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

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

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起源於合肥新火車站的建設,其前身是合肥新火車站工程建設區,地處合肥市東北部,距市區1.8公里。合肥新火車站早在1978年納入國務院批准的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1989年國家計委正式批准立項,1992年動工建設。1995年4月,新火車站建設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開發區,冠名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1996年2月,新站試驗區被國家建設部批准為全國首家城市綜合開發試點區。現轄長淮、方廟、七里塘等3個街道20個社居委,常住人口12萬人,面積34平方公里,占合肥市國土面積的4%。

2003年3月,瑤海區七里塘鎮劃歸新站區託管,轄區面積增至34平方公里。 2006年11月,新站區與長豐縣簽訂合作發展協定,長豐縣南部六個村居約27平方公里交由新站區託管開發。

2009年4月13日,總投資175億元的合肥京東方六代線項目正式落戶新站區並開工建設,標誌著新站區在工業發展道路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2009年10月,新站試驗區與長豐縣再次達成協定,合作範圍由原來約27平方公里增至約57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合肥火車站合肥火車站

1992年12月與國家重點工程合肥鐵路新客站同步開工建設。

1995年4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設立試驗區。

1996年2月,國家建設部將試驗區列為全國首家城市綜合開發試點區。試驗區系省級開發區,享有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原規劃面積為10平方千米。1999年8月,市政府批准將原郊區的瑤海街道劃歸試驗區代管。

2001年5月24日,原瑤海街道的長淮、方廟、汪塘、勝利4個社居委調整為長淮、方廟、汪塘、勝利、臨泉中路、火車站廣場6個社居委。

2001年9月24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同意把原瑤海街道劃分為方廟、瑤海兩個街道辦事處。長淮街道辦事處下轄勝利、長淮兩個社居委;方廟街道辦事處下轄汪塘、方廟兩個社居委。

2001年11月27日,瑤海街道臨泉中路、火車站廣場社居委範圍進行了調整。

2003年3月,瑤海區七里塘鎮(現為七里塘街道)劃歸新站試驗區代管,轄區面積增至34平方公里。2004年1月,管委會通過方廟街道社居委設定方案,並同意增設安徽大市場社居委、萬綠園社居委,方廟社居委更名為瑤東社居委。

2005年3月31日下午,試驗區管委會與瑤海區政府簽訂了三角線、紅星社居委移交協定,從2005年4月1日起瑤海區車站街道的三角線和紅星兩個社居委移交試驗區管理。試驗區長淮街道長淮社居委的趙倉坊居民組原則上在2005年年底移交給瑤海區車站街道管理。2005年6月1日,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批覆,撤銷七里塘鎮設立七里塘街道辦事處。2005年7月8日,七里塘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

2006年11月,新站試驗區與長豐縣簽訂合作發展協定,長豐縣南部六個村居約27平方公里交由新站試驗區託管開發。

2009年10月,新站試驗區與長豐縣再次達成協定,合作範圍由原來約27平方公里增至約57平方公里。

2010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將合肥市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獨具魅力、創新發展、宜居宜業的區域性特大城市”的奮鬥目標,合肥市委、市政府隨即確定將新站試驗區作為合肥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

2010年10月,市委、市政府對新站區進行區劃調整,將原由新站區託管的部分街道和社居委整建制劃歸瑤海區管轄;瑤海工業園、磨店鄉劃入試驗區,同時託管長豐縣三十頭鎮以及肥東縣四個行政村。自此,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成為合肥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園區面積由成立之初的10平方公里迅猛增加到204.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91萬人。

2016年7月26日,合肥瑤海經濟開發區正式更名為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新站高新區”。

管理機構

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機構設定和人員編制: 下設黨工委辦公室、管委會辦公室、政法辦公室、經貿發展局、建設發展局、社會事業局、財政局、 勞動人事局、城市管理局、招商局、環保局、重點工程管理局。

展望未來,試驗區將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實現“三個打造”目標:打造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打造國家級開發區、打造合肥市最強綜合功能新區,最終將新站區建成以“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新城區。

現任管委會主任、黨工委書記:路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文忠路999號。

氣候特徵

生態公園(石頭霧噴)生態公園(石頭霧噴)

地勢平坦,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徵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分,雨量適中、美育顯著、夏雨豐沛等特徵。

年降水量近1000毫米,在全國各城市中,位居中等。相對濕度78%,風向以東南風為主。土地承載力每平方厘米在2.5~2.8公斤之間,地下基岩深埋10~15米,為第三紀紅砂岩,無明顯地下河道,無地質斷層。

