾病,如腎結石、腎炎、腎結核、膀胱癌,膀胱炎等鑑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