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霖

吳維霖(1913—1969年)北京市海淀人。滿族。陶瓷工程工藝老技師、工藝師。德化瓷廠創建“元老”之一,歷任技術課長、股長、科長。

基本信息

吳維霖(1913—1969年)北京市海淀人。滿族。陶瓷工程工藝老技師、工藝師。德化瓷廠創建“元老”之一,歷任技術課長、股長、科長。
吳維霖生於民國2年。有同胞兄弟3人,他居長,並自幼過繼於叔父。青少年時期生活坎坷。國小畢業後,因家貧考入北京一所資本家經營的香山陶瓷廠附沒的日工夜讀的技術培訓學校陶瓷科。1929年畢業,16歲的小維霖留於該廠做工。當時社會動盪,生產不景氣,效益不好,工資微薄,難於維持生計,當地又難於另找他職,不得已於1931年來到上海,找他在上海中國銀行當門警的叔父吳佐臣。吳懇託其友鄰、時任上海安迪生電瓷廠工程師的韓春元(山東人,曾留學日本窯業大學),介紹他到該電瓷廠做壓坯工,他為人誠實,聰明肯乾,吃苦耐勞,頗得韓的器重。1931年秋,韓春元到上海元豐窯業公司兼職,該公司有生產搪瓷粉,韓又帶小吳到該公司做小幫手,當配料工(當時配料是工程師管的,韓系兼職無法天天到該廠上班),代韓配料。1932年lO月,有才華的韓春元應廣西省工商局之邀到廣西考察瓷業,考察後留聘廣西,到賓陽開辦瓷廠,任工程師。其間,小吳隨同考察,並一起留下於賓陽新辦瓷廠任技術員。1934年7月,該瓷廠因遭土匪洗劫,境況不佳,後韓請假回上海,轉到上海科學研究院任工程師。小吳勉強呆至次年底,借請假回家之機,路過廣東汕頭、潮州、楓溪等地瓷產區,沿途別謀職業未遂。因另找工作困難,在家待了些時又到上海找韓春元。這時,適逢韓的留日同學、德化陶瓷職業學校校長王世傑到上海辦購陶瓷機械,韓將吳介紹給王,正巧該校尚缺一員實習教師,吳欣獲受聘,1936年春,20齣頭的吳維霖,帶著幾分稚氣,滿腔熱情,忐忑不安與好奇,從舉世馳譽的中國歷史文化古都北京,來到祖國東南萬山疊嶂的閩中戴雲山區著名古瓷都德化。時學校址於德化文廟(遺址今德化一中校園內)。又擇址附近西校場建實習工場,為當時福建省建設廳屬第一家陶瓷科研、生產、教學實驗基地——德化瓷業改良場。
德化瓷業改良場初創,一切從零起步,始建3座土木結構小平屋廠房,1座3間燒柴階級窯,起初僅有職工8、9人,大多是從上海招來的,其中有韓春元的堂親韓冠芳、韓玉琴,內侄吳景清吳紹清;有廣爾的謝錦泉、浙江的毛思根、江蘇的周中光,德化城關寶美的連春成(亦是陶瓷職業學校的實習教師)。根據生產需要,另臨時雇用城關附近部分技術工作業,正式建成投產前,還於西門曾氏祠堂(遺址今縣第二實小校園前樓處)作臨時工場,因陋就簡,邊基建邊組織試產這時,年青的吳維霖遂成為當時德化陶瓷職業學校的 名專業實習課教師與瓷業改良場的技術員。
吳維霖秉性敦篤,虛心踏實.勤於鑽研,力練肯乾,他善於深入實踐,不恥下問,甘拜老瓷人為師,理論聯繫實際,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很快掌握並熟諳一系列工程工藝技術,為瓷業改良場作出可貴的奉獻;又不斷將制瓷先進工藝技術推廣傳播給德化城關、城郊各窯場,在場內、校內員工中和社會陶瓷界同行獲得良好的聲譽。後來,他被委以技術課課長,成為場長的得力助手。
陶瓷職業學校只辦一個初級班,1938年夏畢業後即停。1939年春,王世傑調省教育廳,省建設廳派丘淵(廣東高坡人)繼任場長。後來,該場先後改稱德化瓷業指導所、德化實驗瓷場、德化示範瓷場、福建示範瓷公司、德化改良瓷廠;初為省屬官辦,後曾改為官商合辦;接任的領導先後有陸阿榮(浙江人)、郭公佑(福州人)、黃先修(福建古田人)、黃廷芳(福建永定人)等。當時凡更換一任場長,即更換一批工人,但不論那一時期,誰當“老闆”,人事如何組合,都少不了吳維霖。時值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日寇侵略,社會動盪,市場阻滯,瓷業蕭條,貨幣貶值,資金不足,加上經營管理等問題,瓷場生產常處於間歇性半倒閉狀態,至1940年代末停產關閉。