交通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新站試驗區位於合肥市的東北部,緊鄰合肥市中心區,城市交通主幹道穿區而過。合肥鐵路客站、主貨站、編組站以及安徽省汽車客運樞紐站、安徽省郵政樞紐等均位於區內,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新站試驗區依託合肥城市主幹道快速連線合蕪、合寧、合徐、合阜、合安及環城高速公路,鐵路以淮南線、皖贛線、合九線及寧西線和滬漢蓉高速鐵路線構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形成合肥市對外交通的核心地區。

發展歷程

開創(1992-1997)

建設背景

合肥老火車站是淮南鐵路線上一個客站,1936年與淮南鐵路同時起用,客站規模很小。當時的安徽省政府駐安慶,合肥古城人口只有3萬多人。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駐地搬遷到合肥,合肥城市人口和城市規模迅速發展,到1996年,建成區面積已達50平方公里,比解放時增加10倍。原火車站雖多次在原地擴建、改造,仍遠不能適應省會城市政治、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站房小、候車人多,擁擠不堪。1977年9月,萬里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到任不久,就關心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在合肥城市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他要求把合肥原有火車站和鐵路向城外移,解決鐵路分割城市問題。1982年,國務院批准了合肥市的總體規劃。1989年,鐵道部根據總體規劃批准在現用老站沿勝利路向北1.8公里處建合肥新客站。合肥鐵路樞紐及合肥新客站同年也列入國家計畫,後因建設資金問題,合肥新客站拖了3年時間未能開工建設。1992年,隨合肥鐵路樞紐開工建設,省、市開始啟動建設合肥新客站。面臨資金困難,合肥市委、市政府決定用改革的辦法,組建一班人馬,劃征一塊土地,賦予優惠政策,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以地生財,綜合開發,增值回收,滾動發展,以自籌資金為主建設國家重點工程。1992年10月,合肥新火車站工程建設指揮部(試驗區管委會前身)在合肥市委、市政府賦予的“建設一個新客站,完善一片新城區”的歷史重任下應運而生。1992年12月18日,合肥市城市建設綜合開發總公司(和新火車站建設指揮部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正式宣告成立,主要負責以企業化運作為新站建設籌集資金。

建設之初,合肥新火車站工程建設指揮部將合肥東郊4個行政村的9102畝集體土地征為國有。在國家和省兩級財政僅撥款6000萬元的情況下,新站指揮部通過發行建設債券和銀行貸款等方式又籌集資金5000萬元,迅速啟動了新客站建設,並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對土地分期進行熟化,使之升值。 他們對熟化後的土地做細緻的成本測算和價格分析比較,確定了較為合理的出讓價格,同時,為客商提供經濟測算、規劃、代辦使用證、許可證等服務。“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優質的服務和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吸引了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中外客商前來洽談土地出讓、合作開發,引資勢頭強勁。站區建設者抓住機遇,駕馭市場,對土地堅持出讓與聯合開發並舉的方針,實行出讓土地從嚴,聯合開發從優,於是引發出第一拔購地投資的熱潮。1993年4月,珠海金宇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看好新站廣場對面勝利路與站前路交口西南角土地,以每平方米950元成交,並付390萬元訂金。這是新站開發區第一宗土地出讓成功,對幹部職工起到穩定人心、鼓舞士氣作用。1993年3月,安徽中州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建設區內率先開工建設五洲商城D區,拉開建設區開發建設的序幕。1994年5月,安徽省新鴻安房地產開發公司成功取得勝利路與站前路交口東南角第二宗土地的開發權。從1993年4月第一宗土地出讓起,到1997年底共出讓土地29宗,511畝,出讓總價30483萬元,平均每畝59.6萬元,資金到位率80%。同期還與八家開發商聯合開發165畝,開發建房21.9萬平方米,收益在1億元以上。新火車站地區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景象。五州商城、新鴻安商城、購物中心、住宅小區等一大批上億元投資的領頭項目拔地而起,站前商貿群體逐步形成。以地生財,有力地推動新客站站房主體工程及各項配套設施建設同步推進。

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領導看到新火車站地區這一良好開局,在多次仔細調研後發現,新站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以建設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為依託,能夠有效帶動火車站地區的經濟發展,更有利於整個合肥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1995年4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批准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集中開發面積6平方公里。

