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市之簫

吳市之簫比喻過艱苦的流亡生活。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成語】吳市之簫 
【讀音】wú shì zhī xiāo 
【釋義】吳:古國名。原指春秋時楚國伍子胥逃至吳國,在市上吹簫乞食。比喻在街頭行乞。 
【結構】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詞
【近義詞】吳市吹簫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出處

清·楊昭《<閒止書堂集鈔>跋》:“沉冤望雪,曾傳吳市之簫;急難號天,愛下秦庭之淚。”

成語典故

春秋時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吳,曾吹蕭乞食於吳市。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餬其口,栴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篪)一作‘簫’。”後稱街頭乞食為“吳市吹簫”。亦比喻過艱苦的流亡生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