1940年代初,而立之年的吳維霖,承人介紹與城內(今鳳池)王厝年輕新寡徐巧雲(原名王密、王巧雲)結婚,未兒有一子一女,家境困難,為了生活,在瓷場間歇停產失業期間,曾在城關開過小旅店,做過小販賣舊衣服、賣瓷器等,彌補收入餬口。民國34年(1945年)夏,義與示範瓷公司時期同事陳漢明(永春人)、陳智丘(城關隆泰人)集資於城關詩敦王厝山合辦新藝瓷廠,組織少量生產人員作業,進行間歇性生產,燒制日用瓷,掙得一點收入維持生計,至1951年夏停產。
1951年7月,晉江專署接管德化瓷業改良場(時稱德化改良瓷廠),由德化縣建設利科長龔日進兼任廠長、龔進廠接管時,吳維霖為接管小組成員之一。接管後更名為“德化利民瓷廠”(地區屬),職工28人。1954年改為省屬,定名“德化瓷廠”。其時,原技術課改稱技術股,吳維霖任股長,又成為龔的最得力助手。
1950年代,德化瓷廠幾經拓建,規模不斷擴大。1957年主廠區遷建溪南雲尾山後,發展更為迅速。至1960年代末,已足近1000人的中型企業,生產由原純手工操作逐步向半機械化發展,設備日新日繁,工藝水平日高,技術性日強,生產流程涉及科學技術層面日廣日深。如改土法原料加工為機碾粉碎、機碓舂杵、機篩、壓濾、真空煉泥,改手工制坯成型為單刀機車壓坯成型,改龍窯、階級窯燃柴燒成為倒焰窯燃煤粉燒成與熱煤氣隧道窯燒成,改手工彩畫飾瓷為手工印花、腳踏機械印花、半自動機械印花飾瓷等;產品門類日繁,產品檔次與質量要求日高,工程工藝技術日益複雜,等等。這些都是德化瓷廠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末發展進程中所不斷出現與擺在老吳面前一道道數不清的難題,但隨著瓷廠的不斷發展、成長壯大,吳維霖已日趨成熟,以其聰穎的天賦氣質,謙虛勤謹的工作態度,堅毅刻苦的鑽研精神,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加上他與人為善、熱誠待人、以身作則等處世為人的風格與修養,善於團結同事與發揮老瓷工和技術人員的集體知慧,互教互學,邊做邊學,共同提高,所遇到的難題都沒有難倒他,吳維霖與其親手參與創建的德化瓷業改良場到德化瓷廠的誕生、發展同步,鍛鍊成長為一位能帶領這個相當規模的陶瓷生產企業的工程工藝技術隊伍,推動全廠這部“機器”自如運作的具有豐富經驗、踏實幹練的技術權威與技術管理領導者,廠里的生產不管是那個部門、那個項目、那個環節在技術方面“卡了殼”找到老吳,他不是當場就地解決就是通過與有關人員商討研究,總能及時給予恰當的處理方案、瓷工們譽他為德化瓷廠的技術“活字典”。當時未有評定技術職稱與聘任技術職務的制度,否則,無疑是“陶瓷工程工藝高級工程師”、“高級工藝美術師”與德化瓷廠的“總工程師”、“總工藝師”。
1950年代後,吳維霖主持技改其較大項目有如:
1952年引進設計、施工建築、推廣使用日本式階級窯;
1950年代初,設計、施工建築、推廣使用燒煤小倒焰窯,用於試驗性產品小生產;
1950年代中期引進設計推廣使用瓷土加工系列機械:石輪輾粉碎機、機碓、自動篩土機、石濾機、真空煉泥機及單刀壓坯機
1950年代末,引進設計建成煤氣窯試產,開始以煤代柴燒瓷;1965年引進建成兩座95立方米燃煤倒焰窯,並試燒成功,改變靠柴燒瓷歷史;1966年引進設計興建熱煤氣站與70米熱煤氣隧道窯,1968年建成投產;
