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植物吐煙花的全草。
性味
味甘、微澀,性涼。
歸經
入肝、心、脾經。
功效
清熱利濕,寧心安神。
主治
濕熱黃疸,腹水,失眠,健忘,過敏性皮炎,下肢潰瘍,瘡癤腫毒。
相關配伍
1、治急、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吐煙花乾品6~15g,鮮品30~6Og。水煎服。(《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過敏性皮炎,吐煙花煎水洗。(《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下肢潰瘍及癤腫,吐煙花鮮品搗爛外敷。(《常用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水煎服。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洗淨,鮮用或蒸後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多纏繞扭曲。莖細長,暗紫色,節處可見纖細的不定根或合生的小托葉。葉有兩種,一種細小線形。一種較大,濕潤展平後呈斜卵形。長2~6cm,寬1~3cm,先端鈍圓,基部極不對稱,邊緣有波狀圓鋸齒,表面深綠色,見明顯而稠密的線狀條紋(鍾乳體),尤以邊緣處更密集,質脆。氣微,味微甘、澀。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莖肉質,平臥,長20~60cm,在節處生根,常分枝,有稀疏短柔毛。葉具短柄;葉片斜長橢圓形或斜倒卵形,長1.8~7cm,寬1.2~3.7cm,頂端鈍、微尖或圓形,基部在狹側鈍,在寬側耳形,邊緣有波狀淺鈍齒或近全緣,上面無毛,下面沿脈有短毛,鍾乳體明顯,密,長0.3~0.8mm,半離基三出脈,側脈在狹側1~2條,在寬側2~3條;葉柄長1.5~5mm;托葉膜質,三角形,長4~8mm,寬2~5mm;退化葉小,卵形或近條形,長約1mm。花序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序有長梗;花序梗長2~11cm,與花序分枝均有短伏毛;苞片三角形,長約1mm。雄花:花被片5,寬橢圓形或橢圓形,長2~3mm,下部合生,無毛;雄蕊5;退化雌蕊棒狀,長約1mm。雌花序無梗,直徑約3mm,有多數密集的花;苞片條狀披針形,長約1mm。雌花:花被片5,稍不等大,船狀狹長圓形,長0.8~1mm,外面頂端之下有短突起,無毛;子房狹橢圓形,長約0.7mm。瘦果有小瘤狀突起。花期5~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林中或石上陰濕處,海拔800~1100米。
藥理作用
抑制拓撲異構酶Ⅱ活性作用。
相關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利水。主治黃疸型肝炎,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