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

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

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創辦於1986年,擁有歷史學本科專業和民族學一級學科、專門史兩個碩士點。學院堅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自2003年以來,教學改革重點放在素質課程和教學手段、方法上,提倡學科交叉與滲透,注重民族歷史文化素質和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能力的培養。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學校文化

院訓:

知行並重,品學兼修

知己知他知世界,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齊家治國和天下,厚德載物,道德文章。

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研究理念:

以尊重文化的態度開展田野,

以強調田野的理念闡釋文化。

專業介紹

歷史學

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歷史學(師範)專業創辦於1986年,初為兩年制專科專業,1990年改為三年主輔修制(主修歷史,輔修思想政治教育),1999年升為本科。現設世界史教研室、中國史教研室、綜合教研室和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四個教學與科研機構。現有專職教師15人,其中正高職稱5人,副高職稱 5人,中職3人,初職2人;博士1人,在讀博士生2人,碩士5人,在讀碩士1人;省級重點學科學術 帶頭人2人,省級青年骨幹教師4人。擁有專業圖書8000餘冊,專業期刊雜誌20餘種。近年來,共承擔校級教改項目10項,其中1項為重點教改項目,獲校級教改成果獎3項。近年來,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22項;出版專著11部;發表科研論文134篇。建成省級重點學科“民族學”和校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史”,有碩士學位授予點1個。

民族學

吉首大學經過50多年來對有關民族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民族學學科得到長足的發展。民族學學科的建設彌補了該學科在湖南省的空白。目前,民族學成為特色鮮明、成果豐碩,能帶動相關學科發展的示範性學科,在國內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1998年為湖南省重點建設學科

2002年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03年為湖南省重點學科

2003年獲民族學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資格

2010年獲民族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資格

2010年為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2010年為吉首大學博士點建設首選學科

民族學學科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湖南省學科帶頭人5人。國家級學會會長、副會長3人。

近5年來,民族學學科共承擔國家自科基金及國家社科基金重點、一般項目13項,福特基金等國際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55項;發表學術論文450餘篇,其中SCI期刊論文10篇,CSSCI期刊論文122篇;出版專著25部,教材5部,譯著1部;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成果二等獎2項,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5項。

民族學學科首創的“文化制衡”理論,得到學界廣泛認可,以此理論為基礎的學科研究成果。學科成員的《文化適應與文化制衡》、《文化人類學論綱》、《生態人類學導論》等被作為國內多所高校研究生的通用教材和參考書。

學科方向: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民族學學科包含5個研究方向,即民族學與民族生態文化研究,民族區域經濟研究,歷史民族學與區域史研究,藝術民族學與民族文化遺產研究,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學科隊伍:該學科團隊有39人,團隊中正高職稱16人,副高職稱18人,講師5人。其中博士15人,在讀博士9人,碩士10人。

學科研究:民族學學科立足於學科前沿,依據文化制衡理論,堅持“從田野中來,到田野中去”的學科理念,對中國民族問題展開研究。

學術成果:出版了學術專著50餘部,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貴州民族研究》等專業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其 中10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刊物轉摘。

學術成果

學院教學、科研力量雄厚。有教授、研究員12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0人 ,其中博士學位者7人。學科科研特色突出,成果豐碩。先後出版了學術專著50餘部,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民族》等專業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其中10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刊物轉摘或複印。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0餘項,橫向基金項目10餘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署項目各1項,福特基金項目1項。建立了17個田野工作基地和田野資料庫,學院與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韓國首爾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聖克勞德州立大學等國內外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合作關係。

學術機構

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

吉首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前身為民族文化研究所,創設於1982年。1998年,調整為民族學研究所,成為一個以研究為主、本科教學為輔的科研教學機構。2004年更名為吉首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下設機構有生態民族學研究室、歷史民族學研究室、藝術民族學研究室、宗教民族學研究室、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影視人類學中心,酉水流域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南長城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文物修復與文物鑑定室,擁有專兼職科研人員22人、外聘專家10人,主要從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生培養和學科研究。1998—2005年民族學學科為省重點建設學科,2006年以來為省重點學科,2002年吉首大學成立湖南省民族學研究基地。2003獲得民族學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所長1人,副所長2人,科研秘書1人。

吉首大學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吉首大學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旨在綜合考察歷史上土司區的歷史與文化,分析和認識我國土司歷史文化對民族地區的影響與作用;為開發與發展民族地區提供歷史借鑑,增強學校直接服務地方的功能。現設主任1人。

吉首大學文物修復與文物鑑定室

為了滿足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以及吉首大學民族學學科、中國少數民族史學科建設需要,2005年建立了文物修復與文物鑑定室,其主要工作是對民族地區的歷史文物、地方文獻資料、金石碑刻、文書契約等進行修復、整理、鑑定與研究。現設主任1人。

吉首大學酉水流域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2007年成立吉首大學酉水流域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中心對酉水流域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人文地理環境、生態環境、民族關係的歷史、現狀和變遷等作全面考察和科學研究,分析和認識流域內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引導和推動酉水流域的開發,為地方開發和發展服務,以增強學校直接服務地方的功能。現設主任1人,副主任4人。

吉首大學人類學田野工作室

吉首大學人類學田野工作室成立於2007年,旨在套用現代科技設備和影像技術記錄和保存田野調查資料,並將這些影像資料編輯和製作成人類學圖片和影片,開展影視人類學研究。現設主任1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