拆遷安置

在安置征地轉戶居民問題上,試驗區選擇開發性安置的路子,對轄區內8000農民一次性辦理農轉非手續,撤銷村委會的同時成立瑤海街道辦事處和昌利吉實業公司,集中安排資金建設工業小區和專業市場,安置一批農民就業。同時,新站指揮部集中開發鳳陽新村、長淮新村、勝利新村、瑤海新村四個拆遷安置恢復小區。1994年建成長淮小區一期拆遷恢復樓總面積33315.84平方米。1995年建成勝利新村住宅樓5000平方米;長淮新村住宅樓7000平方米;瑤東新村住宅樓4000平方米;汪塘二層商網1000平方米;長淮北村拆遷恢復及配套用房74500平方米;汪塘、勝利新村等拆遷恢復用房,總建築面積17300平方米。共建成恢復樓40幢約148000平方米。

基礎設施

新火車站距市中心僅3公里,6平方公里的新火車站建設區相當於合肥市老城區的面積,建成後可與老城區有機地連成一片。在新火車站開工建設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開工建設站前廣場和站前路、全椒路、琅琊山路、銅陵路、臨泉路等23條25公里道路(含同步建設的供水、排水、煤氣、供電等),110千伏變電所和6萬門程控電話交換局同時建成使用。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已見雛形。

在試驗區開發建設過程中,黨和國家領導人萬里、丁關根、呂正操、陳錦華等先後到試驗區視察。國家建設部部長侯捷在聽取省、市匯報後,認為新站試驗區以重點工程建設為依託,以自籌資金為主,以城市基礎設施為骨幹,商、工、貿、住宅、文化協調同步發展,大規模成片開發建設現代化新城區的新途徑的經驗值得到推廣,並派專人來到試驗區調研。於是決定把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列為全國首家城市綜合開發試點區,侯捷部長親自出席了試點區揭牌儀式。新站試驗區的建設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盧榮景、回良玉、王太華、汪洋等領導多次到建設現場視察指導工作。12月22日,第一屆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領導班子成立,田餘慶任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1997年4月1日,隨著合肥新火車站正式投入使用,新站工程建設指揮部勝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給的“三年建成,兩年完善”的任務。

發展(1998-2003)

1998年8月,市建委主任李碧傳兼任試驗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合肥城市建設綜合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明確提出了“新站、新區、新生活”的工作思路和以建設合肥市現代化新城區為主體,以開放開發為主線、以第三產業為龍頭、以現代商貿為重點、以專業市場為特色,實施“商貿興區、開放強區、形象立區”和“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加速了試驗區發展繁榮步伐。2000年4月21日,市政府批准新站試驗區設立兩辦六局內設機構,試驗區的建設與管理由此走上正軌。

“新站、新區、新生活”從建設環境年開始起步。試驗區投資8000多萬元,在全區幾十公里的道路兩側植樹種花,廣辟綠地和園林小品,安裝極具裝飾性的路燈,鋪設彩色地磚人行道,讓通行功能為主的城區道路綠起來、美起來、亮起來,構成園林美景無處不在的優美環境。1999年4月,試驗區投資800萬元一舉拆除老客站(設立平交道口,保留兩股車道),打通勝利路。2001年4月,試驗區在地價昂貴的勝利路與臨泉路交叉口,辟出一大片土地建設勝利廣場。勝利廣場東臨1949年解放軍勝利入城的大東門,西臨1959年毛主席視察合肥向10萬市民揮手致意的勝利路,北面與新客站咫尺相望。廣場上那中國結造型的紅色雕塑成為新站試驗區的顯著標誌。它與二環路邊的瑤海公園相交輝映,是合肥市東北邊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房地產業

在試驗區10平方公里規劃面積中,集中開發面積6平方公里,具備“六通一平”(道路、電力、電訊、防水、排水、供熱通、土地平整)的房屋建設條件。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國家政策的鼓勵,新站試驗區房地產逐漸升溫,並成為廣大住房投資者最佳選擇地之一。試驗區管委會決策者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先後引進元一房地產開發公司、鐵四局房地產開發公司、百大拓基房地產公司、澳瀾房地產公司、華運房地產發展公司、惠康房地產開發公司、寶雍閣房地產開發公司、寶文置業(安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房地產開發公司入駐試驗區,開發建設了臨泉路高檔住宅一條街、元一時代花園、香格里拉花園、吟春苑、橘郡萬綠園、華府家園、惠園小區、長春都市豪庭、風景苑、寶文國際花園、萬豪花園、香江國際花園、澳瀾寶邸花園、寶元公寓、瑞景花園、徽州人家、森海豪庭等高檔精品住宅小區。房地產業在試驗區經濟發展中“一業獨大”。 到2003年房地產業繼續發揮龍頭作用,全區在建房地產項目44個,房地產投資完成1105173萬元,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7.8%。房地產業共創造GDP64769萬元,占全區GDP總額的60.3%。

