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春秋時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季歷的兒子叫昌,德才兼備,因此周太王想把王位傳給三兒子季歷依次傳給孫子昌。吳太伯知道此事後,就和仲雍一起逃到很遠的荊蠻之地(現浙江一帶),斷髮紋身,以示自己不堪任用,讓賢給季歷。周太王逝世後,季歷繼承王位,傳到其兒子昌就是周文王。再說太伯到荊蠻後,自號為勾吳,荊蠻地方的人都覺得他有義氣,決定歸附於他,稱他為吳太伯。吳太伯死後,無子,其弟仲雍繼承其位,傳三代至周章。周武王滅商,大封同姓,知周章為吳君,因而封之,並封周章之弟虞仲於虞,即今之平陸。景以人而聞名,人以景而流傳。吳廟地處郊野,田園阡陌,遠山近水,澗水潺潺,每到秋高氣爽季節,微風吹動,禾苗搖曳,樹葉作響,竹風悅耳,成為平陸古景之一。
明朝詩人王翰有感而作詩曰:
勾吳樹業向荊南,至德曾聞固讓三。
永立武王原有道,受封虞仲更何慚。
碑殘野火文全滅,樹響山風戰欲酣。
禽鳥亦知亡國恨,向人啼斷入煙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