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洪

吳恩洪(1878~1920),字錫三,清光緒四年(1878)正月十五日生於今忠州鎮,其父吳國藩,系中州東關總保,擁有較多田產,並開有鹽、糖商號“泰興正”。光緒晚年,吳恩洪東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讀書。光緒三十一年,孫中山在東京組建中國同盟會,吳於7月14日入會,並出席了8月20日在東京赤坂葵町召開的成立大會。時與隨後加入同盟會的川籍留日學生熊克武、喻畢偉余際唐、張亞光、李伯申等關係甚密。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吳與其他中國留日生一道,舉行罷課抗議,隨後被迫回國,奔走於城都、重慶之間進行革命活動。
光緒三十三年,熊克武等策動起義失敗,化名陳國梁來到吳家,吳恩洪與熊克武避於忠縣石寶鄉神灘一佃戶家,時附近有洋務學堂畢業的江海山辦的私立神灘國小,他倆常去學校,發展江海山的侄子江曉樓、江曉岑、江曉嵐、江曉城等加入同盟會。此後,熊克武多次來忠,吳恩洪家成了當時革命黨人在下川東活動的秘密據點。
光緒三十四年,熊克武等從日本購回一批槍彈,藏於吳恩洪家後院樓閣,被一親戚告密。知州陶家瑤素與吳恩洪友好,以“查無實據”呈報。事後,吳恩洪拜陶為師,並常赴州衙議事。
宣統元年(1909),陶家瑤卸任回省,吳隨赴成都,任其家庭教師,常藉機去打箭爐、巴塘等地與革命黨人聯繫。
宣統二年,吳回忠州,協助其父辦團防,任庶務員。此間,吳利用哥老會將忠州城東關、西關的團練隊長柳仁炳及州署警備隊長梁用廷等爭取為同黨。次年6月,成都保路運動爆發,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吳恩洪即用木板寫上某時某地起義的訊息,刷上桐油,於11月初派人於黑夜中攜至忠州城上游之楊家溪一帶投入江中,以“水電報”的形式傳播起義和革命大軍即將至忠州的訊息。知州金翅鵬聞知後,立即下令調集團練設防,但團練早為吳爭取而不動。11月25日,在州議會上,成都返忠的同盟會員周武偉、馬子尊等,介紹了成都、重慶的起義經過,並指出忠州要避免兵禍,非馬上革命不可,而要回響革命,又非得吳恩洪出來主政不可。與會者全部舉手贊成。遂迅即將人員分為兩組,一組去請吳恩洪出來主政,一組逼金翅鵬交印。金已喪膽,被迫將印交出。
民國8年,吳恩洪應劉亞修邀請,從日本回國至上海,忽得到母親病危的訊息,迅即趕回忠縣。途中,母已去世,便在家守喪。次年,應四川督軍熊克武電請赴重慶,在萬縣轉船時,被靖國軍萬城防司令方化南拘捕數月,因熊多次電援和社會的強烈呼籲而獲釋。9月17日,方化南設宴致歉送行,吳即登法國輪船赴渝,次日至豐都上游15公里處暴死輪上,全身呈中毒狀。法國船長令拋屍江中,因全船中國人的強烈抗議,方停岸移屍江畔。遺體後歸葬於忠縣城東15公里之獨�山鵝公堡。
吳恩洪的死訊傳出後,成都、重慶、東京等地,都分別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