基礎設施建設

試驗區是典型的“城中開發區”,試驗區的決策者把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不斷開發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到2003年,基本建成和完善了以勝利北路、站西路、全椒路、銅陵北路、當塗路為五縱,以站前路、臨泉路、一環路、二環路為四橫的新區路網。共建成城市幹道40多公里,同步埋設市政綜合管、桿、線200多公里。城市公交樞紐和郵政樞紐、8萬門電話交換局、11萬伏變電所等配套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區內居民生活方便,安居樂業。

恢復小區建設

2001年,長淮新村再建拆遷恢復樓7000平方米,投資560萬元;汪塘新村建拆遷恢復樓63000平方米,投資5040萬元。2002年6月新建汪塘北村恢復樓工程,總建築面積53000平方米,投資4240萬元。同年7月,興建瑤東北村恢復樓工程,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投資8000萬元。2003年4月興建汪塘南區恢復樓工程,總建築面積21910平方米,投資1500萬元。

市場建設

安徽中州家具市場安徽中州家具市場

試驗區把培養市場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90年代末,區內已建成安徽大市場、服裝批發市場、五州商城、瑤海家具世界、中州家具市場、機車大世界等各類市場8家,大商貿格局初步形成。新的世紀來臨之際,試驗區繼續把發展大市場、大流通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以次促進試驗區商貿業的繁榮。2000年,百大合家福連鎖店、寶文(國際)裝飾廣場、五金大市場相繼投入運行,使新站試驗區在合肥市專業市場集中區地位得到進步鞏固,產值達到40億元,市場的輻射範圍、影響進一步擴大,市場交易總額大幅度提升。2002年,隨著中州家具市場二、三期擴建工程的建設,安徽大市場精品鞋城、安徽國際汽車城、上海好美家和惠多利兩個規模較大的建材連鎖超市駐區先後運營,使試驗區內專業市場得到進一步繁榮。2003年,中綠國際連鎖超市、翡翠廣場(上海華聯)、元一時代廣場連鎖超市、瑤海文體用品批發市場、方廟電線電纜市場、中州家具市場三期等建成開業,使試驗區的專業市場營業面積擴大10萬平方米,連鎖超市、專業市場等加快著現代商貿區的建設步伐。

經濟發展

管委會按照優先提高二產的基本思路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及時關停了高能耗、低效益、重污染的原街道、居委會的小工業企業20多家。同時對產品有市場、有利潤但缺乏投入、生產設備落後、管理水平低的30多家工業企業,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了改組改制,增加投入,經過最佳化,試驗區的工業企業煥發出勃勃生機:2001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6750萬元,同比增長237.5%;2002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9295萬元,同比增長37.7%;2003年隨著七里塘鎮劃轉開發區以後,全區工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工業總產值達到51464萬元,比同期增長77.2%,占年計畫的107.2%。工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總額的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全區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1464萬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1%。此時的工業增加值相對全市的總量而言均不到1%,但增長率均位於全市前列,高增長雖然有工業企業數量增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由欣意電纜、藍天家具等16家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強勢增長的支撐。據統計,這16家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占全區總量的60%和64%。

招商引資

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試驗區管委會始終將招商引資貫穿於經濟發展的全過程。2000年,外資企業已達到5家,實際引進外資5000萬美元;2001年,簽約土地協定15宗,協定總金額達2.64億元,到位資金1億元。新批開工項目60個,總投資超過10億元,入區新註冊企業超過200家,註冊資金1億元。引進內資超過3.5億元,外資2074萬美元。2002年,引進外資3006萬美元,引進內資4.1億元。是年,簽約項目16個,出讓土地505畝,協定總額1.8億元,盤活資產1.7億元,新註冊企業170多家,總註冊資本近5億元;2003年,全區的招商引資工作擺脫“非典”影響依然穩步推進。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0家,契約利用外資643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951萬美元,占全市吸引外資總量的近50%,新入區註冊內資企業352家,總註冊資金4億多元,其中市外內資企業203家,總註冊資金3億元,新批立項項目46個,總投資16.5億元,新批開工項目51個,總投資20.6億元。引進市外境內資金8.56億元,其中省外資金5.7億元。

