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精華本:蕭紅作品

名家名作精華本:蕭紅作品

蕭紅有三部長篇小說,《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這裡盡收精粹,時代潮流、作者身影與白山黑水風物躍然紙上。中短篇小說、散文也是蕭紅的重要成就,其《小城三月》是作者生活的另一個境界,也是蕭紅審美情懷的獨特表達。散文可謂蕭紅人生行程之曲線,她一面走一面寫,集中地展現了作者命運與思考。一部《蕭紅作品》,讓我們看到一代“文學洛神”的風采。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名家名作精華本:蕭紅作品》收錄了蕭紅的作品。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蕭紅(1911年—1942年),黑龍江人。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1930年,結識蕭軍,兩人相愛,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3年與蕭軍自贊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同年完成長篇《生死場》,次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抗日戰爭爆發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1940年去香港。蕭紅主要作品有長篇《馬伯樂》,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圖書目錄

小說
王阿嫂的死3
廣告副手12
生死場(節選)22
橋38
手49
牛車上63
朦朧的期待72
逃難79
黃河86
後花園96
北中國114
小城三月134
散文
永遠的憧憬和追求157
歐羅巴旅館159
雪天162
他去追求職業164
家庭教師166
來客171
提籃者173
餓175
搬家179
最末的一塊木柈182
黑“列巴”和白鹽184
度日185
飛雪186
他的上唇掛霜了189
當鋪192
借194
買皮帽196
廣告員的夢想198
新識201
“牽牛房”203
十元鈔票205
幾個歡快的日子208
女教師212
春意掛上了樹梢214
小偷、車夫和老頭216
公園218
夏夜220
家庭教師是強盜223
冊子224
劇團228
又是冬天231
門前的黑影234
最後的一個星期236
煩擾的一日239
家族以外的人243
索非亞的愁苦244
蹲在洋車上250
三個無聊人255
孤獨的生活258
魯迅先生記(一)261
魯迅先生記(二)263
回憶魯迅先生267