1963年推廣母子匣缽燒裝,增加堆疊高度,提高產品產量、質量。
他重視生產科研與新產品開發。1950年代後,儘管瓷廠規模一再擴大,他日常事務極為繁忙,但不忘於抓科研抓創新產品造型設計。1958年廠成立技術研究小組.並設試驗室(先後曾稱試製組、設計室、試製車間),負責其生產技術研究與創新產品開發設計試製。吳維霖不管多忙,總要親自參與這工作。全體科研與創作設計人員在他的具體協調指導下,虛心刻苦攻關,屢獲一項項可喜成果。1950年代至1960年代,該廠所開發一批批數不清投放國內外市場的新產品,大多融有他的知慧與心血,其中很大一部分為定型長期適銷產品。如他所創新設計的竹節茶具,與人合作設計的多種茶具、餐具、咖啡具、花瓶等,至1990年代仍繼續生產盛銷不衰。在原料配方與釉水研試方面,他不辭勞苦,與陳列禮、吳維金等人,爬山涉水,先後跑遍德化、永春、仙遊諸縣瓷土礦山,尋找篩選優質原料, 多方配試,先後試成多種釉水,尤其是1959年春試成白度88 1%的高白瓷,使德化瓷壇增添一顆絢麗璀璨的明珠,被譽為德化瓷壇的“三朵金花”之一。高白瓷產品投放市場數十年來,贏得國內外極高聲譽與地位,等等。其成就、貢獻不可一日而語。德化瓷廠整個創建擴建發展過程,每一項汁劃、每一幢建築、每一座窯爐的設計施工,每一技改與利研項目的計畫與實施,每一台機械計畫引進、安裝、檢試使用,尤其是主廠區遷址溪南的擴建,從整個浩繁工程的整體布局規劃到每一具體工程施工建設,差不多都灑有吳維霖的心血與汗水。1950年代前期,組織撰寫有《德化瓷廠陶瓷工藝操作規程》、《德化瓷廠陶瓷半成品工藝標準》兩卷,該廠數十年來,一直以其為藍本,修改補充沿用至今,作為各個時期生產管理的準則規範。他是該廠從始建到1960年代末各個時期廠領導者運籌布陣的主要參謀與具體指揮戰鬥行動的最得力助手。這是當時德化瓷廠廣大瓷工所有目共睹。他為了瓷廠的一切,不知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廢寢忘食,沒能去考慮個人的一切。1959年在一次“以煤代柴”燒成技術改革試驗中,爆炸身傷,治療尚未全復康就上崗工作。平時更無暇去顧及家庭兒女,無暇去研究“人情世故”,全身心灌注於自己所親手參與墾拓耕耘培育的瓷苑園地,期望其綻放更絢麗璀璨之花,結出更豐碩珍貴之果。但在當時的歷史社會環境,竟未能得到應有、公正的對待,每次政治運動都是階級鬥爭的“活靶子”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罪人”。尤其“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紅衛兵”將“資產階級臭老九”、“反動資產階級技術權威”、“國民黨殘渣餘孽”、德化瓷廠的“三把子”“五拔尖”之一等桂冠往他頭上戴,種種小實之詞與“莫須有”罪名往他身上加;長期對他進行人身侮辱、攻擊與肉體摧殘,思想檢查、批鬥、捆綁、“坐飛機”、拳打腳踢、“戴高帽”、游斗、“勞動改造”尤所不有,折磨致病未能得到及時應有的治療,1969年6月,吳維霖在泉州含冤逝去,英年56歲,至1980年始獲德化縣人民政府給予平反。
吳維霖含冤去世,德化瓷廠廣大瓷工無限同情與痛惜,久久未予忘懷,直至數十年後,該廠瓷工與德化社會人士還常提起他,懷念他,談論他.他勤勤懇懇,鞠躬盡瘁為德化瓷廠奮鬥一生,為德化瓷業付出畢生青春,揮灑最後一滴汗與獻出最後一滴血,為古瓷都德化陶瓷事業的振興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努力與奉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