2003年,試驗區原規劃的10.6平方公里土地已基本開發完畢。同年,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將原瑤海區七里塘鎮23.06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新站試驗區代管,新站試驗區總區域面積增加到34平方公里。

繁榮(2004-2009)

2003年11月,楊治茂任試驗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根據形勢的分析,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適時提出了“一個轉移,兩個轉變”,即工作重點由站南建成區向站北建設區轉移,逐步實現經濟結構由以房地產業為主向以現代商貿業、現代物流業和加工製造業轉變,財政收入由以土地收益為主向以工商稅收為主轉變的工作思路,確立“物流立區、商貿興區、工業強區”發展戰略,全面推進“二次創業”,試驗區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基礎設施建設。從2004年開始,試驗區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站北開發建設上來。完成了七里塘街道24平方公里總體規劃和站北現代工業園區、現代物流園、行政文化中心的規劃編制。構建站北交通框架,建成物流大道、銅陵北路、天柱山路、龍門嶺路、電廠路、瑤海東路、旌德路、星火路等城市幹道50.2公里,形成了便捷順暢的站北路網體系;合肥汽車客運總站的投入運營,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狀況,規範了客運秩序;完成了站北11萬伏高壓電線的遷移工作;完成了現代工業園區、現代物流園區的一期工程建設;試驗區公共設施的維護管理和城區綠化任務得到了較好的完成,美化了區內環境,提升了試驗區的形象,使試驗區成為合肥市新城區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試驗區已經基本建成為合肥市功能齊全、輻射能力較強的交通、商貿、居住、休閒中心,投資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成為外商來肥投資的首選區域。

人居環境建設。試驗區始終注重人居環境建設,2004年以來,站前的名人御苑、元一時代花園和站北的康城水雲間、中興西湖花園、東湖山莊、巴黎春天等一批高檔小區相繼開工建設。隨著試驗區由站南向站北戰略目標的轉移,依法徵用了七里塘街道星火、新華、七里塘、張窪等4個社居委15個居民小組的214公頃土地,拆遷房屋42.13萬平方米,建成了興華苑59幢恢復樓、星海苑24幢恢復樓和瑤東老年公寓,完成瑤東北村1282套恢復樓的安置任務。

招商引資。圍繞站北發展規劃,編制了招商項目冊,完善項目庫建設。積極組團參加國際徽商大會、中國外經大會和高新技術項目-資本對接會,同時組織招商小分隊赴浙江、福建等地開展招商。2004年試驗區招商引資取得豐碩成果,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1個,契約外資4000萬美元,其中到位資金2900萬美元;新批內資項目184個。契約內資6.3億元,其中省外內資5.2億元。同年,在結束的皖港投資洽談會上,試驗區在香港招商喜獲豐收,共簽訂4個外資項目,協定資金3000萬美元,項目總投資7000萬美元。2005年區內招商引資成績穩步推進,成功引進超10億元的中國樂凱膠片工業園、祥源工業園和寶業新型住宅產業化基地、寶供、普爾德、寶龍及世界五百強企業——百安居等重大項目,這些項目的簽訂將推動試驗區現代工業和現代物流業的全面發展。

專業市場建設。試驗區建成各類市場總面積達110多萬平方米,已有億元市場13個,好美家建材超市合肥店、安徽國際汽車城、白馬服裝城、中綠國際服裝廣場、七浦服裝廣場、光大國際廣場、元一時代廣場等一批頗具規模的新的市場已經建成,形成了合肥市專業市場集中區的主體框架。

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的個體私營經濟已遍布商貿物流、加工製造、房地產、旅遊休閒等各產業之中。至2005年底,區內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約8400多戶,從業人員25000多人;私營企業已發展到2900多家,從業人員31000多人。2005年全區個體私營經濟共繳納稅收22680萬元,占稅收總量的81%,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企業規模和經濟實力也在逐步壯大。其中,規模以上個工業企業2005年底已發展到30家。以元一集團、信地集團為代表的大型集團公司已成為引領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工業經濟。2003年隨著七里塘鎮的劃入,工業經濟總量有了快速增長。2005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2億元,年均增長32%,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工業涉及到印刷、汽車配件、電線電纜、鑄鋼鍛造、儀表等領域,還有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如生產磷肥的飛建、生產現代化包裝產品的遠東、生產電纜的欣意、生產精美家具的藍天、生產工業儀表的中源等,成為試驗區工業企業的骨幹。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明顯提高。現有大專院校4所、中學5所、國小9所、規模化幼稚園4所。幼兒、國小和國中入學率均達到100%。社會保障事業積極推進。全區初步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三級網路,通過開發社區就業崗位、推薦用工等多種途徑,較好地解決了征地轉戶居民就業問題,為試驗區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醫療衛生服務事業日趨完善,區內現有各類衛生機構29個,床位617張,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6.14張,衛生技術人員835名,平均每千人擁有6.95人,基本上滿足了人民民眾基本的醫療服務需求。建立了中山醫院等3所醫院,大力發展以婦、幼、老為重點服務對象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社區文化生活蒸蒸日上。

