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吳江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接上海市青浦區,南連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和嘉興桐鄉市,西臨太湖,北靠吳中區,東南與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毗鄰,東北和崑山市接壤,西南與浙江省湖州市交界。全區總面積為1192平方公里,地處水鄉河道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區內的同里古鎮、震澤古鎮、垂虹橋、退思園都是有名的旅遊景區,並且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2年9月1日正式發文公布成為蘇州市轄區之一。
建制沿革
《讀史方輿紀要》卷24蘇州府吳江縣:吳江“在縣東門外,即長橋下分太湖之流而東出者,古名笠澤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今稱吳淞江。吳以吳江(即吳淞江)為名。(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吳江的歷史要從距今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算起,吳江
就有先人在桃源鎮的廣福村一帶活動,過著耕種狩獵的生活。隨著開發江南進程的逐步推進,吳江逐漸繁榮起來。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東遷重新併入烏程。一直到唐代,吳縣和烏程都在蘇州的管轄之下。梁開平三年(909年)吳江建縣,縣治設松陵,屬蘇州。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升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復為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吳江縣偏西地設震澤縣,偏東地為吳江縣。1912年吳江、震澤兩縣複合為吳江縣,隸屬江蘇都督府。
1949年4月29日吳江解放。
1949年解放後,吳江縣先後分設8個區、10個區、9個區、5個區。1957年吳江區撤區並鄉,共設23個鄉,7個縣屬鎮。1958年吳江區農村成立20個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設3個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建制,黎里鎮與黎里鄉合併,實行鎮管村,吳江區共設7個鎮,22個鄉。1985年又有5個鄉鎮合併。自1987年起吳江區各鄉陸續撤鄉建鎮。
1992年2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吳江縣,設立縣級吳江市。
2000年,吳江市轄21個鎮。
2004年,吳江區全面完成撤鄉建鎮,共設松陵、盛澤、同里、震澤、黎里、平望、蘆墟、桃源、橫扇、七都10個鎮。總人口77.75萬人。
2006年10月12日,蘆墟與黎里兩鎮合併,成立汾湖鎮,與“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區鎮合一。
2011年3月26日,江蘇省政府批准同意籌建吳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2011年12月22日,江蘇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橫扇鎮,將原橫扇鎮行政區域併入松陵鎮,將松陵鎮的奧林清華、水鄉、新園、蘇河4個居委會和長安、蘆盪、捕撈、聯團、高新、吳模、梅里7個村委會區域劃出,設立濱湖街道,辦事處駐鱸鄉南路1407號。行政區劃調整後,吳江市轄1個街道、8個鎮:濱湖街道、松陵鎮、同里鎮、平望鎮、汾湖鎮、盛澤鎮、七都鎮、震澤鎮、桃源鎮。
2012年8月,“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2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
行政區劃
1949年解放後,吳江縣先後分設8個區、10個區、9個區、5個區。1957年全縣撤區並鄉,共設23個鄉,7個縣屬鎮。1958年全縣農村成立20個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設3個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建制,黎里鎮與黎里鄉合併,實行鎮管村,全縣共設7個鎮,22個鄉。1985年又有5個鄉鎮合併。自1987年起全縣各鄉陸續撤鄉建鎮。1992年,設有18個鎮,5個鄉。
2000年,吳江市轄21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857104人,其中:松陵鎮 135942人、同里鎮 32445人、菀坪鎮 15983人、屯村鎮 21477人、莘(shen)塔鎮 21634人、蘆墟鎮 34350人、北厙鎮 33388人、金家壩鎮 25766人、黎里鎮 41543人、平望鎮 57469人、梅堰鎮 31436人、盛澤鎮 137487人、南麻鎮 21799人、八都鎮 28497人、橫扇鎮 28999人、七都鎮 37031人、廟港鎮 28710人、震澤鎮 47390人、銅羅鎮 26552人、青雲鎮 25166人、桃源鎮 24040人。
2003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72186人,全市非農業居民231614人。
2003年,盛澤、南麻兩鎮合併設立盛澤鎮,鎮政府駐盛澤;橫扇、菀坪兩鎮合併設立橫扇鎮,鎮政府駐橫扇;七都、廟港兩鎮合併設立七都鎮,鎮政府駐七都;震澤、八都兩鎮合併設立震澤鎮,鎮政府駐震澤;桃源、銅羅兩鎮合併設立桃源鎮,鎮政府駐桃源;蘆墟、莘(shen)塔、金家壩三鎮合併設立蘆墟鎮,鎮政府駐蘆墟;黎里、北厙兩鎮合併設立黎里鎮,鎮政府駐黎里;平望、梅堰兩鎮合併設立平望鎮,鎮政府駐平望。
2004年,全市全面完成撤鄉建鎮,共設松陵、盛澤、同里、震澤、黎里、平望、蘆墟、桃源、橫扇、七都10個鎮。總人口77.75萬人。
松陵鎮 面積128.02平方千米,人口147743人。
同里鎮 面積102.91平方千米,人口 47952人。
蘆墟鎮 面積149.24平方千米,人口102295人。
黎里鎮 面積108.52平方千米,人口 92228人。