序言

1911年,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童年的蕭紅因生辰的不吉利而不為父母和奶奶喜歡,卻得到了爺爺的疼愛,也從家裡的長工身上感受到普通人的質樸。她從小就親近大自然,自家屋後兩千多平米的後花園是她童年的樂土。1927年,蕭紅就讀於哈爾濱市第一女中,在學校里她最喜歡美術。從來自上海的美術老師高仰山那裡,蕭紅學到了初步系統的藝術知識。她還和班上要好的幾個女同學組織了“畫會”,在休息日去野外寫生。另一位對她產生了影響的老師是姓姜的史地教員,來自北平。他將現代的國內外文學介紹給學生,使蕭紅接觸到新思想。
1930年,蕭紅為反抗封建家庭包辦的婚姻而離家出走。經過許多曲折後,她和蕭軍在哈爾濱相識,並在患難中共同生活、創作。1933年,蕭紅以悄吟的署名與蕭軍合出小說散文集《跋涉》。為躲避日偽特務機關的迫害,1934年蕭紅蕭軍一起離開哈爾濱,經由大連去青島,為《青島晨報》編輯副刊,並完成中篇小說《生死場》的寫作。是年冬赴上海,通過魯迅的大力扶持,漸為上海文壇所接納。1935年,蕭紅第一次以“蕭紅”這個名字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隨著生活的安定,她和蕭軍性格上的差異漸漸顯露,兩人之間產生了感情的裂痕。1936年,蕭紅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沙粒》等。次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蕭紅情系祖國的命運,立即回國,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戰文藝事業中。1938年她應李公朴之約,從武漢到臨汾,去民族革命大學任教,並參加西北戰地服務團活動,宣傳抗日救亡。在西安,她謝絕了蕭軍最後的挽留,也謝絕了丁玲等友人前往延安過一種“火熱生活”的邀請,選擇了一條比較獨立,也比較孤獨的創作和生活道路。經歷了由武漢到四川的顛沛流離後,蕭紅於1940年和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長篇小說《馬伯樂》和《呼蘭河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了香港和九龍。當時蕭紅已身患重病,陷落在九龍。在戰亂中,她未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於翌年1月去世,年僅3l歲。蕭紅的一生非常坎坷,也很淒婉。是生活的挫折漂泊以及戰爭的災難過早奪去了她的生命。她自己在臨終時亦心有不甘,說“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
蕭紅的文學創作開始於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9年中,她創作了三部長篇小說《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三本短篇小說與散文合集《跋涉》、《橋》和《牛車上》;另有《商市街》、《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等三本散文專集,以及一些散見於報刊的作品。蕭紅獨特的創造在於她打破了現代文學中小說通常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散文化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促進了現代小說觀念的更新,使小說取得另一種特殊意義的存在。蕭紅小說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的文體風格在我國現代文壇上獨樹一幟,構築了一個獨具韻味的藝術世界。
蕭紅公認的代表作是《生死場》,發表後轟動了當時的文壇,不到兩年即出到第十版。魯迅先生為之作序,給以中肯的評價:“敘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胡風也在《生死場》讀後記中說:“真實而質樸,在我們已有的農民文學裡面似乎還未見過這樣動人的詩篇。”現在看來,《生死場》的重要價值在於它對生存本身的揭示,而且是從生存本身出發,從生存感出發,以生存為最本真最原初的本體,在這之上逐漸進入某種文化的或意識形態的層面。東北這片廣闊的黑土不同於關內,從某種程度上是禮教的“化外之地”。《生死場》對這樣一種原始生存形態的揭示在中國現代文學中具有首創性。蕭紅另一部代表作《呼蘭河傳》是一部追憶童年的小說。童年在這裡不止是一個時間範疇,在小說里,具體體現為“城——我——人”的敘述過程。它的結構和其中包含的時空感有著更為開放的特性,似乎每一章節都可以獨立成篇。有人認為《呼蘭河傳》不是一部小說。茅盾在《呼蘭河傳》的序言中認為:“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這部作品堪稱是中國現代文學“詩化小說”中的經典。在它的童年視角中,灌注著對生命的深刻體驗和獨特的人生感:“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在這些充滿童味、童心、童趣的語言裡,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和自在。
本作品中編選的小說大多是比較典型的“蕭紅體”作品,其中的《手》和《小城三月》還是她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 《逃難》、《馬伯樂》等幽默的諷刺類作品在蕭紅的創作中並不多見,既是學術界蕭紅研究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也是讀者較少閱讀的。但從這些作品中可見蕭紅多方面的創造才能,因此我們也將其選入,作為這一類作品的代表。
除小說創作外,蕭紅寫有大量的散文,魯迅先生讀了她的散文後認為她在散文創作方面“比誰都更有前途”(《回憶我和蕭紅的一次談話》第10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蕭紅的許多散文都是她的自敘傳,她人生所形成的“無字”文本和散文創作的語言文本之間有著很強的“互文性”。《商市街》是一本自傳體的散文集,它取材自“二蕭”在哈爾濱商市街的一段生活。蕭紅用生動而質樸的文字記述了“我”和郎華窘困的生活,凸顯出生存的主題。他們沒錢、沒食物,用臉盆喝水,幻想著美味,簡直要成為“受餓受凍的犬”(《他去追求職業》)。生存的艱難甚至達到了動搖道德的程度。飢餓對人的心理產生了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準備偷,飢餓和道德鬥爭開了(《餓》)。蕭紅以她獨特的感受將一對身無分文的年輕情侶艱窘的生活描繪出來,但筆調並不沉重,“相反地,處處洋溢著‘樂天知命’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她很成功地掌握住當時那種焦慮、懸疑的心境,時而穿插上一些幽默輕鬆的情節,使蕭軍和她自己的音容躍然紙上”(葛浩文《蕭紅評傳》)。蕭紅的其它大多數散文作品都是作者的自述傳,取材於她的親身經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她寫的《回憶魯迅先生》,從平凡小事與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寫出了魯迅作為一個人,一個慈愛、幽默,有著生活情趣的人的形象,迥然有別於左翼文化界對魯迅的主流闡發。在當時,連蕭軍都覺得這篇回憶太“瑣碎”。這倒恰恰說明蕭紅散文之所以真摯、清新、感人,有著打動人心的魅力,正是由於這種“瑣碎”,在這“瑣碎”中寫出了普通人的悲歡,沒有絲毫的造作,顯出一種瑣碎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