超 越(2009——)

2009年2月24日,李武好任試驗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第一副主任。2009年4月13日,總投資175億元的合肥京東方六代線項目正式落戶新站區並開工建設,標誌著新站區在工業發展道路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適時提出了“三個打造”奮鬥目標:打造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打造國家級開發區,打造合肥市最強綜合功能新區。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明確把合肥國家級新型平板顯示基地列為皖江城市帶高技術產業基地(集群)建設重點之首。2010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將合肥市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獨具魅力、創新發展、宜居宜業的“區域性特大城市”的奮鬥目標,合肥市委、市政府隨即確定將新站區建設成為合肥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新站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光榮而艱巨的挑戰。

新站區在合肥市工業立市戰略指引下,搶抓全球FPD產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加速向大陸轉移的重大機遇,成功引進京東方六代線、鑫昊PDP、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藍光LED產業化、海潤光伏電池生產基地、彩虹光伏玻璃等項目,在全國率先打造國家級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平板顯示為代表的泛半導體產業格局。2010年新站區工業投資完成138.58億元,工業性投資總量、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已經成為合肥市重要的經濟成長極,為合肥市的經濟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06年(下同)的25.32億元增長到2010年(下同)的97.75億元,年均增長40.2%,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55.17億元增長到341.3億元,其中工業性投資從24.96億元增長到205.4億元,分別增長518.6%和722.9%,年均增長分別達57.71%和69.4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從23.73億元、6.36億元增長到164億元和41.45億元,五年內分別增長591.1%和551.7 %,年均增長分別達55.93 %和59.8%。工業投資和工業經濟貢獻率跨越式增長,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大幅提高,經濟結構更加最佳化。綜合財政收入從10.66億元增長到20億元,財政收入穩步提高;2009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億元,總量位居全市第二。

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升級。圍繞“工業立市”發展戰略,我區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實施“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雙輪驅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力引進現代服務業,成功引進了白馬服裝城二期、信地城市綜合體、韓國城、凱斯茂商城、希爾頓酒店、利港國際大酒店、勝利廣場地下商貿娛樂城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商貿項目,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了試驗區商貿經濟圈的格局和層次。積極發展新型工業,自2006年起,先後引進了歐力電器、尊貴電器、普爾德無紡布、樂凱光學膜等一批大項目,積澱了一定的工業企業基礎。特別是2009年以來,按照打造中國(合肥)平板顯示產業基地要求,調整招商、選商思路,成功引進了京東方六代線、鑫昊PDP、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彩虹光伏玻璃、藍光LED等一批重大核心項目,聚集了數十家為其配套的上游原材料及下游套用知名企業。以新型平板顯示為代表的泛半導體產業已成為我區新的支柱產業,園區新型工業的布局和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招商引資總量從2006年的25.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76億元,年均增幅達到65%。

基礎設施承載力穩步提升。截止2010年上半年,初步建成城區框架和交通網路。全區實際完成新建道路48.6公里,改造道路9.2公里,帶狀公園9.6萬平方米,橋樑7座,新增綠化面積85萬平方米,道路交通設施、路燈、供水、供電、燃氣、供熱等配套設施與道路建設同步實施,實際完成工程建設投資12.52億元;完成房建工程共64萬平方米,完成投資6.17億元。其中新建興華苑、興海苑等拆遷恢復樓7個小區,建築面積總計約61.5萬平方米,完成投資約5.85億元;新鋪設污水管網17.732公里,埋設10KV—35KV電力排管25.5公里,建成110KV變電所5個,建成10KV開閉所8個,總投資約61.67億元人民幣。目前正在籌建一座3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220KV變電所2個、110KV變電所1個。