平望鎮 面積135.65平方千米,人口 82712人。
盛澤鎮 面積147.74平方千米,人口202851人。
橫扇鎮 面積 57.58平方千米,人口 58029人。
七都鎮 面積 86.20平方千米,人口 73954人。
震澤鎮 面積 95.61平方千米,人口 85249人。
桃源鎮 面積 90.60平方千米,人口 71825人。
(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鑑.電子版》整理)
2005年,吳江市轄松陵、盛澤、同里、震澤、黎里、平望、蘆墟、桃源、橫扇、七都10個鎮,共有242個行政村、69個社區居委會。吳江開發區新增了一個社區居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8日,全市共有10個鎮:松陵鎮、同里鎮、蘆墟鎮、黎里鎮、平望鎮、盛澤鎮、震澤鎮、七都鎮 、桃源鎮、橫扇鎮。2006年,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吳江市蘆墟與黎里兩鎮合併,成立汾湖鎮。截至2007年4月4日,全區共有9個鎮:松陵鎮、同里鎮、汾湖鎮、平望鎮、盛澤鎮、震澤鎮、七都鎮、桃源鎮、橫扇鎮。
經濟概況
2008年綜合實力攻艱克難上新台階。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8.9%;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0.16億元,比上年增長25.0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單位GDP能耗下降4.8%,COD、SO2排放量分別比上年下降4.5%和4.2%。全區經濟發展實現了難中求進、穩中求好的目標,成績來之不易。
三次產業相互協調不斷升級。工業發展步伐穩健。全區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610億元,利稅總額9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和9.1%。裝備製造業實現產值214億元,成為第三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業平穩增長,保持龍頭產業地位;絲綢紡織業擴優壓劣,產品附加值有所提高;電纜光纜業“光進銅退”,光纜產業鏈繼續延伸壯大。震澤鎮榮膺“中國亞麻蠶絲被家紡名鎮”稱號。服務業加快發展。全區預計完成服務業增加值25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144億元,比上年增長22.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24.6%。汾湖經濟開發區成為省級服務外包示範區,汾湖商務集聚區升格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多種所有制經濟競相發展。開放型經濟再上新台階。全市新增註冊外資19.2億美元,到賬外資9.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6%和23.4%。外資項目平均註冊資本比上年增加510萬美元。高新技術項目到賬外資比上年增長48.2%。新增服務外包企業12家,註冊資本1270萬美元。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63億美元,其中,出口8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和8.4%。民營企業出口增幅高於外資企業11個百分點。獲省通信光電纜出口基地稱號。新批境外企業4家,中方境外投資額668萬美元。民營經濟實現新超越。全區新增私營企業2103家,新增註冊資本85億元,累計註冊資本達424.7億元。民營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380億元,銷售收入超10億元民營企業11家。恆力集團、亨通集團、盛虹集團營業收入超100億元。恆力集團投資20億元年產20萬噸工業絲項目開建。
東方絲綢市場網上交易所和語音呼叫中心、盛澤物流中心建成啟用。萬亞廣場、沃爾瑪商貿區加快建設。華佳集團成為我區首家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農業喜獲豐收。全區預計完成農業總收入35.8億元,比上年增長3.8%。畝均效益3000元以上的種養面積21.3萬畝。蘇州玫瑰園成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未撤縣設區前吳江曾被評為省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
人文歷史
古往今來,吳江大地人文薈萃,英才輩出。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間,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歷史人物。據資料反映,屬吳江籍或長期生活在吳江的歷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范蠡,西漢詞賦家嚴忌、嚴助父子,西晉文學家張翰,南朝梁陳間文學訓詁學家、畫家顧野王,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宋代進士謝景初、謝濤,明代詩文家史鑑、沈顥、園林建築師計成,清代天文學家王錫闡、文學家吳兆騫、詞曲家徐曦、醫學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誕育了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詩人柳亞子,革命烈士張應春,國學大師金松岑,文學家范煙橋等一大批傑出人物。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吳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鮮明的吳文化特色。吳江民間文學源遠流長,蘊藏豐厚,尤以蘆墟山歌的高亢嘹亮、感情真摯樸實、曲調優美清新、鄉土氣息濃厚,在吳中獨樹一幟。流傳的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工藝流派紛繁,各呈千秋。吳江人主食以大米為主,雜糧僅用作調節口味,其中盤龍糕、閔餅、麥芽塌餅、熏豆、震澤黑豆腐乾等都是吳江頗具特色的名吃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