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建造歷程
第一代“向陽紅03”船是上世紀60年代設計的“614II型海洋水文天氣調查船”。該船於1966年上半年完成擴大初步設計,下半年在廣州造船廠開始施工設計,並與1967年5月完成施工設計任務。廣州造船廠於1968年開工建造2艘,由於種種原因到1971年中期試航,1972年5月才最後試航交船,交付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使用,取名:向陽紅02,向陽紅03
新一代“向陽紅03”船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建造並負責運行管理,武昌造船廠承建,於2013年6月開工建造,歷時3年零3個月。
2015年8月,中國最先進科考船“向陽紅03”號科學考察船船正式下水,作為中國裝備最先進的科考船,它可到達南大洋、北冰洋開展科學調查,在任何海域實現高精度定位。
2016年3月26日,中國最先進的4500噸級“向陽紅03”海洋綜合科考船在廈門交付使用併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將為國家深海及洋區的海洋基礎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提供海上移動實驗室與試驗平台。
科考任務
2017年7月12日,首次承擔中國大洋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3”船從福建廈門出發,開展大洋科學考察任務,本航次任務是國家海洋局“蛟龍探海”重大工程中的環境觀測、監測部分的重要內容。
2017年11月18日,首次執行大洋科學調查任務的向陽紅03完成中國大洋第45航次科考任務,返回廈門。 此次大洋調查是國家海洋局組織的首個海洋環境全要素綜合考察航次,多項成果實現突破:首次利用深海微生物原位培養等手段,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和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區開展深海特殊功能微生物類群的富集培養與功能驗證實驗,推進深海微生物研究海底實驗平台建設;首次在西太平洋中部和中東太平洋區域開展海洋放射性調查。
2018年7月14日,向陽紅03”科考船從廈門出發,將先後前往西太平洋、東太平洋等區域執行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任務,預計2018年12月完成任務返回廈門。本航次將執行我國深海戰略專項“蛟龍探海”工程的重要任務,分A段和B段,總計150天,航程約15000海里。
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大洋50航次調查隊2018年10月19日搭乘“向陽紅03”船停靠廈門國際郵輪碼頭,歷時98天、航程1.5萬海里的大洋50航次任務順利完成,取得多項突破和成果。
性能參數
“向陽紅03”船總長99.6米、型深8.9米、型寬17.8米,設計吃水5.6米,總噸位4864,定員80人,設計最大航速15節,服務航速12節,可航行於全球無限航區、B3級冰區,自持力60天。
船舶設計
“向陽紅03’船的設備系統參照了中科院海洋所‘ 科學號’的配置,同時還吸取了其他的成功經驗。在此基礎上,從船體到船頂,我們都有很多小改進。與普通船不同,“向陽紅03”的建造方案充分考慮了科考設備的特性和結構分區,如大型聲學設備多波束採用嵌入式安裝方式。
“向陽紅03”船採用先進的綜合電力推進方式,配置全迴轉吊艙推進器、動力定位(DP1),抗風力12級,配置船載操控支撐、船載試驗與探測系統,以及船舶計算機網路系統等,是一艘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滿足深海海洋多學科交叉研究需求的4500噸級現代化海洋綜合科考船,具備海洋動力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海底資源、能源綜合探測與實驗等科學功能。
主要意義
該船具備深水探測、大氣探測、海底探測、深海極端環境探測、遙感信息現場應證、船載試驗和船載網路7大國際尖端船載科學技術,具備進行高精度、長周期的海洋動力、海洋地質、海洋生態和大氣環境等綜合海洋觀測、探測以及保真取樣和現場分析的能力,其設備配備為同級別海洋科考船中最先進水平。該船不僅代表了我國造船裝備技術的先進水平,也是我國海洋調查最先進的調查平台之一。
“向陽紅03”投入使用後,將對我國開展大洋極地地區調查、拓展國家對深海資源的獲取、開展海洋環境的預測、預報,以及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防災減災作出重要貢獻,將大大提升我國海洋探索的觀測能力與研究水平,為實現我國海洋科技中長期規劃目標實現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