區域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為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2006年11月,我區與長豐縣確定合作開發三十頭鄉南部27平方公里區域。隨著合肥北部經濟區發展加快,我區與長豐縣主動對接,就進一步合作發展達成一致意見,2009年10月簽訂修訂協定,轄區面積增至87平方公里。2010年區劃調整後,我區發展空間得以進一步延伸,委託管理了瑤海區磨店鄉和瑤海工業園區部分村(區),同時擴大與長豐縣合作開發範圍,並新設立新站區與肥東縣合作開發園區,轄區面積增至204.73平方公里。一直以來制約平板顯示產業基地發展壯大的空間瓶頸得以突破,為我區產業規模擴大、區域競爭力提高及平板顯示產業基地的成功打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招商引資再上新台階。“十一五”期間,圍繞“工業立市”發展戰略,新站區積極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施“新型工業、現代商貿及服務業”雙輪驅動,積極打造中國(合肥)平板顯示產業基地,狠抓“產業鏈招商”,先後引進了總投資175億元的京東方六代線、總投資20億元的鑫昊PDP、總投資100億元的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總投資約90億元的藍光LED產業化、總投資80億元的海潤光伏電池、總投資28億元的彩虹光伏玻璃等重大項目,以及住化化學品及回收、法液空大宗氣體、葳邇敏SMT及襯板清洗、明韓電子SMT、鑫銘電子SMT、京東方茶谷背光源、京東方半導體金屬零配件加工、冠鴻光電背光模組、翰博高新光學膜裁切京達物流配送等配套項目,總投資約15億元。TFT-LCD用光學級聚酯薄膜:合肥樂凱產業園一期於2008年12月份正式投產, 二期項目主要生產與平板顯示器配套的擴散膜以及相關的高檔光學級塗層薄膜產品,於2009年7月正式投產。新站區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以新型平板顯示為代表的泛半導體產業已成為試驗區新的支柱產業,園區新型工業的布局和結構得到進一步的最佳化。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我區以民生工程建設為中心,統籌兼顧,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和諧新站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07年至2010年,全區累計投入民生資金1.88億元,惠及城鄉居民,實現政策全覆蓋,有力支持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人民民眾生活進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間,我區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力度,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多措並舉逐步健全保障體系。全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達72000人次,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率達98%,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運行平穩。公共衛生工作實現新跨越,多項指標完成覆蓋率達95%以上,衛生服務網路臻於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快速發展。2010年,我區與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療集團東區項目正式簽約。同時積極加快醫療衛生機構改革步伐,與省立友誼醫院達成託管協定,對七里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大醫院託管、市場化運作模式”,進一步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和服務水平,切實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需求。五年間,全區教育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通過“撤、並、建”等有效舉措,加強教育資源整合,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推進教育體制創新,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向社會公開招聘等多種方式引進教師120多人,評聘中、高級教師106人。區屬學校共19所,教職工637人,在校學生16000多人。另有各類幼稚園50多所,在園幼兒5000多人,區幼兒、國小、國中教育體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教科研成效顯著。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投融資模式獨樹一幟,融資能力顯著增強,融資到位資金由2006年的8000萬元預計增長到2010年的24億元,增長達30倍。首創企業無障礙服務工作機制,為企業建立一條快捷、高效反映問題並獲得解決的“無障礙”通道,實現對入區項目“零距離”服務,推進項目服務工作標準化,提升管委會服務理念和行政辦事效率,最佳化招商引資環境,產業招商取得重大突破。機構人事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圓滿完成,堅持“因事設崗、因崗擇人,全員聘用、競爭上崗,部門組閣、雙向選擇,以崗定薪、績效考核”的原則,打破幹部任期終身制,打破身份界限、編制界限,創新幹部配備方式;實施績效考核,調動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層級管理,明確各層級幹部的行政責任,增強各層級幹部的工作責任心,保證各項工作正常有序開展。規範化管理日趨成熟,充分體現了開發區“小政府、大服務、高效率”的特點。

經濟建設

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1992年正式起步建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新站試驗區已建成集“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商貿業”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區。

經濟指標

2009年,新站試驗區完成全區地區生產總值98.3億元,同比增速10.7%;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3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2%、14.7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2.59億元,同比增長4.96%,其中工業性投資54.51億元,同比增長100.4%;完成財政收入5.5億元,同比增長32.27%,其中稅收收入5.15億元,同比增長2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7.1億元,同比增長12%,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2.3%,位居全市第二。2010年第一季度工業性投資完成34億元,同比增長1448%,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商貿興區

服裝一條街全景服裝一條街全景

新站試驗區商貿業、服務業起步早、發展速度快,現已擁有白馬服裝城、安徽大市場、中州家具市場、安徽國際汽車城、紅星美凱龍家居廣場等12家億元以上銷售額的專業市場和商品零售商場。區內的元一時代廣場是安徽第一家“SHOPPING MALL”,站前路輕紡服裝專業市場有安徽服飾第一街之稱,元一希爾頓大酒店是合肥第一家五星級酒店,並聚集了世界500強沃爾瑪、家樂福等零售巨頭,形成了以專業市場為主格局的“商圈經濟”。 在商貿業助推下,新站試驗區的物流業也得以迅速發展,合肥海關陸路直通式監管點的建成和使用,廣州寶供物流集團等國內知名工業物流配套服務商入駐,把日益繁榮的新站試驗區商貿業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

服務立區

商貿及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著服務業的空前繁榮,安徽郵政賓館大廳氣勢恢宏、內部環境優雅、服務規範、特色鮮明,集客房、餐飲、會議、娛樂、休閒為一體。藍天白雲花園浴場集桑拿、餐飲、VIP房、休閒、娛樂、健身、中醫推拿、國際標準檯球及桌球室、寬頻網咖等為一體。西湖藍寶系出杭州餐飲豪門而落戶合肥,其飲食文化的人文底蘊,與其一脈相承。相王賓館是安徽淮北礦業集團公司按三星級標準投資興建的多功能涉外旅遊飯店。明月大酒店、瑤海山莊、藍帆咖啡館異彩紛呈。全國設施一流的金馬保齡球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現代物流業已經起步,作為合肥物流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總投資8000萬元的合肥海關直通式監管點已正式啟用,這是我省第一家陸路海關直通式監管點。共速達物流(合肥)基地項目投入使用;全國民營物流第一強的寶供物流集團正在投資建設寶供合肥物流基地項目,開工啟建安徽國際電子電器物流貿易中心,建成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公共型保稅倉庫。

工業強區

在合肥市“工業立市”發展戰略的指導下,2004年新站試驗區開始走“工業強區”之路。不斷加大發展工業的力度,及時制定了發展工業的相關政策措施,整合全區資源,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以樂凱工業園、寶業住宅產業化基地、普爾德醫療用材等新材料產業項目和尊貴電器、歐力電器等家電企業為代表,初步形成了特色產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集群的格局。2009年4月-12月,總投資175億元的京東方TFT-LCD第六代項目、總投資125億元的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項目、投資20億元的鑫昊PDP顯示器模組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及一大批配套項目的入駐,新站試驗區緊抓FPD行業產業轉移的契機,著力打造的全國重要的、有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合肥)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已初現雛形。2009年7月、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相繼親臨新站試驗區視察平板顯示產業基地。

2010年2月,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獲得國務院的正式批覆,這對打造中國(合肥)平板顯示產業基地的進程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新站試驗區將借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東風,進一步深化與廬陽區、瑤海區及長豐縣的區域合作,堅持新型工業和新型商貿、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理念,將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打造成為國家級開發區、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和合肥市最強功能新區。力爭到2015年,努力將新站區打造成產值超2000億元的產業新城!

社會發展

計畫生育工作紮實有效。區內人口出生率低於10‰,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7‰,較好地執行了國家計畫生育政策,連續4年被評為“合肥市人口與計畫生育先進區”。2005年,試驗區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人口計生委、全國婦聯等十部委授予“2001—2005年度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單位”。教育事業穩步發展,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明顯提高。有大專院校4所、中學5所、國小9所、規模化幼稚園4所。幼兒、國小和國中入學率均達到100%。

生態公園生態公園

社會保障事業積極推進。全區初步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三級網路,通過開發社區就業崗位、推薦用工等多種途徑,較好地解決了征地轉戶居民就業問題,為試驗區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醫療衛生服務事業日趨完善,區內現有各類衛生機構29個,床位617張,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6.14張,衛生技術人員835名,平均每千人擁有6.95人,基本上滿足了人民民眾基本的醫療服務需求。建立了中山醫院等3所醫院,大力發展以婦、幼、老為重點服務對象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社區文化生活蒸蒸日上。投資上億元先後興建了勝利廣場、開放型生態公園、元一時代廣場等一批高檔次、高品味文化娛樂場所及各街、居的文化站室,積極組建和擴大社區文化隊伍,引導民眾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初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新型社區文化格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